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力作——评周金声、江少川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大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力作——评周金声、江少川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
金前文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2006-07-11 15:52:35  来源: 华中师大出版社供稿2006.7.11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陆续开设,出现了大量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在编撰上多陈陈相因,能全面体现大学语文教育目的、很好地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的并不多见。周金声教授主持编写的《大学人文语文》(该教材由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作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打破了这种局面,使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多见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编撰理念上的正本清源。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所言:“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仅限于文学阅读和欣赏层面,认为大学语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理解训练,而忽视了其在大学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把《大学语文》编成纯粹的文学作品选讲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和初衷。针对这种情况,该书明确指出,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该体现杨叔子先生在序中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文与科技交融、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的思想,并指出此思想就是该教材编写的核心思想,从而在编撰理念上克服了把大学语文教材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选讲集的做法,达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是编撰成果上的厚实丰盈。从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该教材对《大学语文》的编撰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书的编写,已经改变了以往《大学语文》单纯选集作品的做法,分“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两个层次进行,既有专题讨论和知识介绍,也有经典作品的选读。编撰的内容,也超越了纯文学的范围,如“作品研读”中所选的《中庸》、《大学》、《圣经》片段及《哥本哈根精神》等均非文学作品。而专题中的“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老子、庄子与道家文化”讨论的是思想文化问题,“《孙子》、《管子》与中国古代管理战略”讨论的是管理战略问题;“《梦溪笔谈》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讨论了科技史的问题,“徐霞客的‘千古奇书’与旅游文化”讨论了地理学史的问题;即使是讨论文学的内容,也不专守于文学,如“《红楼梦》的多重文化内蕴”中就有大量讨论园艺学和民俗学的内容。这种做法丰富了教材的编撰内容,实现了教材的人文与科学的交融。此外,教材选用经典作品时,也改变了以往《大学语文》重复选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已经使用过的篇什的做法,所选作品多为学生中学时代没有接触过的,使人读后面目一新。在专题的编撰上,教材又尽量对接时代和人生,如“唐宋词与其中的人生意蕴”、“朦胧诗与后新诗潮”、“金庸与台港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等专题都从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出发,将编撰内容直接直接导入学生生活。这种做法又提高了文本与阅读的关联性,实现了教材编写的与时俱进。

 三是编撰视角上的创新超越。以往的《大学语文》多是以文学阅读为编撰视角,这种视角往往会影响教材编撰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大学人文语文》改变了这种编撰视角,从“人文”着眼,把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材料作为编撰内容。所谓“人文”,正如杨叔子先生在序中所言,就是指“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大学人文语文》不光在书名中旗帜鲜明地标明了其“人文”的编撰视角,在编撰内容上也是紧扣“人文”而展开的。从内容看,该教材以文化为主线,由五章组成,分别为“中国上古文学与文化”、“中国中古文学与文化”、“中国近古文学与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以及“外国文学与文化”。这五章,无论是“名家名著与专题”还是“作品研读”,都是在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着素材。如“作品研读”中的《孝经》、曾国藩的《刚柔互用不可偏废》、顾炎武的《廉耻》、梁启超的《论毅力》、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米兰•昆得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能为学生的人生和心理发展提供思想智慧;“名家名著与专题”中的“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国学魏宝—对联艺术”及“作品研读”中的《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等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等。《大学人文语文》这种视角的采用,就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和超越,极大的开拓了大学语文教材编撰思路和视野。

 四是教材编排上的致用性。从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出发,该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致用性特点。该教材每章都由“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两个内容组成。“名家名著与专题”主要是对各个阶段文学与文化的要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讨论。专题后面都有“研究探索”,主要是针对专题提出值得思索及新探的问题。“作品研读”包括经典作品、“汇评”、“拓展”资料和“争鸣研讨”等栏目内容。“汇评”汇集的是古今学者对所选作品的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拓展”资料是从不同角度选择的与作品内容题材、主题等相关的文章和语言材料;“争鸣研讨”主要是针对作品提出的引导人们深入阅读作品内容和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问题。这种编排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发挥主体性作用,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习惯和实践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灵活机动、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接受教育;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教师教,体现了鲜明的致用性特点。

 总之,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多不理想。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材的编撰始终没有跳出文学文选的圈子,不能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大学人文语文》的编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大学语文放置在“人文”背景下,通过“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相结合的方式来编写,在教材改革上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可以预见,这一探索必将在大学语文教材编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金前文(1971—),男,湖北省鄂州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来源:华中师大出版社供稿2006.7.1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