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读书看字——《阅读的姿态:精妙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读书看字——《阅读的姿态:精妙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4-16 09:48:29 来源: 《阅读的姿态:精妙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笼统地讲“看书就是看字”,固属不当;因为还有画册、影集,乃至“无字之书”。但也未准一定错到哪儿去。那么就先从书上的字说起。
字有字体,字号,排印疏密,墨色浓淡等等不同。这些与书的内容或无甚关系,但是看时感觉就不一样。周作人对《希腊拟曲》印成“细字长行”不满,讲的即是此种感觉。“文革”中出过若干“大字本”,据说系为某些上了年纪、眼神不好的高官所印;然而寻常书店亦能买到。家中存有一套李贽著《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就是这种本子。十六开本,竖排,每页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疏朗大方,读来赏心悦目。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后来有的出版社所印“普及本”,薄本小字,密密麻麻,辨认不易。“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中亦有几种印成这个样子,如阿拉贡的《圣周风雨录》(漓江出版社,1991年)、波伏瓦的《名士风流》(漓江出版社,1991年)、莫狄亚诺的《一度青春》(漓江出版社,1993年)、图尔尼埃的《桤木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等,均为三十六开本,每页三十一行,每行二十七字,可能为了节省纸张,降低成本,却不免有点委屈那几本世界名著了。近年来书籍排印则流行“注水”,版心缩小,行距加大,似乎又复回归“纸多字少”一路了。
字号大小,或与读者对象及印制成本有关;选择何种字体,则多半是主其事者的审美趣味乃至习惯使然。在这方面,个人口味则喜欢书的正文从头到尾都采用同种字体,最好是宋体字。对于将其中引他人文字单独分段,上下空行,改排另种字体的做法,一向反对。我看20世纪50年代所出诸书,除了所引系分行排列的诗歌之外,引文尚且很少变体。“文革”中报纸书籍中凡遇马、恩、列、斯、毛话语,一律改排黑体,则是明示尊卑有别,与目下通行的引文变体做法,意义毕竟不同。
《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前有“全编凡例”,第十二条云:“周氏文章中引文极多,为使读时醒目,已将较为长段的引文用另种字体排印,与此有关的分段、标点因此略有变通,特此说明。"说实话我之不能认同字体改变,恰恰因为这“读时醒目"。曾经写文章说,该办法决不适用于知堂文章,尤其是“文抄公”之作,因为那里大量引文与其间所缀己语完全融为一体,倘予以割裂,文章气脉就断绝了。非但周著如此,别人作品也是同样;我不明白“读时醒目”,到底有甚用处。
另外一点个人口味,是喜欢书的正文中数字都用汉字表示。报刊上曾就是否该用阿拉伯数码反复讨论,论家立场多半与我相近;无奈据说曾有明文规定,是以难予纠正云。别人表示反对,往往考虑到两种数字表达方式实有歧义,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好比“弟子三千”,乃是约数;若写作“弟子3000”,则必得挨着人头确切数出来也。
诗词中数字改用阿拉伯数码,就更不对劲了。譬如《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引用周诗《读书》一首,印作“读书50年,如饮掺水酒……”对此谷林翁有云:“忽然想起抗战期间在重庆流行过一首咏长途汽车的打油诗:‘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愁来无方,杞人忧天,竟不知对此该如何发付。”(《书边杂写·数码字》)
说来我还另有反对理由,也是因为“读时醒目”——当年钱玄同提倡改用阿拉伯数码,就曾提到“且醒眉目”(《论应用文之亟宜改革》)。我素敬佩此公,惟独这里不然。倘是一本账簿,此举固属必要;普通文章,何须这样。在我看来,正有如引文变体,该处显得特别突出,阅读时就不是打成一片的感觉了。
这些年来,凡我自己写的和编的书,都要求出版社能就以上两点网开一面。承蒙编辑宽容,倒是无一例外答应了。借此机会,表示感谢。——如前所述,这只是“个人口味”,也可以说是毛病罢,总之喜欢简单朴素,不喜欢繁复花哨,何况还是多此一举呢。天下读书之人多矣,或者自有同道,亦未可知。
谷林翁说:“自从书刊推行简体字横排之后,数码用阿拉伯字日渐推广。”至少竖排采用阿拉伯数码,读着不很方便。——这里可以顺便讲到繁体简体、竖排横排的问题。从前钱玄同倡导“左行横式",理由之一是:“眼睛是左右横列的,自然是看横比看直来得不’费力。”(《(新青年)改用左行横式的提议》)所说不无道理。但是也不尽然,有位朋友乘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时,不顾颠簸,读书不辍。后来我对她说,当时若手持一册竖排的书效果更加,因为忽上忽下,正与字行一致,不致看串了。这当然是开玩笑;言归正传,无论繁体简体、竖排横排,我都可以接受,只是觉得不该偏废一端。采用何种方式,当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处重印古籍,往往仍旧繁体竖排,可谓中规中矩。古人诗文简体横排,除了读着不很舒服之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姑举拙著《樗下读庄》为例,乃是《庄子》一段正文之后,我写一段解说。倘若竖排,则正文解说可用同种字体,正文顶头,解说退下两格,是否小一号字都无所谓。横排则要麻烦得多,而且怎么安排都未必合适。
当下以横排简体字来印行古籍者亦不在少数。我曾问一位编辑朋友,如此做法,目的何在。朋友回答,现在没多少人能读竖排繁体字了,不这样书就卖不出去。我又问,那么这种印法,是否真的就有更多的人要读;会不会既未开发出新的读者,又失去了那些习惯读竖排繁体字的读者呢。我看坊间此类“新印古籍”,未必比老派印法多卖多少。这位朋友所说,与前引“凡例”提到的“为使读时醒目”,共同之处在于好像颇替读者着想。然而这种“读者”,到底是自家臆想出来,还是真的存在呢?时至今日,古籍书碍难畅销,出版者亦不必多存奢望,只须把书印得规矩、地道,自有那为数虽不很多,但也未准很少的一批读者要买要读。假如他们看着别扭,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恐怕就根本无人理会了。
本文摘自《
阅读的姿态:精妙从这一刻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48.OO元
来源:《阅读的姿态:精妙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