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诗人译诗 译诗为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诗人译诗 译诗为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
■海岸
2007-12-25 14:22:59  来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今年恰逢中国新诗诞生90周年,中西诗歌翻译史至今已逾百年。诗歌翻译与新诗的诞生密不可分,最早的白话译诗是胡适在尝试白话写诗的同时首开先河。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西诗歌翻译与译论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重建辉煌的老一辈翻译家,如卞之琳、袁可嘉、许渊冲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后,新一代诗人出入译界,他们遵循“诗人译诗、译诗为诗”的原则,在阐释与重建诗歌文本的过程中吸取养分,为置身其中的当代汉语诗坛与译坛带来新的活力。

 为了便于我国从事诗歌翻译的研究人员及广大的诗歌翻译爱好者全面地了解我国诗歌译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在两年前着手搜集与整理相关的文献,最终成就了这部《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立足于诗人译者的视角,所选作者大都为成就斐然的诗人兼翻译家,或者是具有诗人气质的翻译家。本书的编选原则是注重诗歌翻译实践与诗歌译论研究并举,重点选编老、中、青三代在诗歌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翻译家的译论,从“信达雅”、“化境说”到“多元互补论”,更兼“直译”、“意译”、“风韵说”、“形似论”、“神似论”等等,20世纪所有重要的汉语诗歌译论尽收囊中。

 《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兼顾西方译介中国古典与现代汉语诗歌的史料与个人经验,编选工作得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肯定。我注意到马悦然、霍布恩等西方汉学家近年来在汉诗英译实践中提出的音义分离处理方案,很值得我国诗歌翻译家研究与借鉴,故而汉译马悦然教授发表于2003年“第23届世界诗人大会”上的翻译札记“遣词用韵:辛弃疾的一首复韵词”,收入本书的第三部分“中西交融•汇通四海”中,因为涉及翻译的一些具体细节以及本书的编选框架,我有幸与他保持邮件的往来,他在今年4月份的一封邮件中写道:“《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编选目录及闪亮的后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论集中的许多文章我都读过,但依然十分期待着早日读到那些我未曾搜罗到的文献。我特别喜欢论集首编‘上下求索•半个世纪’所收集的若干诗人、学者的重要文献,某些文稿的发现实属不易。此时此刻,‘全球村’的愿景不再被看做是乌托邦的幻影而遭人唾弃,编选这样一本有关中西诗歌翻译的百年论集弥足珍贵”。(文汇报 书缘版 2007-12-22)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