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
能源和信息技术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产业,也是我长期关注的两个领域。与能源和信息技术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年轻时候说起,我在大学学的是电机专业,对能源和电子都有浓厚兴趣,也有一定了解。后来,我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分厂当过厂长,在电子工业部当过部长,对这两个领域的前沿问题作过一些研究。
1989年,我63岁,当时考虑从上海市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到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教书。当教授要经过评审,于是我写了关于节能和微电子的两篇文章,发表在交大学报上,并在学术委员会上进行了答辩,获得通过;交大聘任我为教授。后来,我就到中央工作了。去年,交大向我约稿,我想这回真的退了,应该把没有做完的学问继续做下去。考虑到能源和电子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就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作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总结过去,探索未来,提出建议。《对能源问题的思考》一文已于今年3月发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最近也同大家见面了。
信息技术产业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电子工业部当部长时,深深感受到这个发展势头,而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必须急起直追。那时,我提出“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①的18字方针。1984年,我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振兴电子工业,促进四化建设》的文章,提出电子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到中央工作以后,我依然十分关心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多次听取有关方面汇报。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我提出要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强调信息化武器装备将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个时期,中央作出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信息技术产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良好态势。我认为,现在我国有基础、有市场、有技术、有人才,今后一个时期将是信息技术产业大有作为的时期,关键是要抓住战略机遇、明确发展思路、突出产业重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篇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对前沿问题进行了综论,既是科技论文,也是决策科学论文。写这篇文章用了半年多时间,请一些同志帮忙查阅了大量文献,组织专家讨论了十几次,文章结构和内容作了多次调整,力求做到严谨、科学、规范,经得起时间考验。文章在文字表述上尽可能深入浅出,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思考、研究,共同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我相信,文章的发表将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今天在座的都是与信息技术产业有关的负责人,这里我提几点希望和要求,与同志们共勉。当然,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第一,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信息技术具有创新速度快、通用性广、渗透性强的特点,是未来科技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行业只要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就会产生巨大进步,这是其他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产业有起有落,但创新步伐从未停止,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是国际竞争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认识要到位,工作也要跟上,努力做强做大信息技术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把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产业集聚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不断加剧,泛在化网络环境正在形成。毫无疑问,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我们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掌握信息化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只有做到对未来心中有数,才能在研究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时找准方向,作出正确决策。当然,这种学习研究也有利于广大干部增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学决策能力。
第三,抓住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我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现状,从规模结构、创新能力、企业发展、技术应用、体制机制等方面概括为“五个同时”②。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24字方针,即自主可控、开放兼容、融合集成、军民互动、市场导向、跨越发展。其内涵是: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对于买不来、换不来的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我,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地扩大对外开放,注重与国际标准兼容,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形成相互促进、双向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树立创新的胆识、必胜的信心,瞄准技术前沿,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进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考虑到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广泛、门类众多,不能全面铺开,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重发展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信息服务等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这些领域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第四,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发展核心技术、垄断信息资源、控制互联网络、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还比较薄弱。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放在经济政策体系的优先位置,包括实施国家重大专项,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国产化,实行有效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等。要通过政府有力引导,制定市场规则,打破条块分割,健全法律法规,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第五,关注国防信息化装备建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已经清晰地表明,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已经由机械化战争转向了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作战理论、力量编成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潮流,把信息化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军队和国防电子科技战线的同志,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积极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武器装备的体系对抗能力,加快信息化军队建设步伐。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文撰写过程中,有关部门提供了很多素材资料,协助撰写的同志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这里再次向同志们表示感谢。
注释
① 这是1984年全国电子工业厅局长工作会议对此后一个时期电子工业发展任务的概括。其中的“翻三番,超十年”,指到2000年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工业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某些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比当时国家要求各国民经济部门达到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超前10年。
② “五个同时”,即《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同时,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做强做大任务十分艰巨。部分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发达国家整体上占优势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尚有待完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应对高端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还不够强,整体竞争优势仍需长期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已初见成效,同时,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亟需深入。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成效显著,同时,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亟待取得新突破。”
本文摘自《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江泽民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