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箫笛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绪论)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箫笛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绪论)
2009-01-13 09:58:16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稿 
 
 箫笛,两头看竹管是圆的,横面看每个孔也是圆的,它象征圆融与和谐。

 箫笛,内通人气,外化大气,发音奇妙,老少咸宜。

 箫笛,吹尽人间悲欢,吹透千古幽情。一支箫笛记载着多少四时炎凉,承受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中国箫笛已历经漫长的八千年的发展历史。

 笛在周代最早称为“篴”。《周礼·春官·笙师》(卷二十四)记载:“笙师掌教龡(吹)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文中原注:“郑司农云:‘杜子春读篴为荡涤之涤,今时所吹五空竹篴’。”后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篴,涤也,其声涤涤然也。”郑玄延续杜子春的说法,他认为篴即东汉时流行的五孔竹笛。

 宋陈旸《乐书》卷一二二“篴”条款曰:“周官笙师掌教吹龠箫篪篴管,五者皆出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杜子春谓如今时所吹五孔竹笛,则是谓当读为涤荡之涤,非矣。汉部所用雅笛,七窍,不知去二变,以全五声之正也。蔡邕曰:形长尺、围寸、无底、有穴,今亡。大抵管笛一法尔。唐制尺八,取倍黄钟九寸为律,得其正也。”书中原注:“汉丘仲笛以后一穴为商声,晋荀勖笛法以后一穴为角,谓于九寸穴上开也。”

 陈旸否定了杜子春所说篴为汉代五孔竹笛一说,他认为汉代正宗之笛乃七窍之雅笛。那么,汉代流行之五孔竹笛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应劭《风俗通》对笛的解释是:“谨按《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长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后,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杜子春所说的五孔竹笛,其实就是马融《长笛赋》中所说的经过丘仲、京房改革的长笛,这种竖吹的长笛与战国时的七孔雅笛其形制、孔数、用途均有所不同,雅笛用于雅乐,由于有七孔而兼二变的功能,长笛有五孔而全五声。可见汉代篴、笛两字所指原非一物。

 杜子春生活在稍早的东汉初年,由于注释《周礼》而闻名于世,他的话显然对后世影响颇大。因此,他判断篴乃汉世五孔竹笛一说得到了郑玄、刘熙的响应。但是,陈旸《乐书》对这一说法颇有微词,他引证了蔡邕的一段话,雅笛乃“形长尺、围寸、无底、有穴,今亡。大抵管笛一法尔”。也就是说雅笛约一尺长,围一寸,与管相似,已在汉末消亡。

 那么,篴与长笛系横吹还是竖吹呢?杜子春及同时代人并未说清楚,留给后世一个谜团。陈旸《乐书》卷一二二“篴”图表明篴系横置,侧面仅显示有孔三个,吹孔亦不甚明显。

 陈旸《乐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确是古代乐书集大成之作。但是其中乐器图,尤其是笛类吹管乐器图孔位、孔距之超出常规令人莫名其妙,看来陈旸本人系文人,不大会操弄笛类乐器,或制图者妄加想象,随意绘制亦未可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两支竹制横吹单管多孔乐器,其一长24.7厘米,另一支长21.2厘米,正面六孔,背后一孔,吹孔与按音孔成90度直角。墓内记有陪葬品的竹简上,写有“篴”的字样。

 这两件乐器的发现在学术界争论颇多,有人认为那是古笛,有人认为是篪。由于年代久远,吹口损坏严重,是否有翘尚不得而知。但从它的孔位以及吹孔与指孔不在一条直线来分析,应当属于篪类乐器。

 学术界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篴是直吹类竹管乐器,在漫长的周代,它作为周礼中之雅乐器存留于世,直至汉代雅笛的出现,才取代了篴的历史地位。长笛是丘仲、京房吸取羌笛的形制而加以改进的新型笛种,长笛已初具洞箫的雏形。

 关于雅笛,陈旸《乐书》卷一四九曰:“后世雅笛之制,非窍而为五,以合五声,必窍而为六,以协六律。”这就是说,无论是雅笛或是先前的篴用于雅乐,必须协律,而民间笛由于无须加入庞大的雅乐队的演奏,常常只用五声,没有六律的束缚,

 只要求音程准确,不要求绝对音高的准确,因此

 音律相对比较自由。

 正当先秦至唐宋的笛尚难弄清之际,考古发掘却为笛的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1977年,河姆渡骨哨出土,此后贾湖骨笛被发现,把骨制笛的历史推向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骨笛在世界各地均曾被发现,虽然曾有人认为有孔骨管是古人类的装饰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骨哨的文化含义,甚至将它作为笛类乐器的远祖来看待。

 横吹在汉代的吹管乐历史中是引人瞩目的。通常的说法认定横吹是一种乐器,由当年张骞入西域后携回。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二曲。”《文献通考》:“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另一种说法则认定横吹是乐种,相对于鼓吹而言,非指乐器。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从前说。

 古代的笛、篴难辨的有关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朱载堉则认为笛、篴音义并同,原为一物。这种相互混淆的状况也出现在龠、篴的有关论述中。

 龠为吹管乐器的最古品种,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便由西方的伊耆氏传来中国。《礼记》:“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关于龠的音孔,各家所说未尽相同。《广雅》曰七孔;《毛传》曰六孔。其后,郑玄注《周礼》、郭璞注《尔雅》均说是三孔。《周礼·春官》曰:“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龠、箫、篪、篴、管。”又曰:“龠师掌教国子舞羽龡龠”。龠舞人是一手舞羽,一手吹龠的,一只手兼按六孔如何掌握?所以从其古老及使用情况来看,龠三孔比较合理。那种把龠的音孔说成是六孔或七孔,或许是混淆了篪、篴音孔的含糊说法。周礼的乐官制度表明,笙师掌教八种吹管乐器,古时候地位十分重要。然而龠师却自立一门,专管舞羽吹龠,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陈旸《乐书》卷一二一:“《尔雅》曰:大龠谓之簅,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三种龠均有图示,其中簅龠、箹龠三孔,仲龠二孔。陈旸对龠音孔相异一说,有如下的分析。他说:“郑、郭三孔之龠,岂其中者欤?毛苌六孔之龠,岂其大者欤?虽然皆不出乎中声,而《广雅》有七孔龠为笛之说,岂傅会七音而遂误乎?”可见陈旸对七孔龠为笛一说是大表怀疑的。《乐书》图示表明龠当为轻便简从的三孔或二孔。

 韩国李晋源博士在《韩国洞箫的历史》一文中记述了韩国古代的两种洞箫图像,其一是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黄海道安岳郡“安岳第三号坟”高句丽壁画《舞乐图》,其中有一跪吹洞箫的乐人,他吹的长箫下端几乎触及地面,吹者用左手按洞箫中心部分,用右手按上部分,这种长箫在韩国非常罕见,李晋源认为与中国汉代黄门鼓吹中箫的形象非常类似。公元五世纪辑安“长川一号坟”古墓壁画中北壁井最上端,有洞箫、大角、玄琴乐器图像,其中高句丽的洞箫图像与中国汉长笛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继汉京房之后,晋荀勖是另一位笛类乐器的伟大改革家,他改进的泰始笛的有关情况在《晋书·律历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荀勖以前,笛律一度陷入混乱,制笛工与笛师均不知笛孔应何律,当时制笛是以尺寸计算,曾经出现长至四尺二寸的长笛。笛师演奏也是某曲举某指,如同古琴的减字谱那样只有动作的说明,起初没有音高的标记。于是荀勖决心试制新型长笛,荀勖的笛成于晋泰始年间,故名泰始笛。

 荀勖泰始笛的形制,直吹,前五孔,后一孔,按照古笛的音位,由上而下,一孔宫、二孔变宫、三孔羽、四孔徵、五孔变徵,体中声(即全按)角,后出孔商,共七声。其直吹,六孔的形制,似与汉雅笛相似。荀勖笛律设计了伏孔,即作为计算的正角、倍角、变宫、变徵四音,以墨点记之,作为标志,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荀勖设计的12支泰始笛,每个音孔都减去宫、角二律之差作为管口校正数。

 荀勖泰始笛沿袭了汉魏音乐家的制笛经验,总结了测量管口校正的方法,而且在管乐器上植入古琴旋律的准则;更有价值的是荀勖将他的制笛学说完整地记载在他的奏议中,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的一篇制笛的理论著作。令人遗憾的是荀勖制成泰始笛以后,过了十几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理论未能得到推广。

 虽然陈旸《乐书》记载了汉代雅笛的存在,但是汉代文献中我们未能发现雅笛的明确记录,相反京房改进的长笛却在笛史上传为佳话,更由于马融《长笛赋》的传世,而使长笛名闻遐迩,其重要性远超雅笛在笛史上留下的记录。虽然,长笛五孔难合六律,但是它对笛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安阳范粹曾出土一个南北朝后期的黄釉瓷扁壶,据《商周考古》(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1979年版)的记述,该扁壶“器形扁圆,略似袋,敞口短颈,颈下饰联珠一周,颈两侧各置一鼻,以穿系。器身两面各模印乐舞图一幅:中心一人腾足起舞,两边四人伴奏,或击拍、或拍钹、或吹笛、或弹琵琶。”其中,吹笛人深目高鼻,着胡服,似系胡人。这是横笛介入社会生活的早期图像,显然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有关。

 这一时期的吹横笛图像在敦煌288窟壁画以及巩县石窟第一窟与第四窟的浮雕中均有所发现,其中敦煌壁画横吹笛伎乐天姿态优雅,笛身细长;巩县南北朝浮雕吹笛人图像所持之笛粗大且外形奇特。可见当年音乐生活中所用之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用途不同,当有区别。不过,汉以后横笛进入宗教、祭祀、文化等社会生活已是明显的事实。

 魏晋去汉未远,此时之横笛大体上与汉横吹形制相近,横设六孔或七孔,无膜孔,孔距均匀排列,后世称之为班笛。《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八九曰:“班笛之制,即古横吹,其孔之距离皆平均,与古笛孔有长短者不同,故可以翻七调。”从以上可知,古笛各孔距离不均,以应六律;横笛六孔间之距离依次均匀,以便翻调。后者在民间颇为流行,称为匀孔笛,至明代匀孔笛在昆曲中广泛使用。
山东嘉祥隋墓壁画《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局部)吹笛人所持之笛无笛塞,用竹节自然阻隔,吹奏方法似与现代竹笛相仿,即吹孔与指孔在同一水平直线,可见横笛在隋代已广泛用于宴飨等场合(见《山东嘉祥英山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年第4期)

 唐代尺八在古代东亚乐器系列中显示巨大的生命力,对日本音乐业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唐代日本曾先后十九次派遣唐使前来中国,现藏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尺八,便是当时遣唐使携回之物。

古代对尺八的称呼,其实是竖吹箫管类乐器的统称,凡箫管、中管、竖笛之类,唐代以后民间概称尺八。陈旸《乐书》卷一四八曰:“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县(悬)用之。竖笛,其植如笛也。中管居长笛、短笛之中也。今民间谓之箫管,非古之箫与管也。”尺八本来是以竖吹箫管的长度命名的,后来成为箫管、中管、竖笛的泛称。至此,笛称为竖笛,一字之差,却表明笛沿习古制,系竖吹之器。这种竖笛的奇特之处在于最上音孔之一侧,有一膜孔,系贴竹膜之用,用于雅乐。或许古人以为竖笛音量偏小,贴膜以为助声。按陈旸所说笛膜孔为唐代刘係所作,不仅用于竖吹的箫管,而且用于横吹的七星管。看来唐代刘係发明笛膜以后,笛膜一出世便受到欢迎,用于竖吹、横吹的吹管乐器中,直达如今,久盛而不衰。

 陈旸《乐书》卷一四八曰:“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是为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幎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係所作也。”

 陈旸断言唐代之七星管为古代长笛,长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不知他所指“古之长笛”,是汉马融《长笛赋》所述由京房改进的长笛,还是泛指一般较长之笛,有待进一步考证。陈旸《乐书》卷一四九曰:“长笛六孔,具黄钟一均,如尺八而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这里陈旸所说的长笛“六孔,具黄钟一均,如尺八而长”是由蔡邕所制,如此说来与马融所赋之长笛非为一物,可能陈旸所言的长笛是“如尺八而长”的较长之笛而已。

 唐代有膜箫笛的出现,是笛坛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性变化。这种状况亦波及韩国、印度。由于初期笛膜一直用竹膜,中国盛产竹,文献记载唐代刘係首创用膜,所以很有可能膜笛始于中国。当时的笛膜使用甚广,不仅用于笛(七星管),还用于箫管。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用膜的振动来扩大音量倒是一个简易方便的方法。不过,与世上万物一样,笛膜也是利弊兼有,明亮的音色是其特色,但是因此笛音而尖脆燥烈,尤其对于缺少训练的生手,麻烦更多,优劣互见,亦是令笛玩家无奈之举。
 
 唐代传入日本的尺八,经不断的沉淀、沿革,演变为普化尺八,成为日本明治天皇之前普化僧的法器,其资源演变的历史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宋太常笛的形制、音律、指法,在陈旸《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太常笛令人立即联想起当今的洞箫,因为其前五孔、后一孔,直吹的形制与洞箫十分相似。为了适应十二律的需要,太常笛规定了许多按半孔的指法,作为六孔笛要吹出十二律(即十二个半音),只能采取按半孔的办法,我们的祖先已聪明地预见到这一点。虽然按半孔音准难以确定,但是对于熟练的操笛手运用按半孔加之以气息的俯仰变化,也是可以协律的。除了半孔按法,太常笛的叉口(叉角)按指法亦令人印象深刻。

 陈旸《乐书》自注:“太常笛与中管,都是自下而上,依黄、太、姑、中、林、南、应七律,与应、大、夹、中、蕤、夷、无七律,按律作孔,而以黄钟与应钟为体中声。但黄钟清与应钟清为后出孔,吹变宫应钟或变宫无射时,就双发黄清、中吕两孔,或应清与中吕两孔。”这在后世被称之为雌雄笛,两支笛发十二律,可避免按半孔。陈旸把体中声(全按)为黄钟之笛称为太常笛,体中声为应钟之笛称为中管。经仔细研究以后我们发现中管第四律中吕似为姑冼之误,因为中管比太常笛低一律,太常笛第四律为中吕,中管第四律岂有与太常笛第四律同为中吕之理?

 箫管在宋代亦渐渐引起大文学家的广泛注意。

 朱熹语录曾对箫管作出著名的论断:“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朱熹认为宋代流行之箫管与古代笛一脉相传,并非空穴来风。苏轼在其诗作中更把箫称为洞箫,他在著名的《赤壁赋》中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诗中吹洞箫倚歌而和,令我们想起宋代姜白石的诗句意境:“小红低唱我吹箫”,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直吹类箫管乐器陈旸称之为太常笛、中管、竖笛,盖称尺八;朱熹称之为箫管;苏轼直呼为洞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似乎顺理成章。仅仅由于长短的不同,便给予不同的名称,不免失之于繁琐。苏轼是汉代以来第一个将直吹单竹箫称为洞箫的著名文人,他开创了洞箫正名的历史,从此,横吹笛子竖吹箫遂成为约定俗成的共同见解。

 横笛在《苏轼诗集》中其音响被描述为“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与洞箫的幽柔迥然不同。全国各地发掘的多处宋墓壁画,其吹笛人形象已不鲜见,当时横笛已深入宋散乐中,横笛轻便灵活的特点为其在民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穿云裂石”一说已成为笛声审美的标志。

 陈旸《乐书》卷一三曰:“横吹出自北国,梁棟吹曲曰:下马吹横笛是也。今教坊用横笛八孔,鼓吹世俗号为龙颈笛焉。”书中有龙颈笛的清晰图象。可见宋代已出现龙颈笛,用于鼓吹。元代盛行龙笛,据《元史》第二十二曰:“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我们有理由认为元代龙笛源于宋代龙颈笛,赋予笛以中华龙文化的雅称。

 如果说宋代去古未远,宋代的箫笛文化与古代联系较为密切,那么明代经济高度发展,其箫笛文化饱含近代的气韵,与近代更为接近,令我们倍感亲切。其中,昆曲的兴起及其昆曲主笛的发展,是笛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另外,朱载堉对于箫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学说载于他的巨著《乐律全书》中。

 古笛音孔不匀,参差不齐,每均有不同长短之笛,笛体中声为角,汉雅笛、晋荀勖泰始笛即为古笛之代表。唐、宋以来之笛体中声为黄钟宫,长短有一定之度。按吴南薰《律学会通》三二二页的引文,明代李之藻《頖宫礼乐疏》曰:明代笛“最下相通之孔乃黄钟律;凡吹黄钟六孔皆闭,轻吹则合字应,吹急则为清黄钟,六字应。自下而上,第一孔太簇律,轻吹则四字应,急吹则五字应,乃清太簇也,其半窍为大吕(按对半窍急吹,未必不可得清大吕,疑‘后一孔的重吹以亚五应’,怕难证明黄清之误)。次第二孔,姑冼律,以一字应,其半窍为夹钟。次第三孔,仲吕律,以上字应。第四孔为林钟,以尺字应,其半窍为蕤宾。第五孔为南吕,以工字应,其半窍为夷则。后一孔,兼应钟、清大二律,轻吹为应钟,以凡字应,重吹为清大吕,以亚五应,半窍为无射。”李之藻所言明代笛按孔法其实与陈旸《乐书》中太常笛的指法如出一辙。

 朱载堉十分重视对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进行民俗学的考证,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礼失求诸野”,经他考察,当时民间笛的情形是:“今民间笛六孔全闭低吹为尺,即下徵也,徵下于宫,故曰下徵,即林钟倍律声也;从尾放开一孔,低吹为工,即下羽也,羽下于宫,故曰下羽,即南吕倍律声也;放开二孔低吹为凡,即应钟倍律声;放开三孔低吹为合,即黄钟正律声;放开四孔低吹为四,即太簇正律声;放开五孔低吹为一,即姑冼正律声,六孔全开低吹为勾,即蕤宾正律声:此黄钟之均七声也。其林钟、南吕、应钟正律之声及黄钟、太簇、姑冼半律之声开闭同前,但高吹耳。臣谓民间之笛盖古人遗法也,其宫商有清浊而徵羽有上下,下徵二字见《晋书》、《宋书》、志及《文选》注。”善笛者一看便知,当代民间笛的按孔法除了双发三、六孔,用中吕代替蕤宾以外,其他与明代民间笛的按孔法并无二致。

 明代笛膜的选用已有用葭莩(即苇内薄精)竹替竹膜的趋势,如前所述,这在《乐学轨范·轨范七》已有明确的记载。

 朱载堉引李文察论乐曰:“今太常之所谓单箫,即古之龠也。”朱熹曰:“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联系宋、明大儒的论点,可知三代之龠——汉长笛——宋、明洞箫一脉相承。

 清代管乐施行十四律,姑冼笛应运而生,其律、声、调有一定的要求,与现代笛迥异。

 清代以来戏曲曲艺发展多样化,多姿多彩,民间笛融入其中,甚至以笛定弦,协同发展,为当代笛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当代笛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流派纷呈,大家迭现。各地出现极富特色的代表人物及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舞台,增强笛艺向社会的广泛传播。第二,笛艺的专业化、规范化教育有所加强,笛艺文化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第三,不同风格笛艺的交流融汇不断加强,流派壁垒不断被打破,新曲、新作、新人不断涌现,出现历史上少有的笛艺文化的鼎盛局面。第四,以笛为业、教笛传笛的人逐渐增多,他们为传播笛艺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地竹笛考级高举笛艺文化的旗帜为笛艺文化推波助澜;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广大家长的热情支持也为笛艺文化增添光彩。第五,大、中学校招收笛艺特长生也为笛艺文化发挥了亮丽的平台效应。相信随着《中国箫笛史》等著作的出版,箫笛文化将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出现新的局面。中国箫笛将迎来更加理性的充满生机的未来!

 本文摘自《中国箫笛史林克仁著 2009年1月出版 定价:85元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稿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