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谁的灵魂,怎样穿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谁的灵魂,怎样穿透
书评人阿凡
2002-08-15 16:23:21  来源:  
 
《穿透灵魂之旅》丛书 易中天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这年头谈艺术也是一种时髦,所以谈艺术的书出了不少,而且多半不是充满小资情调,便是有些遗老气息。拿到这套《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一看是厦门大学出版社的,作者的名字也很陌生,心想大约又是打着青年修养之类旗号的老调重弹,弄不好还是他们学校搞素质教育时编出来的教材,不看也罢。虽然主编易中天先生著述甚丰名头响亮,但在目前这个炒作的时代,名声太响反倒可疑。不过他的总序出手不凡,先声夺人,每本书前的导读也有特色,看来不像是挂名主编,敷衍塞责。这套书又设计新颖印刷精美,版式图片都好,随便翻翻也是赏心悦目的,便漫不经心地读了起来。谁知这么一读,竟品出了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永恒的偶像——关于雕塑(《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一)

 谈论艺术,有两个最便当的办法,一是谈历史,二是谈作品。比方说,从古埃及谈到后现代,或者一幅作品的照片配上一段赏析文章。但本书的作者却似乎不想这么省心。他无意把别人讲过多次的故事毫无新意地再讲一遍,也不打算对历史上那些名作品评头论足一番就了事。实际上他对整个雕塑艺术和它的历史都进行了一次清理和盘点,而且掘地三尺,问底刨根。语言、空间、运动、姿势、表情、触觉,几乎将雕塑艺术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读完这本书,我们对雕塑的了解将不再是一知半解。
 作者显然十分熟悉雕塑艺术,而且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熟悉,就长袖善舞;深刻,就高屋建瓴;独到,就引人入胜。难得的是他还能将这些理解和见解毫不费力地娓娓道来,让我们读得趣味盎然,一不留神就跟着他走完全部旅程。而且,我们得到的将不止是艺术的享受,还有智慧的启迪。


这不是一只烟斗——关于设计艺术(《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二)

 一个现代人是不可以对设计艺术一无所知的,因为它是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艺术。本书是对设计从五个侧面进行抓拍的记录。因为是抓拍,所以它没有高等专业教科书那样系统,也不如一般设计史那样完整,但正如所有的抓拍都比摆拍摄多一分生动,这本书的特点也正在于它抓住了设计最鲜活的本质,并且以一种新鲜的方式表达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窥视设计艺术的最佳途径之一。简短的行文和丰富的插图意味着你将要接近的对象是一种轻松而具体的艺术,而且非常有趣。这本书允许一种随心所欲的读法,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开头,但结果总是一样,——你一定会读完它最后一个字,并为它生动的例证和风趣的笔调所吸引。


都打碎了——关于现代艺术(《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三)


 对我们来说,现代艺术是温暖而又令人困惑的。
 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还清楚地记着圣徒般的凡高、睿智的毕加索和孩子气的米罗。那些人,那些事,都曾在我们柔软的心里,激起强烈的震撼和莫名的感动。可是,它又常常显得不近情理。当我们看到马列维奇在白底上画上一个白方块,波洛克向画布泼溅颜料,沃霍尔复制着千篇一律的可乐瓶时,我们总是感到无所适从。
 然而本书两位年轻的作者告诉我们,现代艺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就像一块破碎的水晶,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无穷的色彩。它召唤着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怀着爱和激情——去寻找那个更加本真的自我与世界。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探索历程写进了书中。他们邀请读者共同加入这个神秘的旅程。于是,旅程结束时,一个新的世界将向我们敞开。


目光在何处——关于绘画(《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四)

 如果说,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利奥塔德语),那么,本书的作者景是一个蓝精灵。她在欣赏者的眼、艺术家的手和批评家的心。在她看来,绘画就是眼、手、心。尽管长期以来,我们的眼睛习惯了眼睛,漠视着;手厌倦了手,麻木着;心在零度以下,冰凉着。但是绘画能唤醒它们。于是,她将生命最深处的激情奉上。为了爱,为了美。
 让眼睛从眼睛开始,做绝对欣赏者的眼睛:敏感、锐利。让手从手开始,做绝对艺术家的手:细腻、灵活。让心从心开始,做绝对批评家的心:温暖、睿智。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故事。
 不甘寂寞的人们也许会瞥上这本小书。比如,美术院校有点轻狂的青少年呀,想感受点美却自认贫瘠的谦卑青少年呀,喜欢来点灵性思考而又不想被哲学大部头压趴下的有为青少年呀。总之,任何一个珍视生命的人都会无条件地喜欢上这本书。我相信。


A空间——关于建筑(《穿透灵魂之旅》丛书之五)

 读这本书,我们将踏上穿越空间之旅,回到温暖的家园。
 这本书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恢宏的气度、敏锐的感受以及造型性的语言——总括了建筑在其演进中所呈现出的诸多特征,起于“家园”,止于“环境”。但它决非一本建筑史!更确切的解释应该是,它找到了一种井然的秩序。至少,作者对此似乎很自信。
 于是建筑艺术便这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壮阔,如此鲜活!在谈及哥特式教堂的尖塔时,书中写道:“正像是一场细雨过后从春泥中陡然窜出的竹笋,它们竞相向天空涌动,奔向阳光;在和风中,它们还微微摇曳着自己轻盈娇嫩的身体,散发着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的清香。也正是这样,大教堂的那些装饰性的尖塔焕发着它们鲜活的生命力,向高空涌去。”真正的古典作风!
 于是,我们顿悟:这是古典主义的航班!最后的一个航班!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21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