一 数日前,有位同窗好友给我带了一套肖建中教授新著的“十项全能训练丛书”,一再推荐,让我务必要认真阅读一下。初时,纯粹为了应付好友的再三叮咛而开始阅读,但读着便有了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自写博士论文以来,就喜好挑灯夜战,一遇自己喜欢的书,非要读完才肯罢休,然后就开始写读书笔记。转瞬间,又是三年的激扬青春!的确,这些年读了不少的好书,也写了一本又一本的读书笔记!读书之苦之累,可想而知。夜半之时,如豆的青灯映照下的黄卷上,匍匐的往往是读书人疲惫叹息的瘦长身影。回头连自己都未免有些感动,但不知是不是因为经济功利主义者所鼓吹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因,书读得越多了,越多的坏毛病也就随之开始孕育而生,以至于现在很少再去读国人写的那些所谓管理或营销的枯燥之作了。一则实乃现在工作忙碌,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二则可能是因为国人写的书大多一个模板,过于死板,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能吸引早已日益疲劳的眼球。在眼球的边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收益可言:非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知识回报或者精神享受。但读完肖建中新作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种“眼球边际观点”存有一定的武断或偏差之处:国人对于管理和销售技能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正在提高中,尽管中间还存在不少的模仿嫌疑。这也并非刻意去要猜忌肖教授这一新作是否存有这一通病。退一步说,即便是如此,我也认为,对于参差不齐的中国管理学界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优秀之作。 客观地说,从计划经济这一思想桎梏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心灵深处仍存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对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始终搞不清楚。也正是这一模糊的界定,导致了国人在很多问题的理解始上终无法完全,无法彻底。在我看来,现在国企改革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此。当然,这已经超过我今天所要评述的主题了。相比之下的欧美管理学家,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学习成长,便可以煌煌大论,从科学到艺术,从经典到前沿,从理论到现实……巧妙地穿针引线,浑然天成,没有半点丝毫做作之态。读这样的书,让读者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在于学习,而真正地在学习的旅程中享受着管理智慧的光芒。我们并不能奢求国人就能写出一本完全西方化的管理学著作,而且我们也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全盘西化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习惯,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模拟和吸收。我认为,肖建中教授这一新作恰恰处于从模拟走向自主创新这一转折路径的显著位置上。 二 中国加入WTO以来,虎视眈眈已久的跨国商业巨头蜂拥而入,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使得整个商业的提升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大量导购营业员、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却没有随之相应提高,缺乏必要的专业岗位培训,受教育程度和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很显然,国外的相关培训教材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中国商业的实际情况,肖建中教授和他的这套“十项全能训练丛书”就是针对国内这一商业现状而写的,从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导购营业员、销售人员和服务人物的基本功、必备技能和卓越提升三个层面的训练,简练而系统地归结为“十项全能”。 读肖建中教授这套“十项全能训练丛书”,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案例论证非常翔实、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肖教授所选的案例都是非常简短的,没有太繁琐的背景资料,直中要领,让人容易洞察故事背后深藏着的那层含义。因此,非常适合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对销售人员、服务人员和导购营业员的培训之用。 这套“十项全能训练”丛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个非常漂亮的版式,让读者能在学习过程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或许,也正是这一原因,让自己能夜半继续挑灯黄卷。当然,相当一部分要归结张静波这样优秀编辑们的努力和探索。在浙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教授写了一本非常好的管理学教材。毫不夸张地说,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大有几分罗宾斯那本《管理学》经典的风范。这一点已得到业内共识性的认同。但就是因为出版社的糟糕排版,使其扼杀在其中,并没有广为人知。每每和人谈起这事,都觉得有些可惜。再举个例子,最近这几年我也给一些出版社翻译了不少的国外管理著作,最终在市场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我曾经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一本在国外能够如此畅销的书,一到中国,市场的反应是如此冷淡?我个人认为,中间的缘由可能很多,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编辑的市场运作能力。最无法忍受的是,出版社为了迎合大众化的阅读口味,肆意地修改原书的题目,使整本书的那种韵味大大打折。因此,一本好书离不开才华横溢的作者和训练有素的编辑,应当把优秀和卓越同时归结为两者的集体努力。所幸的是,肖建中教授的这一优秀之作能在一个成功的出版社和优秀编辑中“锦上添花”。 三 让我也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下肖建中教授那Samuelson式的激情:“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冲锋吧,无畏的勇士!”多么朴实的激情啊!当初横空出世的经济学天才Samuelson教授(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教材作者,目前已出版到第17版)就是凭借这一激情征服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们。就为此,我便要拭目以待,并以此向那些正踏上事业征程的有志之士推荐肖建中教授以及他的这一力作。
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我这一推荐并非出于恭维之意,而是出乎内心地对国人优秀之作的全力支持。最近读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描写二战之后日本的经典名作《菊花与刀》,感受颇为深刻。在这个复杂的二元化民族能在二战的废墟迅速崛起,关键还在于整个民族的性格,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外来文化选择性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同时再通过国民的鼎力支持中发散出去。我想,模仿、创新以及全民的支持是理解日本崛起的核心关键所在吧!处于历史转折点的中国,在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双层夹逼下,更加应该学习这一文化的精髓,尽管中日两国之间还存在很多理不清的不确定数。而且,我也坚信,肖建中教授对转型中国问题的理解并不一定会比那些习惯了徜徉在自由市场中的欧美管理专家肤浅。如果能让我们抛弃现实中的世俗标准,我一定会选择肖建中教授和他的“十项全能训练”!(本文发表于《中国新书》2005年11月号) 来源:北大出版社出版在线(信息中心)200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