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国学读本》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国学读本》序
2006-11-30 09:44:3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9 
 
 作为汉字古典词,“国学”本指古代由国家设立的学校,与地方设立的“乡校”对应。时至近世,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为着与“西学”相区分,在汉字文化圈便有特指本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国学”一名出现。首先这样做的,是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人,自18世纪起,日本把流行的学问归为三类:汉学(从中国传入)、兰学(从欧美传入,19世纪扩称洋学)、国学(日本固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动于上海等地的中国学者,以及中国留日学生与入日政治流亡者,采借日本已经沿用百余年的“国学”一名,用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1905年创刊上海的《国粹学报》,公示宗旨“发明国学,保存国粹”,这里的“国学”意为“国粹之学”。该刊发表章太炎、刘师培、陈去病等人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方面文章,以资激励汉人的民族精神。自此,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固有学术文化”意义上使用“国学”一词。

 20世纪初年流亡日本的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分上卷 小学十篇,中卷 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具体展现作为“国粹之学”的国学的基本内容。章太炎在一封书信中讲到提倡国学的原由:“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答铁铮》)认为民族精神的勃兴,就象种庄稼,需要灌溉,而“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的国学,便是灌溉之源泉。章太炎两度倡言国故之学:一次在清末反满革命之际,一次在20世纪30年代抵抗日本侵略之际,都是试图以国文(语言文字)、国史(历史地理)、国伦(伦理道德)等国学内容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本位精神。

 如果说,章太炎等“有学问的革命家”倡导国学,是着眼于调动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那么,20世纪20年代开始“整理国故”的胡适,则更多的是从学术上树立与“西学”彼此对应、相互启发的“国学”。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给“国学”下定义: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它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胡适反对将“国学”与域外学术对立起来、孤立开来,而力倡与域外学术作“比较的研究”,主张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注意系统的整理,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这是一种着眼于学院式研究的国学观,同时也是一种对西学开放的国学观。
自20世纪初叶以来,“国学”之名在中国已经流行百年,其内涵大约包容章太炎、胡适倡导的那两层含义,是一个在学术界、教育界使用渐广的概念:

 某人研习中国传统学术有成,便被称为“国学家”;博学精研,成就斐然者则尊之“国学大师”,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熊十力等人荣膺这一称号。

 中国素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而现行高等教育仿效西方学科体制,高度分科化,此法有利有弊。为克服破碎大道之弊,有人主张打通文、史、哲壁垒,于是便有综汇传统学术的“国学课”的设置,我所服务的武汉大学更开办“国学试验班”,已历十余载。年前中国人民大学还专设“国学研究院”。这些作法都是试图在综合式的“国学”名目之下,开展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整理、研讨和创发。

 以上所言之“国学”,大体是在胡适的“国故学”意义上,把“国学”作为与“西学”相对应的一门学术加以研究,在考察的对象、范围上,与欧、美、日的“汉学”、“中国学”有近似之处,在研究方法上也彼此互动,不过“国学”是中国人对所研讨的本国学术的称呼,“汉学”、“中国学”则是外国人对所研讨的中国学术的称呼。

 我们所理解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学术体系。它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从知识学的角度,从知识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献进行梳理、解读,提供国文、国史知识。二是从思想文化的价值层上发掘传统经典文献中富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成分,提供人伦借鉴。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依存的,是互动共济的。我们只有在学习和认识国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和阐发;反之,只有进行现代阐发,国学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沟通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达成创造性转换,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泉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谓之“新国学”。

 近年来,有一些学人和社会教育机构高张“国学”之旗,提倡少年诵读古典、学者利用大众传媒讲论古典,其旨趣,显然不限于本国传统学术的研究,而着意于以“国学”包含的“国文”、“国史”、“国伦”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实施教化。这样一种对国学的倡导,与胡适式的书斋国学颇相差异,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章太炎式的国学运作模式的复归,即试图以国学的内涵滋养国人的智性与德性,特别是激发国人的爱国心、道德感,以因应现时代渐次发生的信仰危机、道德沉沦等社会问题。
 对于“国学”在大众教化意义上的展开,我们抱持谨慎的肯定态度。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在中国渊深博大的学术文化中,包蕴着丰富的可资教化国人的精神资源,诸如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民本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学传统,诸如此类的元典精义,经过现代诠释,可以成为救治“现代病”的良药、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故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学在社会教化方面取得实绩,并在这一国学大众化的普及进程中,实现古今互济、雅俗共进,开辟国故之学发展的新生面。

 然而,我们又必须“谨慎”,第一,昌明国学,绝不可抱残守缺、视“国渣”为“国粹”,任沉渣泛起。即使是“国粹”,也有一个古今转换、现代诠释的过程,不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第二,昌明国学,绝不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排斥异域学术。健康的国学,应当古今贯通,后浪逐前浪,绝不可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健康的国学,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学术本体与方法诸层面上,都要与异域学术既相论难,又相吸取,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

 基于“国学”具有可资教化今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丰富内涵,又从谨慎对待“国学”教化功能的认识出发,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邀,我们武汉地区几所大学和社科研究单位的学人编写了这套《新国学读本》,分小学卷(湖北大学教师承担)、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承担)、高中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教师承担),供中小学生阅读。选条均取古典原文,以现国故的本真面目。为便阅览、理解,我们作了今译、注释和评点,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独立阅读仍有困难,需要家长、教师指导。在一定意义上,这套《新国学读本》可以作为两代人共阅的基本国学文本。

 这套《新国学读本》之所以命名为“新国学”,除了前面我们所理解的国学的“新”内涵外,还主要“新”在以下方面:

 一、与时下大量出版的对单本国学名著进行通注、通译的编纂方式不同,《读本》以传授德性知识与智性知识为主线,从数百种文献典籍中撷取国粹,按照主题词组织选文。如德性知识的仁爱篇、诚信篇、勤俭篇、交友篇、立志篇、坚毅篇、爱国篇等,智性知识的重教重学篇、好学乐学篇、学习方法篇、勤学故事篇、国史概要篇、文字训诂篇、天文地理篇、时令节气篇、科技发明篇、书法绘画篇、建筑雕塑篇、诗词名篇、古文撷英等。这种做法,既可以给中小学生展示国学知识的概貌,又可以使他们掌握一些国学知识的基本要点,比系统阅读大量的国学原著,既省时,又省力,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国学教育的需要。

 二、《读本》的编写注意了采编内容的故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生硬地向孩子们灌输文献知识。例如,单从故事选文来讲,书中就细分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若干类,使孩子们能从娓娓动听、引人思考的译文和点评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一些基本的国学常识。

 三、《读本》的编写注意了知识传授的循序渐进性。无论是选文的长短,难易程度,都基本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原则,如小学卷的选文,一般在数十字到百字左右,而初中、高中的选文,则逐渐加长至数百字乃至上千字。考虑幼童接受古文的不易,我们对小学卷一、二、三年级的选文,加上了汉语拼音,又选取了浅显易懂的童蒙读物中的不少名段。对所选古文,也尽量详加注释,译文明白流畅,点评简明精炼。对初中、高中的选文,则注意了逐步加强在理论性、艺术性方面的讲解与分析。

 四、为了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在每册都附加了一定数量的知识卡片,以集中解决在学习国学典籍时必须要弄明白的一些知识要点和难点。

 “国学”内容浩博,作精要把握十分不易,使其通俗化,以便于中小学生接受,更显困难。我们勉力编纂的《新国学读本》,存在诸多不足,敬读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冯天瑜 2006年11月24日 作于武昌珞珈山麓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