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高校教材建设与研发亟待提升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高校教材建设与研发亟待提升
——比较国内外《有机化学》教材出版
荣国斌
2002-08-21 09:56:23  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第三次全教会上都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图书出版包括各级教材在内都将接受挑战,与国外教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读者的选择。
华东理工大学是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每年花相当的经费进口外国(主要为美国)名校化学化工学科的原版教材。笔者长期从事本科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又兼任学校出版社的总编辑工作,编著出版了一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有机化学基础》(115万字),完成另一本教材《高等有机化学基础(修订本)》。在日常工作中较多接触和注意国外最新版的教材,现就化学专业用(有机化学)教材在编写与更新出版方面的问题谈一点个人想法。
有机化学是许多高等理工科专业的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从笔者接触到的国外《有机化学》教材来看,与国内同类书籍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字数多,开本大,装订、印刷质量高,它们都是单册成书,使用方便。相对而言,国内的不少教材,字数远没有那么多,却要以上下两册来出版发行。
2.国外教材的编写模式基本相似,先介绍价键理论,然后是结合机理的官能团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内容上更多地结合生命科学。其次,在应用介绍上也有相当篇幅涉及材料科学。国内的教材在这两方面的论述明显不够.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和化学专业归两个系部管理有关,也可能是描述生化反应要占用较大篇幅和需要较好的制作软件及编著者对生化反应了解不够有关。
3.国外教材的一级章条较多,往往有近30章。就有机化学本身学科内容上看,它们的描述比较而言更为详尽,很适合读者自学。相对而言,国内的教材在程度上深,但解释上比较粗略,前面讨论过的后面就较少再论,要自学理解难度比较大。
4.国外编写教材的作者多为1到2人,在选材和描述上带有个人特色,风格前后一致。在介绍内容时较为尊重发现者的成果和个人创新价值。
5.都有索引,包括习题答案、主题词等,有的还将波谱数据及反应别用表格的形式作总结。在版式设计上,它们的版芯普遍较小,在上、下、左、右等处留下较大的空白(2到4cm),方程式和结构式、插图等处也非常宽松,便于读者书写摘记、学习心得所用。国外教材基本上是彩色版,需要读者重点注意的地方都会有彩色标记或背影,读者很易发现关键之处。
6.国外教材更新及时,较有规律。不少国外教材配有配套辅导书,有的还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这些配套辅导书多是紧密配合教材简述各章要点,然后是例题和习题及答案。国内教材在同步编写配套辅导书方面做得较少,版次更新也很慢,不够及时。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教材建设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材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下列几点工作是需要认真研究,落实到位的:
1.有关教育和出版部门都要重视和加强领导和宏观管理,进一步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和目标。解放思想,大力提高教材质量,完善教材更新机制,鼓励支持富有教育科研经验的各层次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
2.加大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数量,让更多的教师接触并了解差距所在,提高编写质量。清华大学引进500种国外优秀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必将推动国内的教材建设。复旦大学在1992年出版发行的MorrisonRT《有机化学,1983,4th.Ed.》中译本就有很好的影响和效益。但翻译所需时日长久,往往译作完成时,原作新版本又早已问世。就笔者所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深较好,他们及时地大量地翻译引进和评介、使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版的最新有机化学教材。
3.开展教材建设和教材使用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重视教材更新的时代性、科学性、适用性、基础性、创新性和特色性问题。对配套的教辅书也要引起重视。我国高校众多,层次不等,各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差距也不小。要利用好重点院校中的名教授在名教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适时举办一些培训辅导班和组织进修提高活动。国家今后不再搞计划性的统编教材,但也不宜出版质量不高的过多同类教材。
4.更新教材时要注意能了解目前实际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正确评价本学科对于科学、经济、环境、社会等等的贡献和应用。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中实际会碰到的问题之间的差距,应引起编著者的足够重视,学生在校仅仅学习一些理论、原理和发现,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5.当前要做好“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评介和使用的工作。要加强利用“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做好介绍和征订、发行工作。应该说,被推荐评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绝大多数在内容上和体系上是我国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教材,代表了教育思想观念和体系内容改革的成果。要在有较多读者使用的过程中积累、总结经验,肯定成功之处,找出不足和差距,从中开发出能在更新后成为在国际上也有影响的著作。
6.目前为追求成本利润和争取师生使用率,绝大多数教材的装帧用材都较简单和低劣。从长期效应来看,这并不利于教材建设的进行。随着国家和民众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书籍等文化产品要求的提高,对教材在版面设计和用材质量上也应有较高的要求,让教材也有亮丽的面貌,受到读者喜爱并愿意珍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结构设置的调整,完善高校教材的建设和更新机制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日益凸显,希望我国高校的教材能在不远的时期内有高质量的突破,出现一个新的面貌,并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来源:出版参考2001.5.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