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学者称日本欲当亚洲盟主致其与邻国关系恶化---《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学者称日本欲当亚洲盟主致其与邻国关系恶化---《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12-07 16:52:39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网站
一段时期以来,中日关系为何越绷越紧?中日两国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等等疑虑,越来越多地萦绕在关心这一领域人们的心头。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学者到新闻记者,无论是有关国际关系问题的公开演讲还是内部讨论,大小场合必谈及此话题。
围绕这一问题,人们或议论,或在沉思。然而,近期一本新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日关系烟雨蒙蒙的湖面上荡起无数层浪花。这本新书,就是中外两位新闻界前辈的合著《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一位是吴学文先生,他曾任新华社国际部编委和驻东京记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顾问、研究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当今日本问题研究界的泰斗;一位是新加坡的卓南生先生,他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委员兼东京特派员,现任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是东南亚享有盛誉的日本问题专家。
该书两位作者为了共同探讨中日关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自2000年始时断时续对谈达4年之久,终于在今年9月汇集成册。两位作者从回忆最初“与日本的一段缘”到剖析当今中日关系“为何越闹越僵”,从赞誉中日“民间外交功德无量”到被其视如粪土的所谓“对日关系新思维”,时间跨度几乎涵盖其研究生涯,对中日关系中焦点问题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中日之间的问题能否用“强弱论”、“强强论”来概括
该书作者摆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对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分析中,用单纯力量对比、即从‘强’与‘弱’力量消长的角度来解析一切的现象最近在日本越来越流行。”
对此,作者分析认为,日本与亚洲邻国的主要矛盾与冲突,“首先应归因于其对战前所作所为之不反思,及力图修宪派兵,想当‘盟主’而令人难以放心”。
能否把中国的崛起视为中日摩擦的根源之一?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也许会加强日本的‘危机感’,但战后日本的历史翻案风及其力图推行的扩军路线和‘盟主’梦,与中国国力的盛衰、中日两国力量强弱之消长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把问题的焦点过于单纯地解析为日本不让‘中国崛起’的心态和‘两强’的竞争,甚而提倡与日本人‘换位思考’,其实是模糊了是非的界限。有些日本专家之所以热心鼓噪‘朝贡论’,并将中日关系解释为‘两强’的利害冲突,无非是要说:历史上你强大的时候也欺负过我,‘弱肉强食,天经地义’,没有谁对谁错。如果掉入这一逻辑陷阱,原本与中国人、韩国人有共同惨痛经历的东南亚人也许会认为,今天的中日间的史观摩擦,并不是是非之争,而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恶斗与角力的外交游戏,我们小国应避之为吉。‘强弱论’之陷阱,就在这里。”
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究竟哪一方应该有新思维
在中日关系的诸多问题中,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近年来,以日本首相小泉为首的日本部分政要处心积虑要排除历史问题,他们要根据他们的历史观来强行撼动中日关系,对中日两国老一辈“掘井人”奠定的政治基础,小泉摆出一副横扫一切的嘴脸。也有人分析认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更多的是为了争取“遗族”的选票,其行为与日本政治的保守化无关。对此,该书作者认为这是“片面之言。任何人只要略为翻阅战后‘遗族会’的发展史以及它与保守政治家相互依存、千丝万缕的关系,真相就一清二楚”。
该书作者认为,现在需要的不是亚洲人民出现什么新思维,而是需要日本政府出现新思维,也就是说,在历史问题上,哪怕不愿意彻底承认错误,至少应该放弃对自己罪行的辩解。
在历史问题上,亚洲国家是否足够宽容?作者认为:“如果日本能做到消极地道歉,亚洲国家从过去到现在其实一直是闭着一只眼睛的。”其中,“中国是非常宽宏大量的,只要小泉去了一趟卢沟桥,也就不再追究他参拜靖国神社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事不过三,小泉再三玩弄这种手腕,就恰好证明了他是完全没有诚意的,也表明日本方面还没有出现新思维。如果真如日本所说要有一个‘未来志向’的话,日本必须作出新的表态”。
作者还就中国国内少数学者曾经提出的“对日关系新思维”问题提出异议,认为其文章“根本不屑一看”,因为其立论“过于幼稚”,认为“这种‘新思维’,其实一点都不新”,不过是“符合日本人胃口的日本思维”而已。
日本的主要问题是不是因为日本的“民族性”
在谈论日本的主要问题时,有些人往往将之归结为日本的“民族性”,但该书作者对此表示了鲜明的反对立场。当然,因为长期接受某种教育或大众传媒等影响,日本人会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倾向,作者认为,“如果把这些特征与倾向定位成国民性或民族性,那就好像本性难移了,许多问题就不用谈了”。
作者认为,日本的主要问题是,战后的教科书和大众传媒对战前的许多问题没有彻底反省,日本人有很多战前的价值观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在日本大众传媒提供几乎是统一口径的资讯与观点的诱导下,日本人很容易或者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共识”。作者举例说:“过去我们一谈到历史问题,日本一些比较开明的、反对战争的人士都会认为这些历史问题不单是亚洲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他们日本人的问题。实际上战后有许多日本人认真地进行反省,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种主张反省的力量相当强大。但是最近这10年,却有了极大的改变。历史问题已被扭曲为好像是日本人和亚洲人之间的矛盾了。”作者认为,这一点说明日本传媒的宣传攻势功不可没。
历史问题是原则问题还是用以敲诈的“历史牌”
日本媒体在谈到历史问题时,经常使用“历史牌”这个词。所谓“牌”,无非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日本媒体这一用词的选择,其深层意思甚至更糟,它含有敲竹杠的工具之意。严肃的历史问题就这样被日本传媒转化为“历史牌”。日本传媒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作者在书中介绍说:“有些日本人认为外国人谈历史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敲诈日本,抓日本的小辫子,认为只要谈历史问题就会伤害日中之间的感情。”
吴先生已年届八旬,被卓先生尊为老前辈。两人虽然国籍不同,在日本学习、工作的年代各异,但相同的旅日学习和工作经历、多年来都在密切关注日本的亚洲近邻外交政策,以及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共同担忧等,促使他们共同为当前中日关系“把脉”,断“病情”,点“病根”。
诚然,在对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看法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面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逆时代潮流而进,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连续5年一意孤行、以邻为壑,不断将中日关系推向深谷现状,又有谁能阻止狂人将中日几代人共同建造的友好大厦毁于一旦?
吴学文先生回忆说,陈毅有一次曾对日本人说,这段历史过去了,只要日方认识了,我们就可以忘记;日方不认识的话,我们忘不了。这个讲话仍然是我们今天对待历史问题的一个态度。(记者 孙文清)(稿件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来源:
北大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