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人文读本》策划人语(周雁翎)北大出版社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新人文读本》策划人语(周雁翎)北大出版社
2006-02-23 16:42:24  来源: 北大出版在线(教育出版中心)2006-02-17 
 
 做人是需要理念的,做书也一样。在这个 “读本”泛滥、出版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我们常常自问:为什么还要去冒经济风险策划系列“读本”(《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和《新公民读本》)呢?细说起来,这还得源于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需要优良的人文读本。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界存在很多争议。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之所以相继推出《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和《新公民读本》,也就是希望这三套读本能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彼此补充,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就《新人文读本》来说,从策划伊始,我们就希望以文选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感性向理性、由表及里地让每位小读者认识和感悟爱、和谐、关怀、独立、自尊、创造、责任等饱含着“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人生主题,使中小学生更正确地理解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民族、人与科学、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人文内涵,用正义、温情、和谐、善与美的心情关照社会与人生,关照自我的价值与尊严。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提炼和张扬那些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文”主题的文字,感染青少年,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文气候。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人文教育工程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精选时文,让学生在感动中塑造自我。经典和时文的选文比例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从目前市场上看,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是着重经典,也有一些经典与时文夹杂的读物。我们《新人文读本》选的基本都是时文。精选时文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课本基本都是以过去的经典为主,教学的重点也是让孩子们分析、理解经典,领会经典的精髓。而课外阅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自主阅读,是作为经典的一种补充。如果课外还让他们去读那些经典,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阅读困难。当然,我们选择时文也是有一定原则的,目标是与实践、社会、审美、趣味、语言的发展同行,目的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家长的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有兴趣地去买去读。现在很多的书都是家长给买的,这与自主阅读的精神是相悖的,看一看究竟是谁买的书就知道书与孩子的距离的远近了。《哈利波特》都是孩子自己买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神奇的魔法师对他们有一种阅读期待。而一些课本里的选文与现实脱节,严重缺乏当下感,因此学生学起来没有激情,他们不能理解那样一个时代。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学生读到那“肥胖的身躯”一句全都笑了,可想而知效果根本达不到。正是因为课外阅读是他们的自主阅读,一味强调经典,对自主阅读是有困难的。我们认为阅读的素材应该与孩子成长的氛围直接相关,况且经典和非经典都是相对的,现在的时文若干年后有可能就成为经典。因此,我们在选择时文的时候,标准就是用经典的眼光去衡量时文,当然这只是一种尝试。

 在对当前时文经过了细致的、反复的品读、比较与遴选之后,我们选出了这些精美文章。虽不能说篇篇精品,但至少每篇中都包含着我们的真诚奉献和良好祝愿: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被感动,都能在感动中完成人格的塑造和灵魂的飞升。

 引导性阅读,中小学生语文课本的必要延伸和超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阅读”的概念与要求,为此,我们在编排时,采用了以下体例:

 每单元为5~6篇文章,每单元的前两篇为精读文章,后3~4篇为泛读文章。对于精读文章,我们在文章前设计了“读前猜想”,让同学们在阅读之前就对文章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从而带着问题顺利进入阅读。我们还在每单元的前两篇文章设计了旁批,促使同学们边阅读边思考,拓宽阅读视野,形成探究习惯。无论是精读文章还是泛读文章,我们都在文末设计了“人文思考与写作设计”(小学部分为“人文思考与生活实践”),促使同学们在阅读之后能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演练,加强读、写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阅读落到实处。

 有了这种设计,我们的《新人文读本》就既切合近年来中小学阅读提倡的“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和“探究性”的要求,又可作为中小学同学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优秀范例。它的意义和价值,就显得厚实多了。

 提倡互动式阅读,选文不断更新。《新人文读本》在社会已经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致欢迎。不过为了进一步推进选文主题的深化与细化、选文的不断更新,我们正在倡导互动式阅读,也就是说鼓励读者参与进来,和编者形成互动,推荐优秀文章入选丛书。

 来源:北大出版在线(教育出版中心)2006-02-1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