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船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船
——读《跨世纪的文化变革》
文孟君
2002-08-27 17:09:23  来源:  
 
 文化产业,在西方20世纪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迅猛异常,尤其是美国,在电影、电视剧及音乐等方面,形成了非常发达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系列“巨无霸”型的文化企业。它们每年把数量惊人的文化产品向世界文化市场倾销,直接构成了对包括第一世界国家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文化的强有力的冲击。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肥皂剧和流行音乐等,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到90年代末已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其实,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外国文化产品,不仅有美国的电影,还有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青春剧等。这些国外文化产品的侵入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国内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严格地说,国内目前还没有美国、日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如电影制片厂等文化事业单位,在新时期被推向市场后,并没有马上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生产和经营体制,它们的产品还远远不能与国内文化市场的需求相对接,更别说与国外的文化企业相抗衡。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无疑会促使中国文化企业的转型、中国文化市场的完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壮大,否则,就会直接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一书出版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16开本、总字数达62.5万的“大”书,不仅凝结着作者们渴望中国文化产业壮大的殷殷之情,而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备忘录、警示牌和策划书,是中国目前全面地反映中国文化发展现状、探讨其问题并追索其前景的书籍。

 作为国家社科“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作为一份“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本书以宏大体系和丰富内容,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发展进行了既宏观又微观、既总结又前瞻的梳理和检视,其视野之开阔,体系之开放,捕捉现实之敏感,以及观察视点之高,无不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烈的当代气息。从报刊、出版、广播电视、广告、网络、高等教育、建筑、服饰、旅游、体育、电影、文化艺术保护等各行业文化,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网络艺术、前卫美术等各门类艺术文化,以及审美风尚、后现代批评、世俗化与市场化理论探讨等观念形态的文化,几乎涵盖了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不少内容第一次在此类书籍中出现,如广告文化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保护、建筑居室文化的变化、审美风尚的变革、体育的市场化之路、网络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等。这些内容无形中拓展了我们对文化的原有认知,捕捉了文化的时代变动,充分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当代社会指标的强劲发展。同时,本书在报告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时,既有对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等宏观图景的时代律动的把握,又有对具体文化行业延展的扫描,还触摸到了变革中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变化,从而把一个立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从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出发,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为指归,编写者们一腔热诚,大力加强了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他们指出,“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文化进入市场,成为产业,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普遍的实践。我国的国力要增强,文化要发展,必然也要走文化产业化之路,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世界知识经济的新一轮角逐中落后。而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结构还很不完善,发展还很缓慢,并且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思想方面的阻力,发展格局的失衡,“小舢板”、“小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的规范性不强,以及文化管理水平不高等。对此,改革是惟一解决之途。因而作者极力主张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充分社会化、产业化,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措施。书中还对各行业的文化体制的改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善,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分析阐述,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不少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

 本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对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及其引发的争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涉及到的问题如文化的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崛起,90年代以来的中国后现代批评,休闲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演变,以及各文化行业和艺术门类里的后现代现象分析等。这些问题的置入,看似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甚相关,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廓清,而先进的观念无疑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的思想驱动力。因此,本书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渗入了深刻的理论思索和学理考察,表现出了一种认识的高度。书中细致剖析了90年代发生的“人文精神”讨论,梳理了世俗化、后现代批评的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第三种立场”。并进一步指出,任何西方的事物一经介绍到本土,就开始了其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历程,任何异己的话语终将变为我们自己的话语。事实上,许多西方文化现象和理论在中国的现实土壤里早已经变得繁杂化,具有了中国特色,因此我们必须谨慎而科学地对待它的正负面作用。这些高度理性的探讨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的文化性质和存在状况,明确21世纪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指向。

 本书在文化产业的论述中,还努力改变先前文化研究的纯理论化、思辨化的途径,而追求实证化、社会化乃至数据化(量化)的方式,积累了许多非常真实的资料,如来自权威机构的晚近的分类图表、统计数据和量化分析等。研究者们正是在这些累累数据中推导出了他们最切实的现实分析,最合理的对策选择,从而建构起最科学的研究框架,以达到对现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这里,本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参与和前瞻意识。
(《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金元浦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8/200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