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2009-10-28 11:57:11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智慧父母 天才儿女》
 定价:26.8元
 作者:梁纪锋
 书号:978-7-81124-897-5
 配盘:无盘
 出版日期:200910
 开本:690×960 1/16开
 字数:197千字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正视问题,反行其道

 不要认为孩子某些方面是弱项,或存在某些问题,就表明他不可救药。只要正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其成长的家教模式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践,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些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效果也许会更好。

 1.母亲三套绝招,女儿征服14所国内外名校 /2

 小林打小就自闭、内向,但她却收到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14所世界名校的入学通知书。其中,有近一半的学校向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一时间,小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问:小林是如何蜕变的?她究竟靠什么力量征服了这些世界名校?

 2.父亲三次把脉,女儿走进美国顶尖名校 /12

 小孙曾有过厌学情绪,也有过浮躁和迷茫时期。尽管在她父亲眼里,这根本算不上太大问题,但父亲还是对她表现出的这些“毛病”进行了“把脉”和“诊治”。结果,小孙被美国名列前茅的普林斯顿大学等11所顶尖名校录取。她父亲究竟是怎样将她培养成功的呢?

 第二篇 迎合兴趣,积极引导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如果置孩子的兴趣于不顾,而是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就等于扼杀天才。聪明而睿智的家长,总是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天才才能诞生。

 1.适合的就是最好的,17岁女生当奥运裁判 /22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一则题为《奥运会最牛的中国女裁判》的帖子在网上盛传: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35)班学生周丽娜,成为北京奥运会现代五项比赛项目的裁判员,并出色地完成了裁判工作。看到这则帖子后,有人惊叹,有人质疑:一个年仅17岁的高二学生是如何当上奥运裁判的?

 2.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厌学少年满分进哈佛 /33

 邓菲斯曾有过严重的厌学情绪,父亲在巧妙帮助他转变厌学情绪后,又鼓励他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终于,这个曾经厌学的少年,以参加美国高考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等6所美国尖顶名校争相录取。他的父亲是如何引导他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3.兴趣是最好老师,追星少年成电视导演 /42
 父亲擅长文艺,从小对儿子言传身教,可儿子根本不是这块料。就在父亲决定放弃时,儿子却疯狂追星。父亲极力反对,儿子却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父亲转变观念,并支持儿子追星,甚至放手让儿子碰钉子。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后,儿子成为电视导演,父亲成了儿子的铁杆粉丝……

 第三篇 =放任自流,循循善诱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严加管教,管得密不透风。他们以为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而安全地成长,但这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也有的父母故意对孩子放任,但这种放任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任其自由成长和发展,再加以正确引导,其结果往往出人所料。

 1.父亲无限放任,孪生女儿笑傲美国名校 /54

 2007年4月,山东一对孪生姐妹接连收到了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20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人们纷纷探寻其父母的家教方法时,姐妹俩却语出惊人:“父母从未管过我们,他们对我们相当放任……”父母如此放任,姐妹俩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2.开办父女学堂,差生女儿轻松考上北大 /62

 女儿成绩落后,父亲不送女儿培优,却在家办起了只有父女两人的学校。周围人纷纷质疑,女儿学习成绩却稳步提高,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步入北京大学。在只有父女两个人的学校里,父亲是怎样把女儿送进北大的?

 第四篇 寓教于乐,玩中取经

 玩物并不丧志。许多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快乐,都是通过玩获取的。父母如果能给孩子创造玩的环境和条件,就显得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有的父母竟然设身处地陪孩子玩。他们如此“贪玩”,无非是想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学习方法和技巧,懂得成长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父母陪玩,儿子成为高考天才 /72

 2007年8月,年仅13岁的太原五中高三学生孙天昌,如愿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不可思议的是,孙天昌只读过一年书,可他的成绩却高达659分!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不遗余力地陪他玩。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呢?

 第五篇 充分减压,自由成长

 很多时候,压力并非是动力。相反,它常会使人的创造力故步自封。如今的孩子,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如果父母再一味加压,他们就会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自暴自弃,甚至精神崩溃。但父母若能有效帮孩子减压,为其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结果就会改写。

 1.父母平常心态,女儿征服美国14所名校 /82

 2009年4月,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闵婕,陆续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和耶鲁等14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闵婕出生在一个高端富裕家庭,但她丝毫没有富家子女的习气,她父母的教女心态更是低调。闵婕的成功与其父母的平常心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父亲减压施教,中考失利女儿考上北大 /94
 2003年,在中国人大附中高三带班的王金战老师创造了一个育才奇迹:全班55名学生有37名考上北大清华,10名考上剑桥、牛津和耶鲁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然而这一年,他那聪颖早慧的女儿却中考失利,无数人对此感到费解。痛定思痛,王金战找到问题症结后,经过三年努力,如愿将女儿送入北大。王金战是如何做到将女儿送入北大的呢?

 3.自由就是鞭策,自卑男孩轻松叩开耶鲁大门 /103
 小伟曾是一个内向自卑、逆来顺受、各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谁都想不到,他最后竟然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这一前一后的蜕变实在令人吃惊。人们吃惊的是,小伟究竟是怎样蜕变的?

 第六篇 “威逼利诱”,目标激励

 为实现目标,逼孩子就范,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不能蛮干,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收获和回报。只有以“利”相诱,孩子才会有兴趣在父母的逼迫下就范,从而沿着良性的轨道成长。

 1.父亲下强令,普通生被美国5校争抢 /112

 2008年4月,郑州高三学生小婧,被美国5所著名大学争相录取。这都是父亲“逼迫”的结果,她对此却从容不迫,且成绩令人瞩目。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她的父亲又是如何“逼迫”她的?

 2.母亲出狠招,问题女孩成哈佛博士生 /120

 小李曾经是一个懒惰、冷漠、浮躁的女孩。可在2008年8月,她轻松走进了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大学博士生。人们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样一个问题女孩,是怎样轻松成为哈佛博士生的?她的父母有什么独特的家教方法呢?

 第七篇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家长应该充分予以尊重,并应积极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果对孩子的个性特长视而不见,或盲目照搬其他家教经验,那么天才就会被埋没。

 1.父亲实施早教,6个孩子5个博士1个硕士 /132

 浙江瑞安医生蔡笑晚,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育才奇迹:他的6个孩子有5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子女们都功成名就,蔡笑晚因此被教育界誉为“神奇父亲”和“人才魔术师”。对此,人们都很好奇:这位“神奇父亲”都有哪些育才绝招呢?

 2.父母发现引导,12岁女童考上大学 /140
 2007年9月,全国最小的大学生——12岁的尹薇走进了大学。人们都以为她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可她却有着太多的出人意料:多次跳级,沉迷于看电视、唱戏曲等。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父母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也参与其中,并不亦乐乎。这是怎么回事呢?

 3.母亲巧妙激励,偏科儿子保送上北大 /150
 儿子偏科,学习不用功,而且自大,但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母亲利用他的性格特点,制定学习目标,激励他进步,从而让他在一次次数学竞赛中摘金夺银,最终被保送北京大学,并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冠军。母亲是怎样利用儿子的性格特点,激励他进入北大的?

 第八篇 亲情浓浓,至爱悠悠

 如今,很多家长都在探索家教方法,这固然重要,但有些家长忽视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浓浓的亲情关怀和满腔的真诚爱心。孩子只有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才会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讲,亲情与爱心就是一种魅力无穷的教子方法。

 1.父母恩重,多病少年成为天才发明家 /166
 小于在最近5年时间里,发明了13项国家专利。他被人们称为“天才发明家”,可他并非天生聪明,相反却是体弱多病,学习也不拔尖。有意思的是,他发明创造的力量和灵感,都来自于他反哺父母亲情的一颗孝心。仅凭一颗孝心,小于是怎样完成这些发明创造的呢?

 2.母爱执著,天生聋女成双语人才 /176
 女儿11个月大,就被诊断为先天性重度耳聋,悲痛欲绝的母亲决心把她拉回有声世界。经过十几年的执著努力,女儿的听力不仅恢复到正常人水平,还成为外国语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双语人才。究竟是什么力量和法宝,让一个天生聋女创造了如此奇迹呢?

 3.父亲拾废,“黑户”儿子考上大学 /183
 文革时期,叶新的户口和工作被注销。此后,他到北京流浪打工,靠捡垃圾培养了两个出类拔萃的儿子。由于是“黑户”人家,儿子在求学过程中,先后4次遭拒,且差点失去高考机会。但冲破了道道难关之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澳门理工大学。这一切他是如何做到的?

 4.继母情深,孪生兄弟双双进清华 /193

 2007年7月,重庆铜梁县巴川镇惊爆一条消息:该镇考生向武和双胞胎哥哥向威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人们纷纷为其叫好,但鲜为人知的是,将这对孪生兄弟培养成才的人,却是他们的继母刘洪英。她是如何培养孪生继子考上清华的?她为此付出了些什么?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