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王晓春谈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王晓春谈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15 10:41:0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1755310
 作者:王晓春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定价:¥25.00

 编者按:

 “大家都这样做,我能怎么办?”“校长要求的,我能怎么办?”这种言语,我和同事在采访中经常能够听到。中小学教师不容易,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面对这么多的牢骚、抱怨、无奈,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反思的声音。不久前,教师培训专家王晓春老师的新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出版。本报记者向王老师提出教师的教育空间问题,王晓春老师坚定地说——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

 ■点评案例,我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中国教师报:您这几年出了几本书,好像都是案例分析类型,您为什么喜欢这种方式?教育教学问题五花八门,不可穷尽,是不是归纳提炼出一些基本原则更为重要些?
 王晓春:教育是有一些基本原则的,但教育的特点就在于灵活,因为人是活的。很多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不能体现在活生生的案例中,你很难判断教师有没有真正掌握。原则可以自己去读书,可以背下来,但只背下来没有用。在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教育原则。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打仗的时候从来不读书,只是分析情况。教育原则也是这样,主要看你如何运用。现在的培训,包括班主任培训,教学培训,之所以效果甚低,就是案例分析太少,在那里空说理论。国外的商业培训,如MBA,据说完全是案例分析,不讲大道理,上来就说案例,把所有的理念都融合在案例中。我认为,这应该是以后的班主任培训、教学培训的主要方向。案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班,也可以是一所学校、一种现象。师范学校讲课,特别是涉及到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以案例分析为主,而不是以讲解教育原则为主。比如因材施教,这个原则说了二千多年了,现实情况如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则的宣讲上。

 中国教师报:您在点评案例的时候经常会说:“如果是我,我会……”结果,很多老师纷纷向您讨招,现学现卖,成功了向您表示感谢,出现问题就抱怨你不懂一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春:你分析了人家做得如何如何不妥,如何如何的不全面。分析完了,可能对人家有用,但他可能并不服气,你得告诉人家你自己的思考和方法。我评了很多语文教学案例,每一个案例我都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而且肯定与原案例的讲法不一样。这当然是很冒险的事,因为你的方案并不一定就合理可行,人家也会品头论足,甚至挑肥拣瘦。很多专家都回避这个事,但既然你批评人家可以,人家对你说三道四,你也不能怕啊。你不能说,你打败仗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但让我打,我不去。

 我把评别人案例当成是智力测验,这是我的兴趣,我很有满足感。多数教师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教过20多年书,不是外行,我完全知道课堂是什么样,与教师讨论问题时不“隔”。老师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他的班可能与我的班不是一个情况,但起码我可以给他一个思路,一个方法。如果他采取了我给他出的主意,成功了,我说这是你棒,不是我棒;如果他用了我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我说很抱歉,看来我的方法不适合你。

 我并不希望别人感谢我,也不怕别人抱怨,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指导者,我没有让老师非得照我这样做,我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据我目前的观察,这种态度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也要这样坚持下去。

 ■很多老师没有探究的能力,甚至没有探究的愿望

 中国教师报:您曾说过,老师们向您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应激性”的、没有学术色彩的生活化问题,就是把自己遇到的麻烦陈述一遍,然后问你“怎么办”,而那些“探究性”的问题很少。原因何在?

 王晓春:我概括一下,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些老师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非探究式的,就是老师说了我记住,然后把记住的内容写在答卷上,得一个高分。这种应试化、复制型的教育对人们伤害非常大,使得多数老师严重缺乏创造性。更进一步说,很多老师不但缺乏探究能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愿望。这些老师早已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执行者,一个干活的人。这是教育(老师本人受到的教育)的失败,是深层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第二,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校长、主任,他们作决定的时候,很少搞论证,不开听证会,领导一拍脑门一个决定。学校和老师只管执行,不要问为什么,领导就在那里不停地检查评比。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用探究,没有讨论的生活方式。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非探究式的,参加工作后学校管理也不需要你思考,时间越长,老师就越不会思考。这种状况也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如此。

 第三个原因,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有点特殊,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这点权力,在社会上看是很小的,算不了什么,但对学生是很大的。放学了老师不让学生回家,学生敢回家吗?这种权力对老师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因为有权力的人总是喜欢发令而不习惯研究。学校规定,头发只能几分长,你这个学生头发超出了规定长度,剪!这多省心啊。而我主张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其他学生都剪了他却不剪?研究这个是很麻烦的事。很多老师没有这个能力,也怕麻烦,于是就不去思考为什么,而是直接依靠手里的权力,压你、管你,就完了。
 这三条,使得现在绝大部分的老师离学术研究越来越远,离官僚主义的管理越来越近。上行下效,校长这样,老师跟他们也一样。等这些孩子们长大,如果上了师范当了老师,还是这样。这很可怕。

 中国教师报:您对中小学教师整体的思维状态有何判断?您认为与您交流的这些老师们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吗?

 王晓春:个人观点,中小学教师整体的思维状态不容乐观。据我现在的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特点是孤立的,表面的,片面的,线性的,单向的、简单化的,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简化到最简单。有的教师就在那里宣传,只要爱学生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这样,还要教育干什么?找一帮人爱他们不就行了?还有的说只要赏识学生就可以,有的说只要批评惩罚学生就行,这些都是把教育问题简化到了粗陋的地步。教师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明显特点:非讨论性,说话写文章自己不反驳自己,也不设想别人反驳自己,没有讨论,没有对立面,所以“无往而不胜”。据我所知,多数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毛病。所以我最近写了一本书,举了90个案例,专门讨论教师的思维方式。

 ■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愿望和能力

 中国教师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王晓春:这需要做非常艰苦的工作。网上有些教师在与我交流后,比较他前后发的帖子可以发现,慢慢地他不只是说现象,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种看法还比较简单。所以说,这种思维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悟性比较好的教师。

 但我对整体的改变不乐观。有的教师一辈子不会变。有的教师特别逗,你说一个他明白一个,遇到下一个他又糊涂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太可怕了,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里了,他得把自己翻一个儿,重新改造自己。这个本事不是每人都有的,而且这种改变是很痛苦的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愿望和能力来改变的。反正现在用简单方法也能应付一阵,“修理”小孩子多容易啊。

 我现在寄希望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能在思维方式上多做点文章。师范学校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得稍微复杂些,还不用多辩证,辩证思维比较高级,有些教师不一定做得到,复杂一点,一件事估计多种可能,就会减少很多校园矛盾。

 再一个希望寄托在哪儿呢?希望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这对教师是很好的推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教师老碰钉子,老办法不灵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样就会促使他去思考。现在学生百花齐放,什么怪孩子都有,我认为这对教育是不利的,但对教师的思维方式改变有利。

 我估计,教师整体思维方式的改变,达到一个新高度,还要靠两代教师的努力,也就是要花四五十年。

 中国教师报:可是,这些年,我们也冒出不少很有创造力的学生。

 王晓春:好学生还在不断出现,是这样。原因之一,是因为现在有不少好家庭。有的家长,创造性很强,培养孩子也很有一套。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有一小部分人有创造性,人才就不必太发愁。可是我们出大师级人才很困难,教育压抑人。这不是有意识地压抑,是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理念,慢慢地就使孩子创造性火花熄灭了。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很长一个时期。

 ■课改培训违背课改的原则

 中国教师报:你对新课改有什么看法?

 王晓春:退休前,我参加过课改,现在退下来了,课改目前的具体情况不十分清楚。总的感觉,课改的理念有道理,但是课改的主要指导者不太了解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海归”为多,不擅长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化。

 再一个,课改的步子迈得太大。我主张迈小步,而且在课改之前必须有一个大讨论。课改推进最好是行政手段与学术手段相结合,而以学术手段为主。现在课改基本是用行政手段来推。

 还有,中国的特点,所有的改革都是加法,原来的那套暗中还在做,新的一套又加上去了。我主张,课改之前应有一个调查,看看教师的负担哪些可以减下来。你比如说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从头写到尾,这其实是外行的要求。备课笔记是教师的教学要点,有个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就可以了。但现在教师不是这样,他们必须不停地写,不停地抄。还有,现在针对教师有大量的检查评比,耽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砍掉这些,课改才能正常进行,不然谁都受不了。

 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对改变教师的思维状态应该有帮助吧?

 王晓春:我参加过一些课改的教师培训,这些课改培训本身就违背了课改的原则。比如,课改要求探究,但课改培训却还是在那里灌输,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如果教师没有探究的习惯,学生怎么会有探究的能力?长期在非创造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他自己都没有创造的感觉,让他教学生学会创造不是瞎扯吗?到最后怎么办?他就会把创造变成一个训练让学生照着做,说这就是创造。

 教师培训没做好,教师讨论没做好,准备工作没做好,情况不明,匆忙上阵。这可能是新课改的毛病。我个人希望课改能够慎重推进,初期应该让学校和教师自愿参加。一个学校找几个悟性强的教师,通过课改,成绩没下降,师生更轻松更愉快,更有创造性,这样的课改才有吸引力。当然,我也只能提提建议而已,影响不了课改指导者。但是,话还是要说的。

 ■自觉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有专家说中国教育缺少差异教育,有教师询求具体策略,专家语焉不详,教师很不满意。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一边是学校、教育局热情地请来专家学者为中小学教师作报告,一边是教师们冷漠的态度。有人说,真有本事,你来上节课试试。可是让大学教授来上中学的课,似乎也勉为其难,有些要求过分吧。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晓春:这种报告,就我所知,意义确实不大。因为它完全不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而是专家学者拿自己研究的东西来给中小学教师硬灌。有的教师能学到些东西,但大多数教师不能接受。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专家,有的校长听说哪个专家讲得不错,马上就请。至于为什么要请,请人家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校长自己心里一点没谱。

 大学教授到中小学上课,我赞成,而且我希望这能够形成一种制度,尤其是搞教学法研究的,不进入中小学,不直接面对学生,那真是岂有此理。搞航天的,也可以去中小学做一个关于航天的科普报告,这样可以开拓师生的眼界,让中小学师生看看真正的专家,看看人家的风度、思路、知识。其实,这样做受益的不只是中小学师生,也是大学教授。有的教授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最后一塌糊涂,因为这与他搞研究不是一回事,驾驭中小学课堂这个本事他不一定有。这样对他也是教育,以后作报告时说到基础教育就不会瞎扯了。

 中国教师报:也就是说,请专家学者到中小学作报告,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王晓春:这种报告还是有必要,只要学校清楚请这个专家来作报告是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并组织好教师与专家的交流。但愚以为,中小学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主要还是靠自己读书,真正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没有单靠听报告提高上来的。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学校如何引导教师读书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出书目给教师参考,组织读书沙龙,但千万不要规定教师读书,规定读完了要写多少篇、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还要检查考核。这种强迫读书也是反探究式学习的。

 中国教师报:有的校长说,通过这种强制可以养成教师读书的习惯。

 王晓春:一听就是外行。读书习惯没有逼出来的,逼出来的习惯一旦离开环境就不是习惯。中国教育最失败的就是没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很多人以为,我逼你干一个事,干成习惯了,下回不逼你也肯定干,才没那事呢!

 我在中学教书多年,发现教师很少有爱读书的。教书的不读书,也算是奇观了。他自己不爱读书,对读书没有心得,没有兴趣,这种人讲课怎么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己不喜欢的事教育别人喜欢,这不是笑话吗?所以,现在学生厌学很正常,因为很多教师本身就厌学。教书对他们不是智力享受,只是职业。

 ■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

 中国教师报:教育问题几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现在教师的压力又很大,大家都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成绩让校长满意、家长满意,因此免不了出现很多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比如迷信管理忽视教育,认错主义(只要学生认个错,就以为教育成功)的做法。您认为,一个身陷其中的普通教师,其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空间有多大?

 王晓春:不大!一个教师即使理念完全正确,现在也没有多大的空间。我说的是不大,就是说空间也还是有的。遗憾的是,即使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很多教师也没用好。
 不少教师对我说,我没法改变自己的教学,那些理念全都用不上,这是不全面的。比如您说的认错主义,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势,以为一个人只要认了错,就会改,只有认了错,才会改。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有的人做错了事,他可能没认错,但他改了。还有一种可能是认错而不改,“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成人未必比孩子强。

 但有些教师就是看不到这些。教师总是逼着孩子认错,其实这里有他个人的心理需要。孩子认错了,他就获得一种满足感,消气了。所以,认错主义是不能单用短期行为和上级压力来解释的。

 现在,用别人的失误来掩饰自己专业能力的缺乏,这在教师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常习惯这个,一张嘴就说,我们校长如何如何,我能怎么办呢?校长呢,又把责任推给教师,你看学校教师的素质就这样,我能怎么办?这样互相指责,谁都有一定道理,但最终谁也没有前进一步。

 中国教师报:面对这一点不大的空间,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办?

 王晓春:我当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空间有多大?但我不抱怨,我做我能做的事情。现在我点评教育案例,我知道这对改变教育现状的作用很有限,但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我发现,中国人几乎都是推卸责任的天才,非常熟练,一时半会儿变不了。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现一批不推卸责任,不找借口的人,这样中国教育才有希望。我还盼望将来有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师范,一流人才多起来,教育就会是另一个局面。

 当然,领导有领导的责任,比如在教育体制上,考试制度上一定要逐步进行改革。不调整现行制度,却想进行教育改革,最终恐怕改不下去。不但改不下去,反弹后会出现更加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应试主义。有人寄希望于有权力的人一声令下,改革成功,这根本不可能。当年毛泽东是最大的权威,他也搞减轻学生负担,但也没成功。现在谁能做到?这不是哪个人的失误,是社会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长教师整体素质没有提高到一定程度,只能慢慢往前走。这个过程中,会毁掉一批学生,毁掉一批教师,毁掉一批校长,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我们即使很痛心,也没有办法。事情只有弄得实在不成了,人们才能醒过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