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王晓春谈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王晓春谈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15 10:41:0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1755310
作者:
王晓春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定价:¥25.00
编者按:
“大家都这样做,我能怎么办?”“校长要求的,我能怎么办?”这种言语,我和同事在采访中经常能够听到。中小学教师不容易,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面对这么多的牢骚、抱怨、无奈,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反思的声音。不久前,教师培训专家王晓春老师的新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出版。本报记者向王老师提出教师的教育空间问题,王晓春老师坚定地说——
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
■点评案例,我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中国教师报:您这几年出了几本书,好像都是案例分析类型,您为什么喜欢这种方式?教育教学问题五花八门,不可穷尽,是不是归纳提炼出一些基本原则更为重要些?
王晓春
:教育是有一些基本原则的,但教育的特点就在于灵活,因为人是活的。很多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不能体现在活生生的案例中,你很难判断教师有没有真正掌握。原则可以自己去读书,可以背下来,但只背下来没有用。在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教育原则。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打仗的时候从来不读书,只是分析情况。教育原则也是这样,主要看你如何运用。现在的培训,包括班主任培训,教学培训,之所以效果甚低,就是案例分析太少,在那里空说理论。国外的商业培训,如MBA,据说完全是案例分析,不讲大道理,上来就说案例,把所有的理念都融合在案例中。我认为,这应该是以后的班主任培训、教学培训的主要方向。案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班,也可以是一所学校、一种现象。师范学校讲课,特别是涉及到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以案例分析为主,而不是以讲解教育原则为主。比如因材施教,这个原则说了二千多年了,现实情况如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则的宣讲上。
中国教师报:您在点评案例的时候经常会说:“如果是我,我会……”结果,很多老师纷纷向您讨招,现学现卖,成功了向您表示感谢,出现问题就抱怨你不懂一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春
:你分析了人家做得如何如何不妥,如何如何的不全面。分析完了,可能对人家有用,但他可能并不服气,你得告诉人家你自己的思考和方法。我评了很多语文教学案例,每一个案例我都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而且肯定与原案例的讲法不一样。这当然是很冒险的事,因为你的方案并不一定就合理可行,人家也会品头论足,甚至挑肥拣瘦。很多专家都回避这个事,但既然你批评人家可以,人家对你说三道四,你也不能怕啊。你不能说,你打败仗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但让我打,我不去。
我把评别人案例当成是智力测验,这是我的兴趣,我很有满足感。多数教师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教过20多年书,不是外行,我完全知道课堂是什么样,与教师讨论问题时不“隔”。老师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他的班可能与我的班不是一个情况,但起码我可以给他一个思路,一个方法。如果他采取了我给他出的主意,成功了,我说这是你棒,不是我棒;如果他用了我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我说很抱歉,看来我的方法不适合你。
我并不希望别人感谢我,也不怕别人抱怨,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指导者,我没有让老师非得照我这样做,我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据我目前的观察,这种态度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也要这样坚持下去。
■很多老师没有探究的能力,甚至没有探究的愿望
中国教师报:您曾说过,老师们向您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应激性”的、没有学术色彩的生活化问题,就是把自己遇到的麻烦陈述一遍,然后问你“怎么办”,而那些“探究性”的问题很少。原因何在?
王晓春
:我概括一下,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些老师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非探究式的,就是老师说了我记住,然后把记住的内容写在答卷上,得一个高分。这种应试化、复制型的教育对人们伤害非常大,使得多数老师严重缺乏创造性。更进一步说,很多老师不但缺乏探究能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愿望。这些老师早已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执行者,一个干活的人。这是教育(老师本人受到的教育)的失败,是深层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第二,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校长、主任,他们作决定的时候,很少搞论证,不开听证会,领导一拍脑门一个决定。学校和老师只管执行,不要问为什么,领导就在那里不停地检查评比。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用探究,没有讨论的生活方式。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非探究式的,参加工作后学校管理也不需要你思考,时间越长,老师就越不会思考。这种状况也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如此。
第三个原因,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有点特殊,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这点权力,在社会上看是很小的,算不了什么,但对学生是很大的。放学了老师不让学生回家,学生敢回家吗?这种权力对老师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因为有权力的人总是喜欢发令而不习惯研究。学校规定,头发只能几分长,你这个学生头发超出了规定长度,剪!这多省心啊。而我主张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其他学生都剪了他却不剪?研究这个是很麻烦的事。很多老师没有这个能力,也怕麻烦,于是就不去思考为什么,而是直接依靠手里的权力,压你、管你,就完了。
这三条,使得现在绝大部分的老师离学术研究越来越远,离官僚主义的管理越来越近。上行下效,校长这样,老师跟他们也一样。等这些孩子们长大,如果上了师范当了老师,还是这样。这很可怕。
中国教师报:您对中小学教师整体的思维状态有何判断?您认为与您交流的这些老师们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吗?
王晓春
:个人观点,中小学教师整体的思维状态不容乐观。据我现在的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特点是孤立的,表面的,片面的,线性的,单向的、简单化的,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简化到最简单。有的教师就在那里宣传,只要爱学生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这样,还要教育干什么?找一帮人爱他们不就行了?还有的说只要赏识学生就可以,有的说只要批评惩罚学生就行,这些都是把教育问题简化到了粗陋的地步。教师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明显特点:非讨论性,说话写文章自己不反驳自己,也不设想别人反驳自己,没有讨论,没有对立面,所以“无往而不胜”。据我所知,多数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毛病。所以我最近写了一本书,举了90个案例,专门讨论教师的思维方式。
■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愿望和能力
中国教师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王晓春
:这需要做非常艰苦的工作。网上有些教师在与我交流后,比较他前后发的帖子可以发现,慢慢地他不只是说现象,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种看法还比较简单。所以说,这种思维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悟性比较好的教师。
但我对整体的改变不乐观。有的教师一辈子不会变。有的教师特别逗,你说一个他明白一个,遇到下一个他又糊涂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太可怕了,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里了,他得把自己翻一个儿,重新改造自己。这个本事不是每人都有的,而且这种改变是很痛苦的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愿望和能力来改变的。反正现在用简单方法也能应付一阵,“修理”小孩子多容易啊。
我现在寄希望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能在思维方式上多做点文章。师范学校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得稍微复杂些,还不用多辩证,辩证思维比较高级,有些教师不一定做得到,复杂一点,一件事估计多种可能,就会减少很多校园矛盾。
再一个希望寄托在哪儿呢?希望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这对教师是很好的推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教师老碰钉子,老办法不灵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样就会促使他去思考。现在学生百花齐放,什么怪孩子都有,我认为这对教育是不利的,但对教师的思维方式改变有利。
我估计,教师整体思维方式的改变,达到一个新高度,还要靠两代教师的努力,也就是要花四五十年。
中国教师报:可是,这些年,我们也冒出不少很有创造力的学生。
王晓春
:好学生还在不断出现,是这样。原因之一,是因为现在有不少好家庭。有的家长,创造性很强,培养孩子也很有一套。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有一小部分人有创造性,人才就不必太发愁。可是我们出大师级人才很困难,教育压抑人。这不是有意识地压抑,是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理念,慢慢地就使孩子创造性火花熄灭了。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很长一个时期。
■课改培训违背课改的原则
中国教师报:你对新课改有什么看法?
王晓春
:退休前,我参加过课改,现在退下来了,课改目前的具体情况不十分清楚。总的感觉,课改的理念有道理,但是课改的主要指导者不太了解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海归”为多,不擅长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化。
再一个,课改的步子迈得太大。我主张迈小步,而且在课改之前必须有一个大讨论。课改推进最好是行政手段与学术手段相结合,而以学术手段为主。现在课改基本是用行政手段来推。
还有,中国的特点,所有的改革都是加法,原来的那套暗中还在做,新的一套又加上去了。我主张,课改之前应有一个调查,看看教师的负担哪些可以减下来。你比如说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从头写到尾,这其实是外行的要求。备课笔记是教师的教学要点,有个基本思路、基本策略就可以了。但现在教师不是这样,他们必须不停地写,不停地抄。还有,现在针对教师有大量的检查评比,耽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砍掉这些,课改才能正常进行,不然谁都受不了。
中国教师报:课改培训对改变教师的思维状态应该有帮助吧?
王晓春
:我参加过一些课改的教师培训,这些课改培训本身就违背了课改的原则。比如,课改要求探究,但课改培训却还是在那里灌输,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如果教师没有探究的习惯,学生怎么会有探究的能力?长期在非创造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他自己都没有创造的感觉,让他教学生学会创造不是瞎扯吗?到最后怎么办?他就会把创造变成一个训练让学生照着做,说这就是创造。
教师培训没做好,教师讨论没做好,准备工作没做好,情况不明,匆忙上阵。这可能是新课改的毛病。我个人希望课改能够慎重推进,初期应该让学校和教师自愿参加。一个学校找几个悟性强的教师,通过课改,成绩没下降,师生更轻松更愉快,更有创造性,这样的课改才有吸引力。当然,我也只能提提建议而已,影响不了课改指导者。但是,话还是要说的。
■自觉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有专家说中国教育缺少差异教育,有教师询求具体策略,专家语焉不详,教师很不满意。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一边是学校、教育局热情地请来专家学者为中小学教师作报告,一边是教师们冷漠的态度。有人说,真有本事,你来上节课试试。可是让大学教授来上中学的课,似乎也勉为其难,有些要求过分吧。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晓春
:这种报告,就我所知,意义确实不大。因为它完全不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而是专家学者拿自己研究的东西来给中小学教师硬灌。有的教师能学到些东西,但大多数教师不能接受。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专家,有的校长听说哪个专家讲得不错,马上就请。至于为什么要请,请人家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校长自己心里一点没谱。
大学教授到中小学上课,我赞成,而且我希望这能够形成一种制度,尤其是搞教学法研究的,不进入中小学,不直接面对学生,那真是岂有此理。搞航天的,也可以去中小学做一个关于航天的科普报告,这样可以开拓师生的眼界,让中小学师生看看真正的专家,看看人家的风度、思路、知识。其实,这样做受益的不只是中小学师生,也是大学教授。有的教授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最后一塌糊涂,因为这与他搞研究不是一回事,驾驭中小学课堂这个本事他不一定有。这样对他也是教育,以后作报告时说到基础教育就不会瞎扯了。
中国教师报:也就是说,请专家学者到中小学作报告,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王晓春
:这种报告还是有必要,只要学校清楚请这个专家来作报告是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并组织好教师与专家的交流。但愚以为,中小学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主要还是靠自己读书,真正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没有单靠听报告提高上来的。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学校如何引导教师读书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出书目给教师参考,组织读书沙龙,但千万不要规定教师读书,规定读完了要写多少篇、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还要检查考核。这种强迫读书也是反探究式学习的。
中国教师报:有的校长说,通过这种强制可以养成教师读书的习惯。
王晓春
:一听就是外行。读书习惯没有逼出来的,逼出来的习惯一旦离开环境就不是习惯。中国教育最失败的就是没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很多人以为,我逼你干一个事,干成习惯了,下回不逼你也肯定干,才没那事呢!
我在中学教书多年,发现教师很少有爱读书的。教书的不读书,也算是奇观了。他自己不爱读书,对读书没有心得,没有兴趣,这种人讲课怎么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己不喜欢的事教育别人喜欢,这不是笑话吗?所以,现在学生厌学很正常,因为很多教师本身就厌学。教书对他们不是智力享受,只是职业。
■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
中国教师报:教育问题几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现在教师的压力又很大,大家都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成绩让校长满意、家长满意,因此免不了出现很多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比如迷信管理忽视教育,认错主义(只要学生认个错,就以为教育成功)的做法。您认为,一个身陷其中的普通教师,其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空间有多大?
王晓春
:不大!一个教师即使理念完全正确,现在也没有多大的空间。我说的是不大,就是说空间也还是有的。遗憾的是,即使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很多教师也没用好。
不少教师对我说,我没法改变自己的教学,那些理念全都用不上,这是不全面的。比如您说的认错主义,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势,以为一个人只要认了错,就会改,只有认了错,才会改。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有的人做错了事,他可能没认错,但他改了。还有一种可能是认错而不改,“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成人未必比孩子强。
但有些教师就是看不到这些。教师总是逼着孩子认错,其实这里有他个人的心理需要。孩子认错了,他就获得一种满足感,消气了。所以,认错主义是不能单用短期行为和上级压力来解释的。
现在,用别人的失误来掩饰自己专业能力的缺乏,这在教师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非常习惯这个,一张嘴就说,我们校长如何如何,我能怎么办呢?校长呢,又把责任推给教师,你看学校教师的素质就这样,我能怎么办?这样互相指责,谁都有一定道理,但最终谁也没有前进一步。
中国教师报:面对这一点不大的空间,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办?
王晓春
:我当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空间有多大?但我不抱怨,我做我能做的事情。现在我点评教育案例,我知道这对改变教育现状的作用很有限,但我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我发现,中国人几乎都是推卸责任的天才,非常熟练,一时半会儿变不了。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现一批不推卸责任,不找借口的人,这样中国教育才有希望。我还盼望将来有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师范,一流人才多起来,教育就会是另一个局面。
当然,领导有领导的责任,比如在教育体制上,考试制度上一定要逐步进行改革。不调整现行制度,却想进行教育改革,最终恐怕改不下去。不但改不下去,反弹后会出现更加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应试主义。有人寄希望于有权力的人一声令下,改革成功,这根本不可能。当年毛泽东是最大的权威,他也搞减轻学生负担,但也没成功。现在谁能做到?这不是哪个人的失误,是社会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长教师整体素质没有提高到一定程度,只能慢慢往前走。这个过程中,会毁掉一批学生,毁掉一批教师,毁掉一批校长,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我们即使很痛心,也没有办法。事情只有弄得实在不成了,人们才能醒过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