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人生而爱恨——《伦理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人生而爱恨——《伦理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9-25 08:39:04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时候,在中国有一位王子,在他父皇去世后继承了皇位,他有一个一般统治者都不太会有的高尚的理想:绝对公平、造福百姓。为此,他决定详尽地统计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自然资源、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步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他想要完全了解过去和现在的臣民们是如何生活的,以便今后可以更好地统治他们。于是,他就下令,把国中最负盛名的饱学之士都召集到宫中,让他们作一份百科全书式的完整汇编,来解答所有的疑惑。专家们立即投入事无巨细的整理工作,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

 十年后,编纂者朝见皇帝,将研究成果化作三十卷数万页纸抬入大殿。谁曾想,在浩繁政务中忙得疲惫不堪的皇帝,对如此庞大的书目早已失去了耐心:“我没有时间来读这么多东西,你们再去做一个更精简的版本。快快退下吧,我还有革新要务!”科学家们遵令退下,立即进行改编。一番讨论修改之后,又过去了十年。可是,最后呈上的十五卷,却又碰上皇帝忙于平息北方战乱和东方邻国在边境的挑衅,同时还面临南方大洪水的赈灾重建,“你们要我从什么地方挤出时间来学这些书里的套话呢?快,给我准备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概要,别弄什么无谓的细节!”编者们心中暗自叫苦,但仍依命退下,付出艰巨的努力把所有的智慧倾注到字斟句酌的唯一一卷中。糟糕的是,这一提炼又花去他们十年,等到他们胜利回朝时,皇帝已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现在不是急切地冲进去报告的时候,也许把书呈上皇帝的案头要更合适,但他们又不愿让工作停顿在最后关头,于是就派出一个代表,走到床前,附在皇帝耳边说出这关键的一句话:人生而爱、恨,终于一死。

 可是,难道在任何国家、文化、时代不都是这样吗?真的有必要知道很多别的原因,来面对向美好生活打开的永恒之路吗?这个故事的道理在于,不要期待每个季节或每个世纪(我还要说,哪怕每个千年)的开启,能为我们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并改变伦理学思考的基础。当然,原则是一回事,它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应当重视那些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是相当快速的变化!不说远的,就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章里我还对你说,我们生活在一个50亿人口居住的世界,也许你已经知道了,几周之前,联合国秘书长庄严地宣布了另一个数字:第60亿个人的降生。所以我讲的那些关于“大选”的问题,已经变得更加紧急和严峻。

 人类以相互关联的三种形式存在着:作为个人、作为社会、作为生物种属。多少世纪以来,一直都是社会为重(小组、部落、社区、国家),个人为轻:至今还有一些集体主义者,妄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几个世纪之前,个人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动社会发生改革,要求社会对所有人更加民主开放,因为没有人愿意自己只是成为社会机器上一个小小的齿轮——不管被上了多少润滑油。而我们这个世纪的特征则恰恰是(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下个世纪将会更甚),意识到我们属于同一个种群,人类作为整体应当努力解救所有人,否则我们所有人都会死,一个接着一个。谈到“人类种群”,或者说“人这种生物”,并不只是一个纯生物的概念(比如我们分类其它动植物的时候),而是指向一个共同的计划,一种从基本的感情因素来理解人性的方式,这可以等同于下面这句话:人一旦不理解同类,就不能得到理解。一位拉丁作家曾说过:“我是人,没有任何人性的事与我无关”,或者说,在人类最好的一面与最坏的一面之间,可以存在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和价值判断,但决不会是冷漠淡然,因为别人的人性也涉及到我的。

 我们不用欺骗自己:像这样生活,一点儿都不舒服,尤其是,如果我们想比甜言蜜语的幻想走得更远的话。热爱抽象的人性非常困难,特别是,如果有人想借此使自己显得崇高,因为不管怎么说,他碰不上“人”大嫂,也不用在公车上为她让座;但更难做到的是,尊重各种具体的人,哪怕他是个大怪人、从很远的地方来、讲着不同的语言、抱有另一种信仰,就像现在很多大城市里常常可以见到的那样。尊重同类是浅显易行的,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但尊重差异就复杂多了,像在面对外乡人或外国人时。人是社会动物,总是喜欢生活在群体中,而且是同类之中,因为这样就好像四周都是镜子,我们望出去总能看见相同的脸、说着同样的语言、吃着同样的食物、为同样的事微笑或哭泣;但很快就会有新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气味、肤色、说话都那么不同,于是我们中间的抱团派就会因为受到惊吓、感到威胁、觉得被侵犯,而变得危险和富有攻击性

 由于我们并不只是数量越来越多,同时旅行和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因而,群体或部落中的“外人”也就不停地在增长,如果你在大城市生活,肯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或者如果你在一个正常的学校学习——正常的地方不会排挤隔离任何人来保持不人性的“群体纯洁”——如果你座位旁边有一张不那么像镜子的脸,长相跟你完全不同,并且可能一开始会给你和大家造成困扰,这时你跟大家已经有一个共同点了:感觉并知道身边的人跟你们是不同的。假如你控制好自己的“群体本能”而不听从潜伏在内心的无谓念叨,很快就会发现,你正与这个外人分享着比区别你们的差异更多的共同点——你会看到你们在根本性上的相似之处,他或她跟你一样出生、爱、斗争,知道终有一死,也跟你一样需要交谈和理解,需要支持和认可。

 本文摘自《伦理学的邀请》[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定价:20.00元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