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大学的特点与实质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大学的特点与实质
2002-10-17 11:30:09 来源: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虽然曲折、坎坷,但归根结底,高等教育以大学的发展、变化历史证明了自身意义的永恒性——“事物虽在变化,其名仍然无异”。追溯高等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就要回到产生于12世纪意大利与法国的大学。它们是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与牛津大学等一批中世纪的大学。大学产生之初的性质可从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含义中略见一斑,它来自Universitas一词,在12至14世纪是一个用得很普遍的词,它可以用来指任何具有共同利益和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团体组织,即既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行会,也可以是一个市政团体。可见,大学产生之初从性质上讲就是一个学者团体,具有严谨的组织、法人的性质、自己的章程和共同的印记。最初时大学是从11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自发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些学校的师生都是牧师,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是世俗的,都是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并且日益城市化的社会的需要。因而,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需要”是大学发展的原动力。在当时的这些大学中,教师或研究者与学生自行结合组成以知识探讨、学术研究为目的的行会性质的组织。大学这种特殊的机构一经产生就经由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从产生之日起直到被欧美各国乃至全世界模仿、移植以来,大学已经产生了或多或少、或一般或特殊的变化:“大学”的含义和目的可以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及使自己名实相符来保持自己的活力。”(1)适应社会环境导致了大学在保持原有职能的基础上,职能的增加与层次的不断丰富。大学在保持原有的教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从事社会服务的职能且日益得到了强化。大学的教学、研究与服务成为大学功能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大学的功能都与知识有关,是保存、传授、创造知识的机构与场所,只不过知识的形式与内容在不同的时代随文明发展进程均有所改变,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对知识的保存、传授与创造过程就是进行学术活动,大学也就是进行学术活动的主要且独特的机构。大学满足社会的要求也就体现在大学提供更多、更合适的知识或知识产品及满足运用这些知识的人员的需要。大学的特点正是进行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专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尽管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现象,却是一切矛盾的‘胚芽’,其蕴涵矛盾的丰富性也正是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2)大学传递的知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固然,高深专门知识离不开一般性的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不仅传递高深专业学问(知识),对于许多大学来讲更应当做到:“在传递人类已有高深学问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高深学问的选择、应用和创造上。”。在不少国家,高深学问的应用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大学的研究,而大学研究活动的实质又尤其彰显了学术性;反之,学术性又成为大学的灵魂。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它致力于知识的保存,系统化知识的增加和大学生的培养。”(3)由此可见,做学问是大学师生的本职任务,大学发展方向的学术性导向则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
可见,知识的一般表现形式是一般性的知识或基础性知识;而高级表现形式就是高深专门知识。所以,知识以高深专门知识的形式或学问(高深专门知识的称谓)出现在大学这种特殊机构中。它们是大学教与学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深专门知识的实质就是学问。这是因为,“通过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研究活动,保持高校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使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可以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播和深化,形成高深的理论”。学术性是大学教学与研究活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引自《高等教育学》第111页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