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叙事:到研究现场“蹲点”---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叙事:到研究现场“蹲点”---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
叶婧瑜
2006-04-04 09:41:47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站 
 
 从来没有到过中学,却敢研究中学教育的各种问题,这看似荒诞的行为,正造成教育理论的泡沫。因而,我们需要务实的行动,即到现场去——教育叙事:到研究现场“蹲点”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瓦解学校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多、学校越来越难吸引师生的时代里,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意义,并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显然不是越来越漂亮的教学楼,也不全是越来越完善的设施,而是“学校文化”。与校园、设施这些“硬件”相比,“学校文化”这个无形的软件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一书开拓了学校文化研究的新方式,道出了学校文化的特性及其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但是,由于“文化”范畴所具有的不明确性,要对学校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经验性研究并非易事。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通过“化整为零”来解决此问题,如将学校文化分为不同的亚文化类型,包括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或将学校文化分为不同的结构,如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在这样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亚文化类型的调查研究来替代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显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不能完全代替对“学校文化”的整体研究,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文化的本质。

 本书作者的研究方式既很好地填补了对学校文化进行经验性研究的空白——深入研究对象“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进行了长达一学期的蹲点调查,将自己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近距离接触了该校的校园文化;又在吸收以往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再现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通过一个个具体典型的故事体现出来,较好地呈现了学校文化完整而真实的面目,同时在每一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或插入按语进行点评,或夹叙夹议,使理论与事实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田野考察与叙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为学校文化研究洞开了一番新天地。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开拓了学校文化研究的新方式,更在于通过这种新的研究方式道出了学校文化的特性及其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在这项研究中,作为作者研究对象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上海市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也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名校,多年来逐渐形成了“科研领先、教有特点、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特色。其“一附中现象”(近二十年来,学校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研究课题、冒出一位全市乃至全国的名师)更是全国瞩目。这些成就背后的学校文化所彰显的意义、持续不断的外部改革在学校中发生的种种嬗变等等都成为了此次研究的重点。依此得出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以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也可作为其他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可资参考的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附中”学校文化的透视,彰显出了学校文化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使我们可以由此进而寻求或建构能够用来推动学校活动的文化动力,明确我们走“以学校文化促学校发展”道路。

 本书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因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改换一套教材或者教学大纲,而在于深层的学校文化的变革,在于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文化研究更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此书恰到好处地回应了时代要求,为课改贡献了一份力量。

 《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杨全印、孙稼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3日第8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