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上外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上外社
■柏栎
2007-06-21 16:43:47 来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网站
书评:庞德的学术传记
庞德,无论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或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史中,都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对于许多初步进入现代派诗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文学爱好者而言,如何寻找切入点,并以此为辐射中心,探究与作家生平、创作有关的人事,无疑是有效把握文学史的方法。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吴其尧
教授新著《庞德与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部书。它不仅可视作庞德的学术传记,也是意象派诗歌的小史。
从庞德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到整理费诺罗萨东方学著作,再到翻译、创作《华夏集》、《诗章》等等,这一条脉络在书中梳理得如隔水望石,清晰可触,再加上首尾两部分庞德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以及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无疑勾勒出一幅诗人、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的生平肖像。存在于国内文学教材中的庞德,常以《地铁站》一诗的面目出现。俳句式的短诗,想必在不少读者的心目中描绘过一张朦胧而精致的面孔,然而走入此书的庞德,远非“朦胧”可形容。
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东学西渐的黄金岁月,涌现出不少汉学家,其中与庞德密切相关的就是费诺罗萨。庞德受托整理费氏的中日学术笔记,却不意跨出了毕生爱好中国文化的第一步。《华夏集》就是取材费氏笔记、翻译中国古诗的一件成功作品。有意思的是,庞德的翻译和林纾如出一辙:两人都不通被译入语,都是通过第三方的解释再行翻译,并且都因为各自母语上的造诣而取得不俗成果。这种翻译,称之为“改译”或时下流行的“译写”可能更恰当。相较于林纾对原文的加油添醋,庞德的拆字法倒呈现出极具特色的阐释风格。本书在第八章中配合以大量实例,详尽分析了这种拆字法。很多译法读来相当有趣。例如“维天之命,与穆不已”,他在“维”中看出丝的弹性,在“穆”中看出了禾谷和白光,于是乎“上天的命意能伸能张,在光中,在谷物中,无穷无尽”。虽然悖离原文,却自成一格。类似的做法屡见不鲜,但在批评庞德胡搅蛮缠之前,我们或许更该细读吴其尧先生的见解:“如果站在文化交流的立场上看,这种做法却具有深远的意义。”林纾和庞德的相似,或许更在两人身处的时代境遇,林有感于中国小说的不振,庞德(及庞德的同时代人)经受二战的洗礼,对西方文化的没落有着痛彻骨髓的反思,在借鉴他山之石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忠信,而是如何“以新鲜的生命力去刺激固有文学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和汉字,无疑是站在拼音文字的异端地位,向西方文明发出切磋的请柬。在第五章中,作者追溯了从维柯到德里达的汉字西方反应史,其中像伏尔泰、狄德罗、黑格尔这样的大家,也抱持着逻各斯中心主义,对非拼音文字表示不解和鄙视。相比之下,费诺罗萨对汉字和汉文明的肯定是难能可贵的,而庞德接下费氏的传力棒,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值得关注的是此书在第三章细心梳理了意象派诗歌的发轫,通过庞德提出的写诗“戒律”和概念定位,我们可以看到,意象并非是通常理解中的形象,而是外部形象在思想中经过加工,由具象升华为抽象,并再度成为具象的一个嬗变过程。“意象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漩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的熔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最终被诗人呈现出来的意象,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延续的能量场。它不仅蕴涵着作者的能量,还吐纳着读者的能量。优秀的意象派诗歌之所以长青,原因即在于此。书中认为,庞德的“意象”即中国传统文论中“意象”和“形象”两者的结合。从庞德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来看,确有道理。庞德接触费氏笔记在意象派兴起之后,而他对中国诗歌如同精神遥契一般的信仰和追求,或许正是因为他心目中的“意象”在汉字和汉文化中找到了十足的映现,而在西方读者那里,却往往以误解收场。这一番异国情调的高山流水,使得庞德离开意象派运动,转而发起了漩涡派运动。---(文汇报2007-6-9书缘版)
《庞德与中国文化——兼论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吴其尧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