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良志)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良志)
2005-11-29 15:44:00  来源: 北大出版在线2005-11-28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周六的清晨,晨曦初露,坐在冬日的窗前,往日喧嚣的京城,此时变得这样的宁静,伴着一缕古琴的清音,用笔(不是用键盘)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感到通体透灵。眼前放着几本刚刚出版的《幽雅阅读丛书》的清逸卷册,想到当初丛书策划编辑杨书澜老师和我谈起这套丛书的构想时,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

 我有幸成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承担了《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实现》的写作。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写这本书的。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淡漠,艺术恐怕就是这样的圣殿。打开中国画的世界,到处都是心灵的宁静港湾。我跟着马远驾着小舟在寒江中独钓,踏着一片芭蕉,随陈老莲在茶温酒意中清吟,我走过了倪云林的寒山瘦水,和梁楷一道骑着马在深山的小径中沐浴好雪片片。说实话,我在写这本小书的时候,常常于夜深人静之时,抚摩先贤的画作,聆听他们的心曲,眼睛湿润几至写不下去。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当我读到唐寅在给沈周的和诗中的诗句:“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我觉得唐寅以及中国很多艺术家,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说他们生命的“残红”。像唐寅、沈周这些绝世才子,面对着落红点点,面对着空荡荡的宇宙,他们又如何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其中所蕴藏的凄婉格调,如夜深的潇湘水,无言的流淌。我非但在这里看不出悲伤的色彩,而看出珍摄生命的情怀。就是在那时,以“生命清供”为我这本小书之名开始浮上了脑际。
 
 我非中国画研究的专家,一个外行人,说着千古大师们的名迹,多少有点见笑于大方之家,只不过它传达了我的体会,我关于艺术的体会,关于人的存在命运的体会。 

 来源:北大出版在线2005-11-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