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开发你的性格优势——《内向者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开发你的性格优势——《内向者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13 10:58:00 来源: 《内向者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性格优势?如何优化工作、社交、生活等一生的功课?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让不同性格的人重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独有的那些特长和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其中介绍的种种方法,将使你生活得更有艺术、更有技巧。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在您感到放松、没有压力的一天来做这个性格内向者自我评估问卷。对每一个句子不要分析或想得太多,您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最好的。对以下问题用正确(T)或错误(F)来进行回答,将您选择正确的题数相加后检查表末的分数,看看您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还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或介于二者之间。
●当我需要休息时,我宁愿独自一人或只是与一两位关系亲密的朋友在一起,而不愿意与太多的人在一起。
●当我在做一件事情时,我喜欢有较长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段,而不喜欢较短的时间段。
●在讲话之前,有时候我需要先复述一遍。我偶尔还会为自己写张便条,以免遗忘。
●通常我更喜欢倾听而不喜欢谈论。
●人们有时认为我是安静的、神秘的、疏远的或平静的。
●我喜欢与一个或少数几个关系亲密的朋友一起分享特别的事情,而不愿意去开一个庆祝会。
●我通常需要在经过思考之后再作出反应或讲话。
●我常常注意到许多人不能注意到的细节。
●如果有两个人刚打完架,我感到气氛非常紧张。
●如果我说我将做某件事情,我总是会去做。
●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如果有截止日期或有压力,我会感到焦虑。
●如果事情太多,我会变得昏头昏脑的。
●在决定加入某个活动之前,我喜欢先观察一会儿。
●我与朋友具有持久的关系。
●我不喜欢打扰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打扰。
●当我获得较多的信息之后,我需要用一些时间来整理一下。
●我不喜欢太刺激的环境。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想去看恐怖电影或是去游乐场玩过山车。
●我有时对气味、味道、食物、天气、噪声等有强烈的反应。
●我是富于创造性或富于想象的人。
●即便我玩得很开心,在社交活动之后我也会觉得精疲力竭。
●我宁愿由别人介绍我,而不愿由我去介绍别人。
●如果我在人群或活动中呆的时间太长,我会变得不高兴、容易发牢骚。
●在新环境中,我常常感到不舒服。
●我喜欢人们到我家里来玩,但我不喜欢他们呆的时间过长。
●我经常害怕回电话。
●当我意外地遇见某人或意外地被要求发表意见时,我发现我的大脑有时候会变得一片空白。
●我语速很慢或不时停顿,特别是在我感到疲倦或是试图在思考的同时就马上讲话时。
●我不会将偶然认识的人视为朋友。
●我感到我似乎难以向其他人展示我的工作或我的想法,除非他们已经完全弄明白。
●其他人可能让我吃惊地发现他们所认为的我比我自己所认为的我更聪明。
2l—30项正确:您是性格非常内向的人。对您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了解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及了解您的大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您通过您的思想、印象、希望和价值观与生活相联系。您并不是完全任凭外部环境的摆布。
1l—20项正确:您处于外向与内向之间。您可能在需要独处与想要外出之间进行痛苦的抉择。您通过自己的思想、感觉,以及其他人的标准来判断您自己。这给了您广阔的视野,但有时候您可能为了兼顾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左右为难。重要的是要学会评价自己的个性,以便能使您的精力保持充沛且平衡。
l—10项正确:您是性格较外向的人。您根据其他人的价值和现实来判断您自己。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您力求带来变化。当您人到中年,身体渐渐地反应迟缓,您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想从社交活动中退出以便休息一会儿,或感到需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但却不知道可以做点什么。您可以找到一些办法帮助自己弄清楚:当您需要独处时,什么是最值得做的。要做到这一点,您得通过学习更多的内省的技能来平衡您对外活动的技能。
如果您仍然不确定自己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在紧要关头,您是否倾向于暂时不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并独立地以缓慢的动作来反应?或者是倾向于立即作出反应,不经过思考就采取行动?在压力大的事件中,我们的本性会展露无遗。如果您倾向于退缩,沉寂会像迷雾一样笼罩着您,那么您是性格较内向的人。如果您是性格较为外向的人,您的反应是推动自己向前采取行动。任何一种反应都有它的价值。
最常见的两种指责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针对性格内向的人的最常见的两种指责——他们是自我中心的和孤僻而不爱交际的。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人会表现得自我专注或漠不关心似的,因为当我们觉得外部刺激足够时,便将信息进入的通道关闭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外部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内部经验进行比较,尝试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理解新的信息。我们在想,那些经验是怎样影响我们的?
性格内向的人不仅不是自我中心的,事实上可能还恰恰相反。我们集中注意于内在世界的能力,以及对感觉和体验进行反思的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那些好像是自我中心的东西,事实上正是能够切身理解他人所处境地的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参加社交活动,需要别人的陪伴,这与对刺激的需要一样——让我参与其中、挑战我、给我一些刺激来引起我的反应——以便感觉到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因为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像性格内向的人那样,产生那么多的内在刺激,所以他们需要从外部世界寻求刺激,也许这就是他们贬低性格内向的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感到我们会限制他们,这使他们觉得很恼怒;因为我们不以他们所需要的方式闲聊或参加社会活动,这使他们觉得受到了威胁。
这使我想起了对性格内向的人的另一个较大的曲解——他们是孤僻不爱社交的。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不爱交际——他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而已。性格内向的人只需要很少的朋友关系,但喜欢(来自于亲密朋友的)较多的联系和与朋友的亲密相处。因为与其他人交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我们不愿意将太多的精力用于社交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无所事事地闲谈的原因。我们更喜欢内容丰富、充实的交谈,从中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并使我们充满活力。当我们在交流内涵丰富的思想时,我们获得了满意和快乐等美好的感觉。交谈需要花费精力,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们对其他人很感兴趣,但有时候我们更喜欢观察他人的谈话而不愿加入其中的原因。
只要是处于人群之中,或是坐在看台上为自己的队伍疯狂地欢呼时,性格外向的人就会产生快乐感。安静地坐在边线外,会使他们因厌倦而颓丧。由于性格外向的人是从社会上和活动中获得精力,他们喜欢在城镇中,像蜜蜂采蜜一样地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他们说,只要给我一些刺激性的惊喜,我就可以离开了。再一次强调,这只是参加社交活动的不同的方式而已,您不必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
利用你的性格,而不是对抗它
性格内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个性特征。它与害羞和具有孤僻的性格特征不同,与疾病无关。它也不是您能改变的事物。但是您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对抗它。
性格内向的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精力的来源:他们从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精力的来源是外部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长时间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个人待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然而,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对做事的时间及休息的时间加以平衡,否则,他们会在多种多样令人焦急的活动中迷失自我。
除了精力的恢复,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还有两个根本的不同,即他们对刺激的反应,以及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接近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因多种多样的刺激而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功,而性格内向的人却会觉得那样的刺激太多了。类似地,性格外向的人在积累知识和经验时,一般会将网撒得很开,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进行窄一点、深入一点的研究。
停止“改变自己”
我们的文化重视并推崇外向的特性。我们重视行动、速度、竞争和魄力。所以,不奇怪人们会很排斥内向的个性。
《类型论》一书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内向与外向的人在数量上大约是一比三。因而,性格外向的人得到了大多数的好的赞誉结果,而性格内向的人就注定要承受极大的压力,需要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并顺从外界的要求。
现在,应该是我们的文化对内向性格加以认可的时机了,应该让性格内向的人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独特。我们应该停止尝试适应外向的文化,并停止“改变自己”,我们需要欣赏自己固有的个性。
记住,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性格内向和外向就如其他很多品性一样被分类为好或不好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从具有不同才能的人那儿学习,我们的社会将从人性的所有方面获益。
很显然,性格外向的人很有魅力,他们对内向的类型来说是很好的平衡,他们帮助我们走出去四处活动,而内向者帮助他们减慢匆匆的步伐。同时,性格内向的人将很好的品性带到了这个集体: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每一个相关人员因变化而受到影响的体会,观察力,摆脱限制、思考问题的习性,作出不寻常决定的意志力,以及使外界放缓脚步的潜力。
本文摘自《
内向者优势
》马丁·奥尔森·兰内著
杨秀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来源:《内向者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