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历史·电影·出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电影学书系”新书发布感言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历史·电影·出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电影学书系”新书发布感言
作者: 文心水
2009-06-04 09:07:09 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去过四川重庆、对中国民国电影史知之甚少的人来说,战时陪都重庆的北碚,还真是一个十分遥远和陌生的地方。近日翻阅西南大学文学院余纪教授领衔撰写的“西南大学电影学书系”(“民国电影专史丛书”、“当代电影研究书系”)这两套书,拜读余纪教授在“巴山夜雨”时写的“主编的话”,即被深深地触动了。
以余纪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以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真知、志存高远的心态,以“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旨趣,为我们奉献了两套颇有分量的好书。为此笔者要对这个被参加新书发布会的专家、学者们称为电影研究的“重庆学派”深深地致敬。
历史
余纪教授在为“民国电影专史丛书”写的“主编的话”标题说得好“历史即财富”。我不禁在想:中国这个最有历史的国度,现代、时下却有着对历史的冷漠、戏说与不敬。历史在我们面前似乎“随便”就被翻了过去。中国电影走过了100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新中国成了60周年,我们是否抓住机遇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历史即财富”,但要真正使历史变成财富,如果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缺少了求是的史观和真实的历史;如果我们缺少了直面真相、直面真理的政治与学术道德、良知和勇气,历史在遭到亵渎的同时,历史的财富和真相也会在我们面前转身、消隐。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年,国富民强已见端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的复兴。但是在精神层面,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真相与真理缺失的尴尬;在物质层面,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充斥着“假冒伪劣”的窘境……
从这个角度看,余纪教授和他的团队以学者“敬畏历史、善待历史”的良知,用他们的学术眼光、智慧与实际行动,为我们和后人抢救出了一段段 “被尘封的历史”,真是令人感慨不已、赞叹不已。“历史即财富”,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至少是相对真实的历史,太重要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民国电影专史丛书”的推出功德无量。
电影
中国人对电影的喜爱源于中国电影在社会大众中超强地教化功能。现代中国人哪一个不是在看电影、哼着电影插曲中,即在电影的教化与熏陶中长大有,但是对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的电影、对民国陪都时期的电影,笔者和一般人恐怕都鲜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我看陪都时期电影研究中记录的一段史实颇有感慨:1939——1945年这七年间,重庆地区居然上映了2996部各类的中外电影。从放映和制作的角度看,这算不算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战火纷飞、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当的丰富,此时的电影,包括此时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似乎都成了一个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和亮点,这真是很值得人们玩味与反思。对此现象笔者有一种不成熟的解读:其一是中国人往往在非常的时期,有非常的甚至超常的表现。人的精神、才华、潜能、学术甚至人性光彩,都为之一振、得到了激活、释放和展现;其二是有容乃大,这一时期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与相对宽容的学术环境,恰巧同人们此时相当质朴的学风相遇而行……
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也走过30年,我们在物质层面确实是“现代”与进步了不少,家底厚了、钱包鼓了、底气也足了;但在精神即文化、学术以及道德层面的现代与进步,以及对中国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贡献还真令人十分汗颜……
出版
不久前有教育家发表了关于彻底整顿高等教育的十意见书,言辞犀利、振聋发聩。其中就有一条建议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大学学报。这大概也是源于早就有专家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斥责时下的“科研论文”百分之90是“垃圾”。为此就要砸掉诸多大学出版社、学报的饭碗,专家们下药的取向与力度之猛,笔者还不敢苟同。但是在一切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导向、以GDP说事,以发表、出版论文数量为准绳的学术评价体系与环境;在一个恨不得人人争当教授、做博导,一个人恨不得每年以出10本书、发表几十篇文章为荣的学术生存氛围中,做学术、做大学出版的又如何能完全免俗、独善其身.治理学术腐败显然只是治理诸多社会腐败的子项目,是制度性改革中的一个工程。
作为大学专业化的学术出版,我们对优秀的学者、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专著与教材,始终充满敬意、更是求之不得,因为这也是大学和大学出版社传承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次有缘和潜心研究、心系学术的余纪教授相遇、相知,并合作推出余纪教授团队的这两套书,的确是我们的荣幸。好书就必须做好,这是我们的原则。这次我社语言艺术编辑室在“川籍”主任、重庆辣妹欣闻同志的带领下,这支“特别能战斗”、“尽量追求完美”的团队,为了丛书的编辑、装帧设计、印装出版,夜以继日、东奔西跑,勤奋工作,最终交出了让作者、学界和业界比较满意的答卷。“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为学界、业界提供出版平台,这其实正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做事的风格和旨趣,也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
我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与更多的像余纪教授这样的学者和学术团队合作;有机会去那边远的重庆,在嘉陵江畔依山傍水的北碚小镇,感受一下令学者“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和那醉人的“巴山夜雨”……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