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汶川大地震 教师感动中国——《教师感动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汶川大地震 教师感动中国——《教师感动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7-21 09:25:48  来源: 《教师感动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12”汶川大地震,在北川,在绵阳,在什邡,在都江堰……那个危难的时刻,那个可怕的瞬间,英雄的教师、英雄的教师群体,他们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他们是谭千秋、王敏、周汝兰……他们是绵阳市北川中学的教师,是汶川县映秀镇小学的教师……

 他们以神圣的师魂、高尚的师德,在生命的高度上重新定义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精神内涵。

 他们是教师,他们感动着中国。

 苟晓超 我不行了,赶快救学生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教师苟晓超,一如往常值守在三楼教室里。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几乎同时,他冲到阳台上,大声呼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

 大部分学生从午睡之中被突然惊醒后,都迷迷糊糊不知所措。苟晓超一边喊“快跑,危险,快,快……”一边迅速抱起一名学生往楼下冲。到了楼下,来不及喘一口气,立即返身冲上三楼。他又抱起两名学生,向楼下冲去……

 当他再一次冲到三楼,再一次抱起两名学生,再一次向楼下冲去时,顶楼轰然倒塌。被苟晓超抱下楼去的学生得救了。然而,苟晓超被垮塌的混凝土和砖块砸断双腿,胸部也受到了重伤,倒在血泊之中……

 学校其他教师和村民立即实施救援。看到有人准备搬自己身上的砖块和混凝土,苟晓超断断续续地说:“我……恐怕……不行了,快……快……救学生。”他艰难地用手指着顶楼说:“上面……还有学生……还有……”

 苟晓超今年5月2日刚刚结婚,5月12日回到学校上课。当日下午,苟晓超所在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洪口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条件有限,苟晓超又被紧急转往县医院。因伤势过重,苟晓超在半途中轻轻地闭上了双眼。

 谢罡 地震瞬间拽出最后一个智障生

 15日,都江堰市,晴。此时,距离灾难发生已3天。

 最初,找到位于市区中心的新建小学时,通往校舍的那条泥泞小路格外显眼,黄色的湿土插着一幅油画。画里是洁白的小花。走进校舍,空气中有股异味刺鼻。这是生命曾经存在,而又突然消失的味道。

 走进原来的校舍,正对着大门的四层教学楼只残留约四分之一,黑板裸露在外。

 操场很大,还有篮球架。能够想象,在灾难骤然来临前,这里曾经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如今,只有几个家长还回到学校看看。他们不太敢详细描述教学楼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更不敢回想,自己的娃儿身入险境的场面。

 新建小学共有学生600多人。经现场初步清点,安全撤离到操场的学生有近400人。不过,地震发生时,学校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

 这是一个奇迹。

 15日的都江堰市区,通讯仍时断时续。辗转之间,终于找到了负责新建小学特殊教育班的老师谢罡。后者今年31岁,有个8岁的男娃。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有15年给了这些智障生和聋哑学生。

 “地震发生时,盲哑班正在教学楼旁边一栋平房上课。”谢罡回忆,正是这样增加了学生脱险的可能性。“我想,平房比楼房倒塌速度要慢一些。学生有时间逃生。”他说,当时自己一转身,背后的教学楼就垮了,“很快!”

 学校老师见状,赶紧让学生出来。其中智障生问题很大。谢罡还记得最后一个智障生小马脱险的场面。剧烈摇晃的那一刻,小马还坐在教室里。“那时有个老师大叫,小马,赶紧出来。”

 不过,小马还是没有反应。谢罡就冲进去,一把把小马拽了出来。地震后,为了保护幸存的学生,老师们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圈。

 在一片废墟中,“圆心”是学生,外围是老师。情况一稳定,聋哑学生和智障生的家长被告知,带孩子们回家吧。有几个没有家长接的,老师们护送他们去了各自的亲戚家。

 接下来几天,谢罡和其他老师们一直在新建小学的废墟里寻找,日日夜夜。男老师24小时日夜待命,女老师则要求每天固定时间集合,应对突发事件。

 昨天上午,谢罡又去了一趟学校。在一片废墟中,他扒出了一个U盘。那里存着他的一些个人资料,还包括所有特教学生的联系方式。谢罡说,虽说学生们被安全疏散了,在不大的都江堰市区里,找到他们也挺方便。可是如果有更多的联系方式,那么,今后新建小学重建后,师生彼此的“重逢”就会更加容易了。

 “‘新建’的每个老师都这么想。”谢罡说。

 李佳萍 女教师的临终“作业”

 李佳萍——北川中学老师。她和6个女学生被埋在废墟里,头发被预制板死死咬住。她取下丈夫刘全送的爱情证物,向孩子们最后一次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坚持活下去的信念。6个孩子,有4个坚持下来……

 在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她固执地没往外跑,而是站在门口,一遍遍挥着手,催促着孩子们。全班60多个学生,最终跑了30个出来。

 看着老师李佳萍开门的刹那,北川中学初二四班的邹红,第一个想法便是往外冲。这堂刚上了10多分钟的政治课,被地震撕裂了。李佳萍老师拉开门,靠墙,站到了门口的右侧。她挥着左手,不断地大声催促:“同学们,赶快跑!”

 尽管如此,坐在靠门第一组第五排的邹红,还是落在了后面。她的前面已经堵了10多个同学。她惶惑,但看着李老师,又镇定了,“她看起来一点也不想往外跑。”

 但几秒钟后,世界就塌陷了。门口一根柱头首先倒下来,邹红的头被一块砖头砸中,她晕了晕,眼前的好几个同学都不见了。天花板随即掉了下来,眼前一片漆黑。沉寂一阵,呛人的烟尘消散了。四周不断有呻吟和哭泣声传进邹红的耳边。她瞎摸了一通,发现自己压在一个人身上,“李老师!”

 同学们说,李老师离门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一脚就可以跨出去,逃过地震。

 先垮下来的柱头和墙头,成了一个支撑,把天花板挡在头上,为她们留了个空隙。有个同学掏出手机,摁开,黑暗中有了光亮。邹红凑到李老师脸前,刨开碎渣,这才看清,李老师的头枕在左手上面,一块预制板,压在头上面。“帮我弄一下头发!”李老师只剩右手,可以活动。她摸了摸腿,说没感觉了。摸了摸腰,还是没感觉。她摸了一把头发,哭了。头发压在了预制板下面。

 找剪刀,没有。小刀,还是没有。李老师说赶紧找个瓷砖吧,割了。这次轮到孩子们哭了。她们好不容易找了块瓷砖,可是割头发时,发现头离预制板近,中间没有腾挪的空间。憋了很久的劲。“同学们,我不行了,你们一定要撑下去,一定会有人救你们的。”她摸索着,抓住邹红的手,放了一把东西进去,“出去后,帮我交给刘全老师。”那是两枚戒指,一只手镯。邹红隐约觉得,手镯湿漉漉的。很轻,又很重。

 5月14日。手机显示,又是新的一天了。孩子们忽然发觉,有些不对劲。李老师很久没说话了。邹红哭着推了推李老师,可是她连动都没动一下。过了很久,邹红摸出两枚戒指,戴在手上,把手镯揣回了衣包里。“必须要活着出去!”这是老师临死前,布置的最后一份“作业”。剩下的4个孩子,互相鼓劲。

 救援的声音终于由远及近。下午,顶部传来明显的打击声。当晚8时,一束光线,终于钻进了废墟……

 绵阳市三医院一个姓张的医生,了解到这两枚戒指和一只手镯的故事。他帮邹红珍藏了起来。19日上午,已经好转的邹红,从同学手里辗转得到了刘全老师的电话号码。

 “那手镯上面还有血迹。”刘全想起了初看到首饰时的场景。几天前,他终于在废墟边上,看到了妻子的遗体。他注意到了空空如也的手指,也看到了空荡荡的手腕。而首饰回到他手上,花了一周时间。“我们看到戒指和手镯,就想到妻子当时还活着的,她是在惦着我们。”这个40岁的汉子,满头已经花白。从邹红住的医院回来后,他找了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

 杜正香 用肩和背为孩子挡住横梁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杜老师找到了。”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教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可我知道,她肯定不会扔下自己的学生们。”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杨树兰正在学校的宿舍午休,当她连滚带爬跑到操场上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小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的教学楼。这是杨树兰和其他人最后一次看到杜正香老师的身影……

 杜老师的丈夫严正明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哽咽里还有骄傲:“我知道她一定会那样做,她一直对学生们很好。”

 和四川其他边远山区村镇一样,南坝镇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爷爷奶奶们也都放心地把自己的孙子孙女交给她照顾。

 这次地震,杜老师班上的孩子获救的并不多,可是家长们都没有怨言,“都知道她对孩子好,怎么能怪她”。

 14日下午,全镇幸存的村民自发为杜正香出殡,队伍从山上拉到山下,他们都要来送送这位好教师。

 吉庆云 用身体筑成“救生圈”

 汶川地震过后,他一直被埋在废墟里。13日早晨9点多,他被救出来,满身都是伤,被紧急送往医院。被救出来的时候,他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浑身没受一点伤。

 他叫吉庆云,四川省德阳市绵竹汉旺镇小学一位年近40男教师。

 在医院,吉庆云擦了一点药,住了一整天。14日早晨,他就回到了学校。“伤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医生也很繁忙,我就不添乱了,赶紧救娃娃啊。”

 回校后,吉庆云参加到抢救学生的队伍中,直到记者采访的15日下午5点多,一直都没有离开。他的妻子徐晓琴是一位村小教师,不放心丈夫,也赶过来陪着丈夫,一起寻找被埋的孩子们。

 校长何仁贵说:“吉老师平时很爱学生,个人素质很高,教学能力也很强,学生都很喜欢他。”

 地震发生前,吉庆云正在3楼的办公室和几位教师聊天。突然,地板抖动。吉庆云迅速起身,赶到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室。因为这里经常发生地震,而且每次震级都不高,这次的抖动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他跟学生说,别着急,慢慢往楼下走,保持秩序。

 他的话音刚落,天花板上的砖块就掉下来了。

 沙石就像雨点一样往师生的头上砸。吉庆云赶紧带领学生退到拐角处。一个学生吓得哭起来了,看见吉老师,就跑过来抱着他。吉庆云下意识地把他搂在怀里。一下子,上面掉下来的砖块就把他们掩埋了,卡住了。

 “当时,我听到外边到处都是尖叫的声音,身边还在不断地晃动。学生们乱作一团,哭爹喊娘。”吉庆云说。

 何仁贵告诉记者,全校学生一共3500余人,教师180余人。目前已发现19名教师遇难,小学和幼儿园学生遇难者已经近200人。

 “我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严重。”吉庆云说,“幸好当时我抱着他,跟墙壁围成了一个小围圈,这才让那个小男孩没受一点伤。”吉庆云的班级一共48名学生,目前仍有两名失踪,其余46名全部获救。

 何仁贵说:“在师生陆续被挖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另外还有5位教师,他们的怀里都抱着一个孩子。不幸的是,教师和孩子们都遇难了。”

 挖掘中发现,六年级的教室里有很多礼物,都是送给老师的。其中有一支钢笔,是一位学生送给孙安平老师的礼物。他就是怀里抱着孩子的5位教师之一。

 眼看就要小学毕业了,学生准备了钢笔、贺卡等礼物要送给老师。可是,就在那山摇地动的几十秒钟后,学生们的礼物最终没有送出去,老师也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在那几十秒钟内定格为生命最后的姿势。

 来源:本文摘自《教师感动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