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陈平原:“大学叙事”背后的人间情怀——我写《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陈平原:“大学叙事”背后的人间情怀——我写《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9-18 14:19:29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08-03
“学问”不等于“精神”,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在我看来,所谓的“大学叙事”,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不仅仅是怀旧,也不仅仅是空谈,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反省。此等关于“大学历史”以及“大学精神”的建构,滋润着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制约着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谈论“大学何为”,必然兼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
本书所收,不少是作者参与大学改革论争中的发言,其中涉及大学精神、书院传统、大学排名、学术考核、大学校长的职责、民办大学的发展、大学的类别与个性、大学生就业以及博士论文写作等。相对于论战诸君,我之立论稍微不同,很大原因在于,我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有过若干研究。已经刊行的《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等,不敢说有多精彩,但起码让我对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现状有较多的了解。理解大学问题的复杂性,理解改革的代价,也理解各种冠冕堂皇的口号背后,很可能隐含着利益争夺甚至各种卑污的权谋。因此,与其说我在参加论战,不如说我在延续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在《大学三问》中,我特别强调:“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在我看来,大学不像工厂或超市,不可能标准化,必须服一方水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甚至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把北大改造成为在西方学界广受好评、拥有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进程无关,那绝对不值得庆贺。”如此强调大学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情境,无法简单复制,故全书以《大学之道》起兴,而不以关于北大改革诸文开篇。
大概是“敝帚自珍”,我很看重《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这么一段话,认为其关乎中国大学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谈论本世纪书院精神之不绝如缕,并非完全否定现代大学制度。面向二十一世纪,毫无疑问,现代大学仍是主流。问题在于,传统的书院教育,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某种思想资源?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粗略言之,大概可以包括如下三种思路。从教育体制考虑:私立大学、研究院及民间学会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贡献;从教育理念考虑: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以及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从教学方法考虑:强调独立思考、自学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至于某些具体学科及研究领域——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借鉴书院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自不待言;我想强调的是整个学术思路的转移,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学,不应该只是‘欧洲大学的凯旋’。”
一方面强调大学应该分层管理,分途发展,另一方面认定当今中国的大学太实际了,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想象力。校长如此,教授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中,我刻意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这是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我想补充的是,“学问”不等于“精神”,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过去常说“教书育人”,不是没道理的。不管你是培养“英国绅士”,还是所谓的“共产主义新人”,都是把人的精神面貌放在第一位。无论我所说的“精神”,还是纽曼强调的“心智”,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长时段的影响,而非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表现,故无法落实在各种硬指标上。记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区区小书,共分三辑,分别是“大学记忆”、“大学理念”和“我的大学”。最后一辑,带进自家念大学的经历以及教大学的感受,使得此书在学理性与历史感之外,平添几分“私人叙事”的平实与温馨。说到底,我无意也无力建构宏伟的教育理论体系,只是表达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文学者对于“大学”这种特殊组织形式的观察与期盼。这种思考,基于历史经验,也包含若干理想成分,更浸透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换句话说,跟教育学家或教育史家的专深著述不同,此书之“别具一格”,在于其兼及体贴入微与高瞻远瞩,希望做到既有历史感,又有理想性,还能趣味盎然。当然,这只是我努力的方向。
本书的讨论对象是“大学”,可谈得好的,很可能不是“教育原理”,而是那些“溢出”专业以外的东西,比如文化现象、学术思潮、世道人心、传说故事等。这跟作者的学术立场有关。努力沟通学院的“内”与“外”,是我一以贯之的追求。对我来说,关注大学教育,是专业延伸,也是人间情怀。没有将此书经营成厚重的“专著”,而是保持持续的思考以及不间断的对话状态,目的是贴近时代的脉搏。面对急遽变化的中国大学,作者有远虑,也有近忧,提建设性意见,也不乏历史溯源。
本书勒口处,印有出版社代拟的宣传文字,关于“本书读者”,原本有精彩的铺排,后被我删掉了,只保留一句话:“一切对教育感兴趣的读书人。”正是这种读者预设,决定了我的写作文体。是为“读书人”——而非“专门家”——写的,故不敢故作高深。书中的不少篇章,有专业,但不囿于专业,史料简约,论证粗放,偶尔的穿插发挥,在营造宽松语境的同时,又使得表达稍嫌夸张。我当然明白,如此处理,利弊得失兼而有之。
十年前,我出过一本小书,题为《学者的人间情怀》。这种说法,在当年显得过于“低调”,在今天则又变得近乎“奢侈”。如何在专业化大潮与大众媒体喧嚣的夹缝中,坚持自家的学术理念,既不晦涩,也不媚俗,并非那么容易。说夸张点,“大学叙事”背后,确有“学者的人间情怀”。
《大学何为》 陈平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六年五月版 (来源:《文汇报》)
转摘: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08-0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