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华中师大版)的出版价值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华中师大版)的出版价值
凡丁
2006-09-25 09:24:44 来源: 华中师大出版社供稿2006.9.22
所谓年鉴,就其根本属性说是一种资料性的工具书。完整地说,年鉴是系统汇集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连续出版的资料性的工具书。它既是标示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的实录,又具有纵横参照的可比性。因此,人们描述年鉴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它集万卷于一卷,缩一年为一瞬,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权威性、资料性工具书。
能为一门学科编纂年鉴,往往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走向稳定和繁荣的标志。学科方面的年鉴除了具有一般年鉴的资料性和工具性外,更具有学术性的特点。《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正是这样一种学术性、资料性兼具的学科年鉴。《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合办的一份连续出版物,具体编辑工作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承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年度出版。《年鉴》2001卷、2002卷推出以后,在民间文艺学界和出版界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006年1月,《年鉴》的2003年卷又面世了。编纂者指出,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上,2003年是向前大步迈进的一年。其主要标志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由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而正式启动。由于这一文化工程的广泛包容性及工作性质的科学性,它无疑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坚实进展,成为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热潮中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季节。《年鉴》与时俱进,在2003年卷中特辟一编“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分“论文选登”和“论文摘要”两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文化保护工程的进展与成果。所收录的领导讲话、专家论文,立足于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闪耀着关于民间文化发展的新思想光芒,无疑是对中国民间文艺学宝库的发展充实。
《年鉴》的另外四编为:神话、史诗研究;传说、故事研究;民间艺术研究及其他;资料信息。几个主体部分,都有研究概述,论文选载和论文摘要。总分结合,点面相宜,信息全面而完整。而资料信息部分则有《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大事记》、《网络时代的学术对话: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学:学科独立与发展的忧思——“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学研讨会”会议纪要》、《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学论文索引》。一册在手,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学科进展、发展大势便了然于胸。这样一份年鉴无论是对于民间文艺学专业研究者,还是民间文艺爱好者都是案头必备之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个出版品牌在进行建设。除了年鉴陆续出版(2004年卷不久也将面世),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已经出版了4种;而系列化的民间文艺学教材也在陆续出版,其中
刘守华
、
陈建宪
主编的《
民间文学教程
》已被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新教材《
解释民俗学
》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出版社还打算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艺学学科,团结海内外学界朋友,推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译丛。我们相信,这样一些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都会具有积极的、长远的影响。
来源:华中师大出版社供稿2006.9.22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