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2009-10-28 11:57:11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定价:26.8元
作者:梁纪锋
书号:978-7-81124-897-5
配盘:无盘
出版日期:200910
开本:690×960 1/16开
字数:197千字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正视问题,反行其道
不要认为孩子某些方面是弱项,或存在某些问题,就表明他不可救药。只要正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其成长的家教模式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些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效果也许会更好。
1.母亲三套绝招,女儿征服14所国内外名校 /2
小林打小就自闭、内向,但她却收到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14所世界名校的入学通知书。其中,有近一半的学校向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一时间,小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问:小林是如何蜕变的?她究竟靠什么力量征服了这些世界名校?
2.父亲三次把脉,女儿走进美国顶尖名校 /12
小孙曾有过厌学情绪,也有过浮躁和迷茫时期。尽管在她父亲眼里,这根本算不上太大问题,但父亲还是对她表现出的这些“毛病”进行了“把脉”和“诊治”。结果,小孙被美国名列前茅的普林斯顿大学等11所顶尖名校录取。她父亲究竟是怎样将她培养成功的呢?
第二篇 迎合兴趣,积极引导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如果置孩子的兴趣于不顾,而是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就等于扼杀天才。聪明而睿智的家长,总是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天才才能诞生。
1.适合的就是最好的,17岁女生当奥运裁判 /22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一则题为《奥运会最牛的中国女裁判》的帖子在网上盛传: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35)班学生周丽娜,成为北京奥运会现代五项比赛项目的裁判员,并出色地完成了裁判工作。看到这则帖子后,有人惊叹,有人质疑:一个年仅17岁的高二学生是如何当上奥运裁判的?
2.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厌学少年满分进哈佛 /33
邓菲斯曾有过严重的厌学情绪,父亲在巧妙帮助他转变厌学情绪后,又鼓励他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终于,这个曾经厌学的少年,以参加美国高考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等6所美国尖顶名校争相录取。他的父亲是如何引导他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3.兴趣是最好老师,追星少年成电视导演 /42
父亲擅长文艺,从小对儿子言传身教,可儿子根本不是这块料。就在父亲决定放弃时,儿子却疯狂追星。父亲极力反对,儿子却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父亲转变观念,并支持儿子追星,甚至放手让儿子碰钉子。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后,儿子成为电视导演,父亲成了儿子的铁杆粉丝……
第三篇 =放任自流,循循善诱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严加管教,管得密不透风。他们以为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而安全地成长,但这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也有的父母故意对孩子放任,但这种放任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任其自由成长和发展,再加以正确引导,其结果往往出人所料。
1.父亲无限放任,孪生女儿笑傲美国名校 /54
2007年4月,山东一对孪生姐妹接连收到了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20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人们纷纷探寻其父母的家教方法时,姐妹俩却语出惊人:“父母从未管过我们,他们对我们相当放任……”父母如此放任,姐妹俩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2.开办父女学堂,差生女儿轻松考上北大 /62
女儿成绩落后,父亲不送女儿培优,却在家办起了只有父女两人的学校。周围人纷纷质疑,女儿学习成绩却稳步提高,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步入北京大学。在只有父女两个人的学校里,父亲是怎样把女儿送进北大的?
第四篇 寓教于乐,玩中取经
玩物并不丧志。许多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快乐,都是通过玩获取的。父母如果能给孩子创造玩的环境和条件,就显得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有的父母竟然设身处地陪孩子玩。他们如此“贪玩”,无非是想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学习方法和技巧,懂得成长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父母陪玩,儿子成为高考天才 /72
2007年8月,年仅13岁的太原五中高三学生孙天昌,如愿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不可思议的是,孙天昌只读过一年书,可他的成绩却高达659分!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不遗余力地陪他玩。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呢?
第五篇 充分减压,自由成长
很多时候,压力并非是动力。相反,它常会使人的创造力故步自封。如今的孩子,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如果父母再一味加压,他们就会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自暴自弃,甚至精神崩溃。但父母若能有效帮孩子减压,为其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结果就会改写。
1.父母平常心态,女儿征服美国14所名校 /82
2009年4月,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闵婕,陆续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和耶鲁等14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闵婕出生在一个高端富裕家庭,但她丝毫没有富家子女的习气,她父母的教女心态更是低调。闵婕的成功与其父母的平常心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父亲减压施教,中考失利女儿考上北大 /94
2003年,在中国人大附中高三带班的王金战老师创造了一个育才奇迹:全班55名学生有37名考上北大清华,10名考上剑桥、牛津和耶鲁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然而这一年,他那聪颖早慧的女儿却中考失利,无数人对此感到费解。痛定思痛,王金战找到问题症结后,经过三年努力,如愿将女儿送入北大。王金战是如何做到将女儿送入北大的呢?
3.自由就是鞭策,自卑男孩轻松叩开耶鲁大门 /103
小伟曾是一个内向自卑、逆来顺受、各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谁都想不到,他最后竟然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这一前一后的蜕变实在令人吃惊。人们吃惊的是,小伟究竟是怎样蜕变的?
第六篇 “威逼利诱”,目标激励
为实现目标,逼孩子就范,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不能蛮干,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收获和回报。只有以“利”相诱,孩子才会有兴趣在父母的逼迫下就范,从而沿着良性的轨道成长。
1.父亲下强令,普通生被美国5校争抢 /112
2008年4月,郑州高三学生小婧,被美国5所著名大学争相录取。这都是父亲“逼迫”的结果,她对此却从容不迫,且成绩令人瞩目。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她的父亲又是如何“逼迫”她的?
2.母亲出狠招,问题女孩成哈佛博士生 /120
小李曾经是一个懒惰、冷漠、浮躁的女孩。可在2008年8月,她轻松走进了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博士生。人们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是怎样轻松成为哈佛博士生的?她的父母有什么独特的家教方法呢?
第七篇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家长应该充分予以尊重,并应积极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果对孩子的个性特长视而不见,或盲目照搬其他家教经验,那么天才就会被埋没。
1.父亲实施早教,6个孩子5个博士1个硕士 /132
浙江瑞安医生蔡笑晚,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育才奇迹:他的6个孩子有5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子女们都功成名就,蔡笑晚因此被教育界誉为“神奇父亲”和“人才魔术师”。对此,人们都很好奇:这位“神奇父亲”都有哪些育才绝招呢?
2.父母发现引导,12岁女童考上大学 /140
2007年9月,全国最小的大学生——12岁的尹薇走进了大学。人们都以为她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可她却有着太多的出人意料:多次跳级,沉迷于看电视、唱戏曲等。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父母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也参与其中,并不亦乐乎。这是怎么回事呢?
3.母亲巧妙激励,偏科儿子保送上北大 /150
儿子偏科,学习不用功,而且自大,但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母亲利用他的性格特点,制定学习目标,激励他进步,从而让他在一次次数学竞赛中摘金夺银,最终被保送北京大学,并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冠军。母亲是怎样利用儿子的性格特点,激励他进入北大的?
第八篇 亲情浓浓,至爱悠悠
如今,很多家长都在探索家教方法,这固然重要,但有些家长忽视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浓浓的亲情关怀和满腔的真诚爱心。孩子只有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才会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讲,亲情与爱心就是一种魅力无穷的教子方法。
1.父母恩重,多病少年成为天才发明家 /166
小于在最近5年时间里,发明了13项国家专利。他被人们称为“天才发明家”,可他并非天生聪明,相反却是体弱多病,学习也不拔尖。有意思的是,他发明创造的力量和灵感,都来自于他反哺父母亲情的一颗孝心。仅凭一颗孝心,小于是怎样完成这些发明创造的呢?
2.母爱执著,天生聋女成双语人才 /176
女儿11个月大,就被诊断为先天性重度耳聋,悲痛欲绝的母亲决心把她拉回有声世界。经过十几年的执著努力,女儿的听力不仅恢复到正常人水平,还成为外国语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双语人才。究竟是什么力量和法宝,让一个天生聋女创造了如此奇迹呢?
3.父亲拾废,“黑户”儿子考上大学 /183
文革时期,叶新的户口和工作被注销。此后,他到北京流浪打工,靠捡垃圾培养了两个出类拔萃的儿子。由于是“黑户”人家,儿子在求学过程中,先后4次遭拒,且差点失去高考机会。但冲破了道道难关之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澳门理工大学。这一切他是如何做到的?
4.继母情深,孪生兄弟双双进清华 /193
2007年7月,重庆铜梁县巴川镇惊爆一条消息:该镇考生向武和双胞胎哥哥向威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人们纷纷为其叫好,但鲜为人知的是,将这对孪生兄弟培养成才的人,却是他们的继母刘洪英。她是如何培养孪生继子考上清华的?她为此付出了些什么?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