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幸福多了40%》(书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幸福多了40%》(书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8-31 09:50:06 来源: 《幸福多了4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我们自身的努力到底可以创造多少幸福,或者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创造幸福呢?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潜在的改变生活的方式,让我们明白追求幸福的潜能以及保持幸福的能力。
幸福行动之一:表达感恩之情
感恩提升幸福水平,这听起来并不新鲜,而且,科学研究也有力证明了“常怀感恩之心”可以让人更加幸福。
感恩之心有助于人们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美好经历。生活会给我们很多恩赐,用心体会和享受这些恩赐,我们就可以从现有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幸福和满足。记得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几个月大的时候,一天我正费劲地推着童车走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过来对我说:“你的孩子真漂亮,好好享受这段时光,孩子长大太快了!”其实当时我的生活已经乱了套,总是忙得喘不过气来,晚上又不能睡觉,我一点儿都不感到孩子的到来是上天的恩赐。但是这位老妇人说的话彻底改变了我的态度和感受。我的心态变了,我开始用感恩的心看待我的孩子。从此,尽管日夜照看孩子依然是件异常辛苦的事,但是亲子时光给了我无尽的幸福和神奇的享受。
感恩之心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尊心。当人们意识到别人为自己做了哪些奉献,或者自己获得了多少成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比以前更加自信,做事也会更有效率。只可惜很多人把精力更自然地放到了生活中的失败和失意上,或者放到别人的琐事和痛苦上。“培养感恩之心”可以改变这种思维方式,这样在困难来临之际,人们就不会去想“我的命怎么这么苦”,相反他们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在生活中应该珍惜什么,或者默默地感谢生活,感谢生活给了我们现在的一切,因为情况本来可以变得更糟。
感恩有助于人们应对压力和伤痛。生活中难免会面临重重压力和种种逆境。对现有生活感恩的心态是一种适应和应对压力、逆境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他就会更容易摆脱过往那些痛苦的记忆,即使有时旧伤再次被触碰,感恩的心态也会保护心灵不再经受刺痛的折磨。曾有一项有趣的发现显示人们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心中竟然会本能地浮起感恩之情。例如,研究显示“9·11”恐怖袭击笼罩美国之初,人们内心世界的第二大情感就是感恩(仅次于同情)。
感恩有助于阻止享乐适应效应的产生。享乐适应是人们迅速适应新环境或者新事物的一种强大的能力。如果新环境是不利的,那么这种适应能力会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果新环境是生活的改善,那么享乐适应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一个人生活有所收获的时候(如找到了理想的伴侣,碰到了和善的同事,身体康复,购置新车),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享乐适应效应的产生,这种提升通常只是暂时的。因此,对好事的享乐适应是幸福的敌人,提升幸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阻止享乐适应的产生。感恩就是一种良方。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不要把一切好事看作是自己应得的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可以直接防止享乐适应效应的产生。
感恩虽然是许久以来一直都在谈论的话题,但是这个话题却并不过时,科学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感恩的强大效力。我认识很多人,他们承认自从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他们的人生发生了质的改变。现在,他们都过着比以前更加幸福的生活。
幸福行动之二:学会原谅
我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听到了艾米的故事。艾米26岁,国际关系学学士。她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当时在南非研究如何保障女权和消除种族隔离。就在她返程的前两天,在开普敦附近的一个小镇,她被一群歹徒从车上拽下来,被刺身亡。就差两天了,艾米就可以返回加州与家人团聚,她还来不及知道回家后男友会向她求婚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两年后,艾米的父母来到了女儿当年遇难的小镇,他们来安慰杀害艾米的凶手的家人。
4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杀害艾米被判18年徒刑。艾米的父母出席了真相与和解审议团的审议,这4个小伙子当场表达了他们的悔恨,并且请求赦免。艾米的父母竟然埋葬了内心的愤怒、伤痛和憎恨,支持了他们的请求。
艾米的父亲在这次南非之行结束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艾米的母亲再次来到了南非,目的就是为了饶恕4个凶手中的一个叫贝尼的小伙子。贝尼认为自己是一名自由战士,他出身贫苦,一直生活在黑人与白人分离的环境中。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白人是敌人。这一次,艾米妈妈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份工作,也等于给了他一个未来。贝尼的工作就在艾米基金会当一名咨询师,同时也是一对一预防艾滋病计划的教导员。此外,贝尼还与艾米妈妈到世界各地做讲座,讲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原谅与和解的故事。艾米妈妈说现在贝尼已经成了她家里的一个成员。
这个故事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很少有人拥有艾米妈妈那样宽大的胸怀。但是,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向她学习。
人生会有很多痛苦,其中一种痛苦来自于蒙冤、受伤、受攻击。伤害的种类可能是身体伤害、性伤害和精神伤害。伤害的形式可能是受侮辱、被侵犯、遭背叛、被遗弃。一般看来,人们对伤害的第一反应是产生负面情感和“以牙还牙”的心理。另外两种典型的反应是躲避和报复。显然,这样的心理和行动会产生不良后果。
很多关于原谅的民谚中都表达了一种信息:痛苦和仇恨给你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给你所恨的对象带来的伤害。佛家有个比喻,“心怀愤恨犹如手中拿着一个烧红的煤块准备扔向他人,而被烫伤的是你自己”。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个至理感悟。宽宏大量的人不太容易变成一个内心充满憎恨和敌意、情绪低落或焦虑、神经紧张而烦乱的人;宽宏大量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健康幸福的、平静随和的。他们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更容易找到精神支持和宗教依托。这样的人即使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他们的原谅也使得他们能够修复原来的情分。
科学研究和生活实例都给了人们很多、很好的理由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或侵犯过我们的人。学会原谅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伤害你的人。当然,原谅不等于一定要恢复你与侵害人之间的关系,也不等于找借口开脱或是容忍。聪明的人们对于原谅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原谅什么时候合适、什么时候不合适、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原谅、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以原谅,还有一些棘手的问题涉及公正与道德的评判。如果你有强有力的理由不予原谅,那么你的理由应该受到尊重。
幸福行动之三:多做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你曾经投入地做过一件事情吗?——画画、写作、谈话、下棋、做木工活、钓鱼、祈祷、上网?当你完全沉浸于一件事情之中时,也许你会忘记时间;也许你会忘记饥饿;也许你会忘记长时间坐姿而导致的背痛;也许你会忘记去卫生间;也许你会忘记其他的事。如果你有过以上的情况,那就说明你有过“流畅”的经历。
“流畅”这个概念由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首次提出,“流畅”是指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你完全沉浸于所做的事情之中,这件事非常吸引你,并且具有挑战性,挑战你的专业技能。当人们处于“流畅”的状态时,人们会感到自身的强大与价值以及自我技能的充分发挥,而且精神状态异常振奋,行动有条不紊,完全忽略其他的一切,一心在为事情本身而忙碌。
一项很有影响的研究将人们对待工作的方式分成三种:分别为把工作看成从业、职业和事业。把工作当成从业的人认为工作是被动的,是实现某一目标(比如养家糊口)的途径。因此,他们工作就是为了干活挣钱,从而能够享受工作以外的生活。把工作当成职业的人认为工作是提升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工作中倾注时间和精力是为了有一天工作上的提升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尊敬。最后,把工作当成事业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对社会和人生是有意义的,他们工作不完全是为了经济回报,也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工作是因为喜欢工作,享受工作的过程,工作与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不可分割的。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某些工作本身更容易被人当成事业,而不是从业或职业。这很可能是正确的。艺术家、教师、科学家、神经外科医生相对来说更可能从工作中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劳动在改变世界。但是,其他工作同样可以成为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事业。
研究人员发现只要人们能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他们就可以从劳动中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回报。例如,曾有一项调查采访了一家医院的28位清洁工。其中一些清洁工表示不喜欢清洁工作,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所以干活时也只是做些最基本的劳动,一点儿都不愿多干。但是,有些清洁工却把清洁工作当成一项伟大而重要的事业来做。他们喜欢清洁工作,认为做清洁就是在改善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他们在劳动的同时,也经常与人打交道(比如,给人带路,安慰病人等)。他们认为清洁工作是需要技巧和投入的,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挑战自我,因而工作中不乏“流畅”的幸福。例如,他们尝试如何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工作,或者如何通过改善环境帮助病人尽快康复。像重新布置墙画和摘野花这样额外的工作,只要有意义,他们都愿意去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人类健康事业的一分子,而不仅仅是擦地板和倒垃圾的人。
同样,做其他工作的人——理发师、工程师、计算机技术人员、厨师,也可以在工作中创新,从中发挥最大的自我价值,得到“流畅”工作的幸福。你的工作呢?是否也值得重新认识一下?
本文摘自《
幸福多了40%
》[美]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闻萃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来源:《幸福多了4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