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触摸科学的“大陆架”——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类科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触摸科学的“大陆架”——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类科学》
■李侠
2005-11-23 18:17:25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
笔者在给学生们讲课时喜欢用一个比喻——大陆架。把这个比喻套用到科学与类科学的划分上,即科学是浮出水面的“陆地部分”,而类科学则是淹没在海面下的“大陆架部分”。大陆与大陆架是有联系的,但科学与类科学有关系吗?其实,这也很好理解,科学毕竟是一项年轻的事业,按怀特海的说法,近代科学的诞生距今也不过才四百年,科学最初是与宗教混杂在一起的,后来又与哲学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才逐渐从文化的系统中脱离出来。这样看来,大陆架的比喻还可成立。
最近偶然读到刘华杰博士的《
中国类科学
》,这是一部以勇气、良知和智慧触摸科学的“大陆架”的力作。本书阐述了三大问题:一,对中国大陆1979-1999年间曾轰轰烈烈的类科学现象的兴衰,进行细致的思想史考察;二,从学理上界定与梳理科学与类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三,追问科学与反科学之争的理论旨趣。
今天35岁以上的人,对那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宣传“神功”的情景可能还记忆犹新。就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这是国内第一次对盛行二十年之久的特异功能现象从哲学和社会学层面所做的深刻分析。刘华杰开创性地引入了“类科学”概念,避免了“伪科学”暗含的贬义性和意识形态色彩,以及传统的科学与伪科学的简单二分出现的困境。他把类科学划分为三种:江湖型、学院型和权贵沙龙型,而在中国造成伪科学泛滥的根源是前两者与后者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出现诸多“神功”丑闻的根源所在。能够尖锐地指出这点是颇需勇气和良知的。
对于科学与类科学的划界问题,刘博士进行了多维度剖析。从历史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倡导证实原则,由于存在休谟难题,以此来为科学与类科学划界显然是不成功的,但是毕竟它提出了证实原则作为一种划界标准,还是有贡献的,至于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提出的证伪原则,也是不充分的,但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休谟问题。由于理论的韧性,任何科学理论并不是轻易就能被证伪的,再加上迪昂-奎因论题的存在,我们无法指出具体的错误出在何方。到拉卡托斯、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那里,科学与类科学两者之间已经很难发现泾渭分明的界限。
按照刘博士的界定:“伪科学是类科学中的一小部分。”(第129页)这样一来,他把伪科学定义为:把非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则此种声称是伪科学。这个元定义很精妙,它避免了直接下定义的困难,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伪科学。这样就为非科学的存在留有了空间,同时,这样的界定还暗示了当下一些被称为科学的也可能在未来退化成类科学,而类科学也可能在未来进化成科学,这种情形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就如同落潮时部分大陆架成为陆地,反之亦然。科学是动态发展的,科学也是可以出错的,科学并不代表绝对真理。类科学概念的好处还在于,打破科学、伪科学的二分法,把文化中被丢失的部分又找了回来。在我们这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度里,人们习惯了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这样的界定对于文化多样性存在是有好处的,同时它还能促进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的形成,避免了各种权力、权威的一言堂所造成的失误。
对于国内争论很是激烈的科学与反科学的关系,本书也给出深刻的洞见。作者指出:“在中国,伪科学与反科学常常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两者并没有逻辑上简单的必然联系。人们可以持反科学的见解,但并不搞伪科学。同样,人们可以搞伪科学,但并不反对科学”(第155页)。笔者发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反科学者并不是真的反对科学本身,也不搞伪科学,问题出在对“反”字的理解上,这里的“反”是批判与反思的意思。伪科学者很少反科学,他们大多借用科学的大旗为自己张目,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及社会的认同,达到敛财等目的。想想当下社会,科学已经成了真理的化身,从大到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资源的分配,小到生活起居,哪一项没有被科学染指,而结果如何呢?借用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说法,这是一个脱域的社会,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专家系统与象征标志,这是社会科学化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脱域的社会里,科学自身有能力调整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吗?
科学与反科学之争,还指涉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换言之,谁来监督科学共同体日益膨胀的权利?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科学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科学的存在恰恰保证了科学健康发展的边界与方向的问题,从而也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建设。想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进行的许多改革之所以出现重大挫折,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有力的反对声音。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是否落后国家就不应该甚至没有资格反科学(主义)了呢?其实不尽然,越是落后的国家对科学越是有一种盲目的渴求,越容易出现科学主义思潮,中国当下的科学主义思潮是非常严重的。
《
中国类科学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公开揭露当年各种伪科学流行的内幕,坦率声明自己科学观的转变历程,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我们社会里的权贵沙龙的角色仍然存在,在科学的殿堂里,民主仍然缺席。
(《
中国类科学
》,刘华杰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定价:28元)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