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成因之一:家庭教育误区 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有其明显的不同特色。千百年的传统中,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社会有着“人多好种田”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多子多福”的观念广为人们接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妨碍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这一国策实为势在必行的明智之举,然而,由于“如何做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教育不到位,青少年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众多束手无策的家长们频频大呼:“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了!” 在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中,“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肉”,长辈们一般不会有意厚此薄彼,而会尽可能均衡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从小生长在兄弟姊妹的家庭小群体中,既情同手足地互助互爱,又不甘人后地相互竞争——都自然地希冀多得到一些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肯定。在这种环境中,儿童的早期心理素质和性格都能得到相对健全的培养与发展。同时,由于孩子们之间“大的带小的”,父母比较省事儿,心态也较平和。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天伦之乐亦水到渠成。 但是,在当今“4-2-1”(即祖辈四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再也没有上面那种成长的家庭条件了。当他(她)还在母亲腹中时,六个大人就已经在兴奋而急切地给其安排人生的一切:以所能提供的最佳物质条件,为其铺就一条最为理想而平坦的成功大道——不遗余力地供其获得最好、最高的教育。因为这是整个家庭的唯一希望,一定要成功,绝不能有半点差错!求胜心切、志在必得的家长们,从一开始就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三过度”。 1.过度关爱 主要表现为长辈们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长辈们在物质、金钱上极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最佳的物质条件。孩子稍大一点后,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孩子高兴。这样,亲子关系就被下意识地物质化、金钱化了。孩子从小就养成在物质和金钱上对长辈的依赖,想要什么就径直向长辈提出来,而且越容易被满足的,这方面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情感上,除从小就过多地亲吻抚抱,过分地亲昵呼唤外,还总生怕孩子不高兴,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就日渐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和放任性格,学会以哭闹、不吃饭等非理性方式来要挟父母、祖辈,最终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通情理、缺乏感恩心态的“小公主”、“小皇帝”。
2.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睡,与宝贝从小就同房、同床睡觉,有的在孩子长到好几岁甚至十多岁乃至更大,还是如此。此外,他们对孩子的食物、饮料、衣服、玩具、日常用品等都百般挑剔,不但要知名品牌,有的还要求彻底无菌消毒。孩子稍有不适,动辄小病大治,无病猛补,往往造成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儿童比例上升。有的家长甚至把家具的边边角角统统用海绵包起来,以免孩子磕伤碰伤;天气稍冷,便把孩子从头到脚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孩子恁大了,还常常搂着、摸着、陪着、跟着、照着、护着,如此等等。总之,就是一百个不放心。 以上这些不当做法,肯定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去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忍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等孩子稍大后,毛病比较明显了,做家长的还时不时地指责道:“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这样娇气,还是不懂事,还要我操心,唉,真把我给急死了!”然后,还是去尽力而为地过度保护孩子。
3.过度期望 千百年的科举文化不但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弥漫神州,一心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给大人争气”的传统观念亦是普遍存在。因此,芸芸众家长们在对孩子过分溺爱关切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许,一心望其成“龙”成“凤”。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大资本,在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长辈们的这种心态写满脸上,时时明白地表露在语言和行动上,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而学,不是为自己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求胜心理也越来越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应该更努力、更自觉地学习了。而且越接近中考、高考,父母心情越急迫,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这种极高期望的压力与早期过分的关爱保护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令已经“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很难承受。那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难以使孩子真正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就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家长越焦虑,孩子越反感,就越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致使亲子之间难以沟通,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如此的“三过度”,使得孩童们从小便在众多成人的包围中,既失去自我, 又十分自我。家长们以物质与金钱为“胡萝卜”,以高分、高要求为“大棒”,对孩子进行溺爱加误导的早期教育,使得亲子之间渐行渐远,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反感,甚至仇视敌对。这使得中国的家长们大惑不解,痛苦万分地发出天问:“我们给了孩子一切的一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不理解甚至恨我们?”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你们不可能给了孩子一切,你们只是给了孩子你们认为应该给的“一切”,很多更应该给孩子的东西你们没有给到,所以孩子会变成这样。 那么,什么是更应该给孩子的呢?答曰:一个科学而健全的起点教育,一个早期的整体素质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和早期情感沟通教育。 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感知识别能力和基本的理性思辨能力:即从早期开始,就要通过各种适度的方式,使幼儿去慢慢地感觉并体会父母的意向和引导。至其刚能明白父母的话语的时候,就要开始仔细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使其真正能体验并学会分清哪些是该做的,如按时起居进餐、听从指导调教、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等;哪些是不该做的,如任性挑食、不安全的事、以哭闹来达到无理的要求等;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如要父母陪睡、大声喊叫、做怪相等(注意:这些具体内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些教导,使孩子自小起的行为举止越来越理性化,他就会自觉地多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并尽量少做可做可不做的事。这样,孩子就会尽可能少地出现行为失范,从而逐步学会在人生道路上随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应该从早期开始就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成功与否,80%在于情商,智商只占20%的重要性。所谓情商,主要是指人们理性程度的高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因此,自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情商是至关重要的。做父母的在注意随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良好表现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尽量让孩子逐步学会帮大人做些适度的家务,让其体会帮助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感觉,并用以锻炼其耐劳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还要注意及时批评、克制孩子的率性行为,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哭闹之类的非理性要求让步,应长期有意识地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毅力。 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平衡:通过长期理性的平等对话和朋友式的心灵沟通,帮助孩子认识到人要有自信,但又不能盲目自信;人是不完美的,但是要努力追求完美;人人都会犯错误,但只要接受教训、不重复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就会越来越聪明,等等,以此促使孩子学会心理平衡。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或弄坏了东西,切忌大声训斥责骂,而是要首先平静地问清楚情况原因,再指导孩子以后该怎么做。要教育孩子去体会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的真谛,不要以金钱和物质去激发或奖励其进步表现,而应以情感作为维系亲子关系的主要纽带,例如: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或在某方面有所进步时,家长可以说:“哇!真棒!爸妈好高兴!”如孩子有相反的表现或行为,家长要表示担心并给以适当的指正和引导。如果做得好,孩子可以逐渐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情,而不再在心理、情感上完全依赖于父母或他人的抚慰支持。这时,就可以说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理性的独立能力,也就是踏在成熟的起点上了。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要坚持耐心地培植孩子的良性情感,如:阳光心态、大爱情怀、豁达开朗、热爱生活、欣赏大自然、富于同情心等;还要教孩子学会克服不良情感,诸如盲目自大、心胸狭隘、怨天尤人、从不自责、拒绝沟通、闷躁自卑等。这种早期儿童心理素质的培育,是每个孩子起点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这里要强调的是,朋友般的理性沟通是亲子互动及早期儿童素质教育最必要、最有效的方式,要尽可能多的随时随地进行。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聊天、谈心、回忆故乡、追思先辈、结合节日描述传统,多以读书、画图画、讲故事、唱儿歌、指导其听音乐、看健康的影视节目、做益智性的游戏等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理想启蒙教育,激励其从小就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美好的梦想追求。 此外,要适时而有步骤地教导孩子,为什么要尽量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些平常家务、户外活动、体能训练、手工制作、猜谜答疑等方式,启迪孩子去解决可以自行解决的困难,使其从儿时起就多多经历磨炼。再者,当孩子受挫,或任意放弃一件未做完的事,准备半途而废时,不要呵斥责训,更不能讥讽打骂,而应及时劝导分析,鼓励打气,耐心而透彻地与之讲明“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在整个儿童成长期间,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进行这样系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 经验告诉我们,在儿童早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最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而且要牢记“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们自身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对儿童是最早最直观的影响教育。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乃孩子的首任教师。 在我直接接触过的500余个受网瘾困扰的家庭中:54%的家长不懂电脑和网络,23%的只有粗浅的了解,近16%的会一般地使用,仅7%的家长对电脑和上网比较在行。此即表明,很大一部分家长不具备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能力。不仅如此,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网瘾青少年第一次玩电脑,是从其父母那儿学会或看来的;约有二分之一的孩子,是小时候父母主动让其去玩游戏机或电脑游戏。他们原以为小孩子玩玩这东西不要紧,可能还会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孰不知孩子尔后却沉迷其中了;还有四分之一的父母,是把电脑或装宽带网作为奖品提供给孩子,没想到最后却导致其上网成瘾。 此即表明,在众多网瘾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相当缺乏如何科学使用电脑和健康上网的及时指导,致使青少年未能从小建立起电脑网络主要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的正确概念,最终走上令人扼腕的网瘾之路,导致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亲子关系恶化而不和谐。在这样的家庭中,儿童难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素质教育,从而“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观来,儿童家庭教育的成败是与其父母自身整体素质的高低成正比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应该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改进儿童早期教育的核心症结,就是父母们要真正学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尽可能地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多与孩子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引导孩子从小健康成长。只要所有的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注重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自己先学会正确对待电脑、网络,进而使每个儿童都懂得科学上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社会难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供稿200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