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反腐败史话系列;《中国反腐败史话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反腐败史话系列;《中国反腐败史话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春瑜
2006-04-04 17:15:25  来源: 兰州大学出版社网站 
 
 兰州大学出版社在京举行《中国反腐败史话丛书》首发式

 《中国反腐败史话丛书》出版发行

 代序:历史是一面镜子

 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既可以在法制的轨道上,也可以不在法制的轨道上来进行,而且往往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国古代有比较完备的反腐败法律,也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这些好的经验,应该加以总结。

 各级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点历史感,就会重犯历史的错误。

 一、对中国反腐败史的关注和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步显现,尤其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的腐败现象,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从主要研究史转向研究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视野也开阔多了。

 客观上,史学研究要求“今古一线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开创的传统。主观上,凡是有作为的历史学家,都具有一种忧患意识,就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思索。这也是一个学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种品格。陆游有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意识。我自己的研究始终贯彻一条线索就是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促使我在退休以后,在没有申请一分钱课题费的情况下,来组织编写《中国反贪史》。我深知要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好在我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一起做这项工作,他们学有专长,学风严谨,比如邱树森是研究元蒙史的专家,王贵民是研究先秦史的专家,刘精诚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他们同样也怀着一种责任心来做这个工作。书编写以后,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领导眼光很敏锐,欣然的接下来。书出版以后,社会效果非常好,几十家媒体都报道了,《光明日报》还开了座谈会。该书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图书奖。要说起来,这本书也为反腐倡廉起到了一点点作用吧。

 我在最初就想把这本书做成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学术性强,科学性也就强。这本书分上、下册,90余万字。后来出了普及本,叫《简明中国反贪史》30余万字。这本书一共有这么几个部分。首先是我写了一篇序言。下面是按朝代一个一个写,上起先秦,下迄清朝;每个朝代的后面,都有一个总结,讲这一朝代的反贪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后面附了一个中华民族反贪史提纲。我的序言差不多是我对中国反贪史的全部体会,包括这么几方面的内容:(1)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清官那么少?(2)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贪官那么多?(3)改革家与反贪的关系,历史上的改革家为什么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也纷纷中箭落马;(4)结论:王朝的兴衰,变成一个循环,就象毛泽东和黄炎培谈话时说的周期率一样,中国的反贪史也有一个公式,也可以叫做周期率。这个周期率和那个周期律是互为表里的。就是王朝初年,鉴于前朝的教训,狠抓反腐败,腐败得抑制。到了王朝中期腐败滋长蔓延,反腐败的力度却不如从前。到了王朝末期,根本就不反腐败。老百姓只好自己起来反腐败,把这个王朝推翻。新的王朝开始了,又重新演绎一遍这个公式。我们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起来反腐败,应该走出这个公式,这才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编这本书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反腐败实践的特点、经验与教训

 中国古代反腐败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实行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开展的,不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反腐败。这就注定了:(1)它既可以在法制的轨道上,也可以不在法制的轨道上来进行,而且到后来完全背离了法制轨道;所有的封建法典都是保护皇帝和黄族的利益的,皇帝是“口含天宪”,皇帝的话就是最高的法律,反不反腐败,什么时候反腐败,反腐败进行到什么地步,全是皇帝定的。举个例子,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开始它反腐败,到中期,他就不反了。为什么?他说,水至清则无鱼。另外,他认为,如果抓出来的贪官太多,说明他是个昏晕的皇帝。他即不想清官很多,更不想贪官太多,因为很多的案子都与他的亲戚、亲信有关。因此说,他的反腐败有很大的局限性。(2)封建王朝反腐败常常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反腐败只不过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封建社会,相当程度上是无官不贪,但是究竟是把哪个贪官抓出来,这就要服从皇权统治的需要。你不忠于皇帝,那我就把你抓出来,你就是贪官。还是举清朝的例子,和绅是贪官,乾隆皇帝是知道的,但他认为和绅是心腹,所以不抓他。乾隆死了,嘉庆要抓他,也并不是真要反贪污,而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另外,当时国库空虚,抓了和绅也可解燃眉之急。所以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中国古代反腐败实践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官府推动的,就是我上面介绍的。还有一方面,就是人民自发的反腐败。每个王朝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大股小股的农民起义。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就是官府太腐败,老百姓没法活,被逼上梁山了。这股人民自发的反腐败力量对于整个王朝的反腐败起了推动作用。到了王朝的末期,大股小股农民起义变成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了,最后推翻反动腐败的王朝。但有一个问题,农民推翻的只是一棵大树,书根没有铲除,所以很快它又会张出腐败的新芽来,变成一种历史的重复。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历史的悲哀。我研究的中国反腐败史主要是指第一种形态的反腐败史。

 说到经验,(1)中国古代有比较完备的反腐败法律。中国的法制史在世界上是自成体系的,相当完备的。象古罗马、埃及也有他们的法典,但是,延续的时间没有我们这么长。我们的历代王朝都在不断地修法典,如此体系,时间延续如此之长,绵延不绝,中国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法典有文字记载的从商朝开始,到了秦朝,法典就比较完备了。所有这些法典内,都有反贪污、防止腐败的内容。甚至暴君如隋炀帝,他制订的《大业律》,里面关于防止贪污、反腐败的内容都很完备。(2)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督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而且有些制度是很特殊的。明朝有三法司,设六科。六科给事中,相当于现在的科长,却可以监督尚书——也就是现在的部长一级的官员。为什么要给给事中这么的的权利?为的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现在看来,对历史上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任然不够,这里面一些好的经验,应该加以总结。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经从重从快来反贪污腐败,可以说用了非法制手段。这一方面有当时形势的需要,元朝末年太腐败了,有了这个教训,朱元璋就用严刑苛法来惩治贪污腐败,杀了不少贪官,贪污腐败之风一时有所收敛。但这完全是离开法制轨道的,是“法外之法”,是不可取的,太残暴了。现在有的史学家为朱元璋辩护,那是毫无道理的。酷刑太可怕了。“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来,用草填充进去,然后把它挂在衙门口,朱元璋确实干过这样的事。此外,朱元璋还使用过“炮烙”、“钩肠”、“刖足”、“凌迟”等酷刑。“凌迟”要割3000多刀,如果规定的刀数还没有割够,受刑人就死了话,刽子手就要反坐。这些做法简直就是“国家恐怖注意”。朱元璋还向全国颁布《大诰》——实际就是他的语录,要求官员照着去做。可笑的是,他甚至组织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和官员到南京举行背《大诰》比赛,看谁背的好。用《大诰》来代替法律,就可以看出,皇帝为所欲为。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了非常严重的“精神恐惧症”。晚年,朱元璋有所醒悟,将酷刑都废除了。他死后不久,《大诰》也没人背了,慢慢的也就没有用了。正所谓人亡政息。这段历史从发面告诉我们:反腐败一定要在法制的轨道上来进行,离开法制轨道的反腐败或许可以收到一时之效,大长远看,终究会给历史留下一声长叹。

 后来,明朝主要采取了唐朝和宋朝的监察制度,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备。明朝对官员的考核也是一种监督,明中期以前,每3年要对京官、地方官“京察”、“大计”,对官员进行考核。比如,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就不能再干了在一个地方干了3年就要调走;还有回避制度,等等。总之,明朝对官员的考核比前朝要完备、更制度化。但很可惜,到中期以后就和松弛了,不去很好地执行了。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和经济改革家,有很大的贡献。张居正处在明朝中期,朝纲松弛,官员不作为现象严重。为了治理这种现象,他搞出了一部《考成法》,限令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公务,否则重罚。次法对于明王朝提高行政效率大有益处。加上他推行的其他改革措施,成效明显。张居正执政时期,是明王朝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可他死后,万历皇帝抄了他位于现在北京王府井纱帽胡同的家,还扬言要扒他的坟墓曝尸。万历皇帝很贪财,有人上书指责他酒色财气,贪财好货。他先抄了冯保的家,抄出来不少金银财宝。有人说,抄张居正家会更多。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文化大革命中,张居正的墓被挖开,棺材是很普通的棺材,也没有什么陪葬品,有一根玉腰带,烂得只剩下几片玉了;还有一方砚台。最近,湖北省和荆洲市筹集资金300万元,已修好张居正墓园。

 无论是改革也好,还是反腐败也好,都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没有取得人民支持的改革和反腐败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在官府推进的反腐败中,因为没有人民的支持,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功败垂成。自古以来的改革家在失败以后,有很少有老百姓去为他们请命的,而且,改革家的结局多半很悲惨。所以,不是人民需要的改革和反腐败,或者说,没有得到人民支持的改革和反腐败注定要失败的。还有,改革家既要改革别人,也要改革自己;既要反别人的腐败,也要反自己的腐败。张居正自己虽然不贪,但他没有管好身边的人。他的一个叫游七的门客,就打这他的旗号,干了很多坏事;他的父亲和儿子在家乡也有不法行为,加上张居正个人生活不注意检点,这些都给反对改革的人提供了口买。

 三、历史中寻找智慧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应该做到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如果一个历史学家对现实漠不关心,对政治不关心,他研究历史问题也会很糊涂,理不出头绪。反过来,各级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如果一点历史感都没有,具体说,就是一点历史常识都没有,对各种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茫然无知,他极有可能会重犯历史的错误,甚至重蹈覆辙。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历史里面可以吸取智慧、吸取力量。拿反腐败来说,在历史的镜子面前照一照,看看历史上那些落马的贪官,难道我们不可以洗一洗自己的脸,打扫打扫身上不干净的东西呢?

 我有一个计划,将中国历史上反腐败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现在主编的一套《中国反腐败史话》丛书,就是继《中国反贪史》之后所做的又一项工作。该丛书共10本,由专家、学者撰稿,漫画家方成、叶春肠、常铁钧插图,计划5月出版。这套书是中共宁波市江北区纪委策划的。我希望今后能和纪委的同志们合作,再多做一些有益于反贪工作的事。

 来源:兰州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