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文社会科学:现代人需要你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人文社会科学:现代人需要你
庄建
2002-08-22 13:35:47 来源: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还要贫乏、紧缺。”
一个中学生的感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我们这个成长中的社会、成长中的民族在发展中的状况。
1 读丛书 读者争说好
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
》丛书的读者调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读者的热情激起的热流一次次向我的心头袭来。江苏胡光云读者说了这样的“多余的话”:“我本来不理会这些问卷调查,只怕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只是此书难得一见,太好了!不由不说!”他认为,以《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的思路、文风,得益者众,何愁书无销路,文无知音。读者石效民对《经济学是什么》的评价是“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刻的理论”。75岁的读者、教师孙虎山读了《逻辑学是什么》后认为,该书“写出了逻辑的最根本的区别于其他相近学科的要点(唯有的要点),很准确,有简明之美,有一览无余之效”。
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处工作的薛小都一家三口,今年暑期的共同阅读,就是这套丛书。薛小都大学工科毕业后读了法律研究生,丈夫鲁亚曦则是工科毕业后攻读了经济学研究生。他们把此次阅读作为一种人生补课:“经过‘文革’的那一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太欠缺了。”在兴趣盎然地读了丛书之后,他们把这套丛书推荐给了正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儿子。“孩子考的是理科,上高中时高考压力大,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薄弱。而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他们的儿子,暑假里认真地读了丛书中的几种,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读者对这套丛书的回应是热烈的。几个月中,已出版的11种书中最多的已重印五次,发行量超过3万册。从读者的来信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读者在期盼着丛书中新作品的问世。
2 知音众 专家道原委
客观地说,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满意度与学者们的预期基本相符。谈及此套丛书缘何引起如此反响,丛书顾问乐黛云教授说,相当一段时间,人们没有很好地研究、关注人文社会科学了。以至在社会阅读中形成了一个空白。此丛书的出版,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更多的人意识到赚钱不是生活中的唯一,除了赚钱,生活中还应当有些别的东西。他们开始考虑这一辈子怎样活,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历史学是什么》的作者葛剑雄教授认为:人们重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国家的变化有关。早些年,人文社会科学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失落,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原因,从左的、教条主义的观点出发,视人文社会科学有很强的阶级性,以至将人类学、社会学等作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否定。前些年,在片面强调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人们更多关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而将不能立竿见影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文社会科学放在了一边。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对提高全社会综合素质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经济学是什么》的作者梁小民教授对人文社会科学作用的认识,十分精辟。他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是取决于他的知识,而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专业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着重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认识、观察世界,分析各种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给受教育者一个专长,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某件事情该怎样做,而是告诉你思考问题的方法。极“左”时,人文社会科学无科学,被当成实用的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跌。经济学为错误辩护,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发展、进步。很多人感到,上学时忙于应试,工作后,发现自己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缺欠,发现这门科学对人生、对工作都很重要。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阐释了这样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这里,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人文学科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并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原创性。人文学科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人。”许智宏在北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讨会”上阐述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社会的全体成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图书的阅读才拥有广阔的社会层面。
3 担责任 任重而道远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引起阅读热潮,还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示:把生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揭示给大众,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9年,影响了中国三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个月内销售了98万套,而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却没有一套成规模、成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读物。这引起了曾在成人高校从事过人文学科教学、时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杨书澜的思考。“难道当代中国不需要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吗?”她向自己发问,向社会发问。杨书澜何尝不明白:“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经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社会问题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为社会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读物,对于个人来说,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素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策划出版一套为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编写的基础性读物十分必要。”杨书澜的想法在著名学者费孝通、季羡林、厉以宁、汤一介、乐黛云、吴志攀等处得到了热情的鼓励。葛剑雄、梁小民、周宪、贺卫方、何怀宏等一批中青年学者更是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普及工作中来。
一段时间以来,葛剑雄教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许多学者花很大精力研究的成果,只供少数人利用,没有顾及广大读者以及非本专业的专家,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效益。他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要看他是否全方位地提供了供社会各层次读者阅读的书,满足了各个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回顾自己主持中国移民史研究的过程,颇有感触地说,中国移民史研究的最终成果,形成了三个系列,六卷本的《中国移民史》供专业人员使用,五十万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可供非本专业的学者使用,而写给广大读者的普及本,只有十几万字。事实证明,普及读物的作用,并不比专著小,它不仅普及了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普通读者中蕴藏的专业兴趣。在写《历史学是什么》的时候,他的心中装着广大读者,要求自己把历史科学的原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让普通读者喜欢看。
写出受大众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于大专家们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已经写了好几种颇受读者欢迎的经济学普及读物的梁小民教授对此已经有了些心得。他说,要写好普及读物,首先要专业熟,讲出的道理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知识面要广,讲专业知识时可以触类旁通,文学、历史学中都有经济学的道理;文笔要清新流畅,写作时的难点是如何介绍好专业知识,就像做饭,原料不难找,关键是做饭的技艺。而技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从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入手。
在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而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努力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相信,背负着这个责任前行,他们会在大众中获得更多的知音。
来源:光明日报2002.8.2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