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内容(上)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内容(上)
2002-10-14 16:47:06  来源: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课题的研究主线,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另一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选择,特别是探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具体思路。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论著已经有很多,本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研究”性,避免就事论事地讨论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一个经过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讨与国有企业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从而力图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追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重点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同时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角度引申到产权制度、银行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三是采取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回答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本书十分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四是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思路时,重点不是放在应该这样“改”,而是着重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以及如何这样“改”。

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本书的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重点解释国有企业为什么会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效率悖论”困境,即国有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TEP)提高的同时,各项财务指标却直线下降。我们认为,在“次优世界”中,单纯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微观效率标准无法把握国有企业的本质,也无法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做出合理的解释。国有企业在后赶超战略时代和渐进改革过程中的宏观效率定位是解释“效率悖论”的关键。因为国有企业作为后赶超时代的技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作为过渡时期国家控制制度变迁进程的工具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作为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稳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以及克服系统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协调器,其效率状况必定呈现出“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悖论”状况。

第2章“国有企业财务困境与投资扩张关系的实证研究”,对导致当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解释导致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财务困境的原因基本上有三种,即国有企业内在的低效率体制、竞争强化侵蚀利润,以及企业财务结构恶化。本章在简略考察这些解说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由于投资扩张的低效率使企业因扩大投资规模而愈加陷入困境之中,并试图解释其根源在于原有投资体制的缺陷和转轨时期产权摩擦以及较严重的恶性增资问题,由此得出企业脱困的根本性思路就是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前提下,改革投资经营决策体制。

第3章“竞争、内部人控制与经济绩效”,是一个关于许继集团治理结构及其绩效之间关系的案例分析。上述两章是从总体上解释国有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原因,但它们还没有从个体的案例中得到检验,本章正可弥补其不足。许继集团是国内著名的电气企业,其所控的子公司许继电气是名列前茅的上市绩优公司。但这是一个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内部人控制十分明显的股份制企业,按照流行的理论,该企业应是无效率的,然而数据表明它是一个绩优公司。本章在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对于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如果它有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并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选择一种所有权与控制权更大程度上的分离及主要依赖外部治理机制,来缓和所有者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公司治理模式,如果仅以效率为判断标准,在目前体制下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如果市场竞争不充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严重
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4章“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与效率的博弈分析”,认为市场中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nexusofcontracts),这种契约关系的主体包括企业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也就意味着谁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是重要的。若把企业的治理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那么是否将控制权转移给那些拥有所需要的激励和信息的人手中(如企业的经理人员),就能使资源的配置方式更有效率地创造财富?这种权利最终配置于契约人的哪一方,取决于契约各方对它所进行讨价还价博弈的结果。而每一次的博弈结果又决定着下一次契约各方参与人讨价还价博弈的状态。本章将首先使用一个简单的(动态)博弈模型证明企业剩余控制权转移的演变趋势;然后使用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证明企业内部经营者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率的动态组织演进形式。为了激励和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就需要一个能显示企业经营者能力的内外部的市场竞争氛围,而建立和完善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至关重要的。

第5章“经理报酬、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企业经理层的激励问题,集中于对经理报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经理层的激励问题,阐述了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经理层的报酬,并对企业经理层激励问题进行了实证比较;然后对中国家电行业这一特定样本的经理层激励问题做出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解释;最后对中国企业经理层激励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本章通过对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股权结构无关,经理报酬与企业的股权结构无关,也与企业的业绩无关。这表明,在股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条件下,通过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让企业自己来选择相应的治理结构模式,也可
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摘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