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阅读的乐趣——武汉大学出版社《叶隐·寒刀·樱花——日本武士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阅读的乐趣——武汉大学出版社《叶隐·寒刀·樱花——日本武士史》
章鲁生
2009-12-09 07:58:27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7日 
 
 作为一名爱书的人,又有幸结交了几个出版社的朋友,于是案头时有朋友送来的新书,这本《叶隐·寒刀·樱花——日本武士史》便是前些时候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郭静女士送给我的。

 大凡提起在世界上有些影响的,或者历史久远一点儿的国家,我们脑海里总会闪过一种形象,如提起美国,我们就会想起刚硬的牛仔;提起西班牙,我们就会想起舞动着红布的斗牛士;提起埃及,我们想到高耸的金字塔。那么,提起日本呢?樱花?富士山?和服?寿司……都可以,但都没有“武士”贴切。虽然作为一个阶级,武士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消亡了,但从产生到消亡,武士横贯日本上千年的历史,并直接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如今尽管已经不复存在,但武士的思想遗产——武士道,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要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国民性格的养成,就要知道一点儿武士的历史。

 目前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写日本武士的书不算很多,主要有山本朝常的《叶隐闻书》、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史蒂芬·特恩布尔的《最后的武士:荣耀与毁灭》这三本书。

 《武士道》是作者新渡户稻造在美国休养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武士道知之甚少,于是用英文写成的。《叶隐闻书》是300年前山本朝常用古日文写成的,虽然在武士的世界里,重要性“堪比儒家的《论语》”,但比较艰涩。《最后的武士:荣耀与毁灭》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蒂芬·特恩布尔眼里的武士。

 上述三本书,每本书的版本很多,如《武士道》,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就有6个版本。这从侧面也说明“武士”在中国较受关注。相对于这三本文化意味甚浓的书,《叶隐·寒刀·樱花——日本武士史》就显得很“休闲”:初见时,看到封面上“品味另类史”几个字,我还以为这又是一本以戏说搞怪为特色的书,但大略翻了一遍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先入为主了,书中的内容其实非常严谨,可见郭静女士所说的该书“经过历史学教授检验”非虚妄之言。

 平民写史时代,语言务求通俗,以求传播的最大化。在这一点,《叶隐·寒刀·樱花——日本武士史》做到了,如古代日本的地名、官职很是拗口,简直有点儿“诘屈聱牙”,作者显然对这一方面有所感触,于是很体贴地在古地名、官职后面标注了今日等同的地理方位和官职,这将使读者对武士历史的理解更加形象和具体。

 更为难得的是,与其他写武士史的书有所区别,该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索来讲述历史的,从武士的起源开始,写到武士的发展、消亡与武士精神的遗存,再加上对于武士文化(如武士的生活、武士刀、武士道等)的讲述,这种线性叙述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消除了阅读中的障碍,因此阅读该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村里粗通文字的老者在冬日的阳光下燃起篝火,朗读历史演义时的情景,历史如画卷般一幕幕展开,呈现在我的眼前;又似潺潺流水缓缓而过,让我不只不觉间便投入其中。这便是阅读的乐趣。

 在中日交往上前年的历史中,和平友好是主要的,不愉快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但正是这很小一部分,却让中国人至今仍“如鲠在喉”,非中国人不懂得忍让和原谅,实是部分日本右翼人士仍不忘当年的“辉煌”,鼓吹武力所致,这无异于在中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这便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面性:一方面,日本人待人彬彬有礼,遵守社会公德;一方面,崇尚武力、藐视弱者、残暴顽劣。这种性格的养成,武士道精神是重要的因素。新渡户稻造对此早有认识,他曾说,“对于我国民的缺点短处,武士道也大有责任”。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教育制度忽视形而上学的训练,致使日本人“欠缺深邃的哲学”,而“感情用事,妄自尊大,也是那种名誉感病态所致”。

 有着不愉快的过去,至今仍不悔过……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日本武士史呢?2007年初,白岩松曾赴日本采访,他表示,这次采访是“看得到日本,照得见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有必要相互间增进了解,至少我们要去了解日本,而不是本能地排斥,然后再反观自己。关于这一点,本书的作者也在前言中写道:虽然提起日本,国人心目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不管对日本这个东邻喜欢与否,了解其前世今生仍是极其必要的。

 这也是我推荐该书的另一个理由。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7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