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高莽和《乌兰汗译作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高莽和《乌兰汗译作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曲轩
2007-11-27 16:16:25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7 
 
 俄罗斯文学肖像——乌兰汗译作选(诗歌卷、散文卷)

 一月份正值三九寒冬时在京出差,特意去中国美术馆看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在萨符拉索夫的那幅《白嘴鸦飞来了》面前站立良久,有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我是冲着列宾和列维坦来的,但此行最触动我的却是萨符拉索夫白雪题材的三幅画作。也许是久居南方的缘故,与北方有关的一切都以久违了的方式,强烈地冲击着我的感觉。

 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望了高莽先生,带给他一束嫩黄的百合。在黄昏的寒风中买了花,怕花冻坏,急急地进了车。朋友在一旁开车,我一路捧着花;怕暖风吹坏了那娇嫩的花瓣,我们便一路冻着,进高先生家里时我的手脚都是冰冷。“你送我花我很高兴!”高先生说,他的独生女——我们叫她岚姐——一边赞美着花,一边忙着把它们插瓶。那些被我们重点保护、又被收受者珍惜赞赏的美丽花朵,便安静地在一旁听我们聊天。

 我们此行,是专为庆贺高先生新书的出版而来,桌上放着几乎油墨未干的两卷新书——《俄罗斯文学肖像——乌兰汗译作选》(分编为诗歌卷和散文卷,诗歌卷为白色封面,散文卷为深蓝色封面)。

 读大学时,我常坐一列破旧的火车在周末回家。仲春时节,村庄周围的梧桐树正在开花,子规啼声不住。我在车上读《人与事》。我慢慢地读,似乎每一句话都能深入我心。我不舍得把它读完,有时看完一句便要吸纳良久。看着车窗外移动的绿色麦田,淡紫色的梧桐花,暮色将这一切连同那本书所带来的感觉都深深印刻在记忆里。我还特意记住了那位译者的名字——乌兰汗。这个有点莫名其妙的名字,从此便和我对俄罗斯文学最难忘的感觉与记忆联结在了一起。

 导师黄晋凯先生旧居的书房中曾挂着一幅他年轻时的画像,是一幅炭笔素描,很传神。我一直记得这幅画。多年后有一天老师告诉我,那是高莽先生的手笔,而高莽,正是乌兰汗。我惊叹着诉说了对这位翻译家长期以来的敬慕,黄老师也以在他那里极少见的激赏表达了对高莽才华的钦慕。打着导师的旗号,我贸然叩响了高先生的家门。在高先生家里,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文学和艺术的财富如此密集地荟萃于一间狭小拥挤的斗室,也第一次发现才华横溢的高莽是那样一位可爱的、幽默有趣的老头儿。

 “‘乌兰’是蒙文‘红色’的意思,乌兰汗,是指翻译是无限辛苦的行业,需要流血流汗。”高莽先生对这个一直让我感到有些神秘的笔名作了如是解释。从这套《乌兰汗译作选》中,我想凡是用心读它的人,凡是有一些翻译经验的人,都不难体会到那些流畅典雅的语句背后所蕴藏的一切。它们具有双重的意义:就俄罗斯文学来说,它们是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诗人的声音;就中译文而言,它们是倾其一生关注诗人命运的译者的心血。我想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当初我读帕斯捷尔纳克时,感到他是如此深入我心,因为那正是用后一种心灵的声音去传达前一种灵魂的声音。

 从普希金到阿赫马托娃,经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到叶塞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这样一串令人激动不安的名字构成了乌兰汗译诗集中的“诗的历程”。我们从这本浓缩的诗史中可以细心聆听俄罗斯诗歌的声音,它怎样一开始便找到自己的调性和音色,又怎样不断丰富自己的和声,直至在人类诗歌时代的结尾完成了辉煌的终曲。

 “我认为阿赫马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高莽先生说。他对阿赫马托娃的偏爱既是出于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也有个人感情的因素。像阿赫马托娃这样的诗人,一生长期受到冷落甚至攻击,那种意识形态统治下的诗歌批评影响了许多人对诗人的正常阅读和评判。高莽先生觉得自己一度受蒙蔽,对她存有偏见,对他这样一个热爱俄罗斯诗歌的人来说,这是非同一般的过失和损失。于是他用心血来弥补对诗歌的缪斯所欠下的债。而令人惊奇的是,阿赫马托娃那极富女性特色的诗风,竟由这样一位中国的北方男性传达得如此细腻贴切。

 《乌兰汗译作选》蓝色散文卷之所以厚重,在于它蕴含了几代人的故事,它出色地阐释了白色诗歌卷所产生的文学氛围:只有从那样一个幽深、悲伤而深情的蓝色世界中,才能诞生出犹如白雪一样纯净的诗篇。散文卷中的文字再一次印证了乌兰汗译作的最大特色,那就是贴切,仿佛是贴着作者的灵魂来摹写他们的声音;因为贴切,所以质朴,因为质朴,所以自然流畅,没有华丽的辞藻或者陈词滥调来干扰原著的风格和节奏,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作者胸中奔涌的真挚情感。这一点在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回忆托尔斯泰的文章中表现得最突出。老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文字也许比不上作家们的精致,但他对托尔斯泰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使他的文字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染力,读之令人心动且感慨:大概只有那个年代、只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心灵会具有这样美好的情感。

 而这也正是散文卷的另一特色。在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阿赫马托娃、帕斯捷尔纳克、楚科夫斯基这些大作家的手笔之外,还同时收有与他们相关的亲友的文字,这些文字从一个侧面刻画了作家和诗人的人格、生活与命运,是构成那一时代肖像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意思的是,散文卷开篇便是托尔斯泰论画家的书信,紧接着则是画家帕斯捷尔纳克关于托尔斯泰的回忆。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与许多画家都是朋友,他对艺术具有独到的鉴赏力。我想托尔斯泰一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画家的观察与表现和作家的观察与表现之间的异同。而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种才能,是否能真正集于一人之身并相得益彰。高莽先生向我赞美过雨果的画才,我则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他本人绘画才能的敬慕。他早年的绘画老师便来自列宾美术学院。在他的宝库里我们见识了他多年积累的画作。这些画作以人物肖像居多,有不少是速写,是高先生在被画者谈天之际即兴挥就的。前面提到黄老师的画像,便是在火车上画成。从这些画作中,我找到了一种与乌兰汗译文同源的观察和摹写能力,一种传神的捕捉能力。真不知它们是谁得益于谁,而谁又青出于蓝胜于蓝。

 如果在冬季感受不到寒冷和冰雪,就去北方吧;如果在北方体会不到的故乡的强烈感觉,就去读俄罗斯文学吧;如果觉得那些中译文还不够传神,就去找乌兰汗这个名字吧。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