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出版政策学术研讨会举办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出版政策学术研讨会举办
作者:党波涛
2010-01-04 12:09:21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2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出版政策学术研讨会在科学会堂举办。副校长黄永林出席并致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著名出版家蔡学俭,湖北省作协原主席、博士生导师王先霈,全国编辑出版学科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授罗紫初,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雷绍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文学院院长胡亚敏,学报主编王泽龙,宣传部副部长周挥辉,长江出版集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专业研究生代表等参加。研讨会由出版社副社长董中锋主持。

 黄永林在致词中说,出版科学研究中心以出版社为主体,以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文学院为教学、研究基地,整合了学报、校报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这种格局,既塑造了出版单位的学术形象,又为出版单位提供了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平台,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是我们学校有特色的研究中心之一。接着他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加强产业的发展研究。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产业也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密切关注产业的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除了基础性的出版理论、出版史的研究以外,还要注重实务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转型时期的业态研究。二是加强学术交流。出版科学与传统学科相比,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除了加强国内的学术交流以外,还要注重国外的学术交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三是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华师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出版科学研究中心在出版史、出版文化、版权等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有一定的特色,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形成自己的优势。

 出版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范军从学术成果、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对外交流、营造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心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他说,十年来,出版科学研究中心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不断推出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出版社的中心成员就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内的10余项研究课题,公开出版相关论著20多部,在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100余篇,40多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编辑研究》辑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出版业》等转载。多项成果获得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的优秀成果奖励。中心定期推出的学术辑刊《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已出版6辑,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好评,南京大学出版专业还将其列入博士、硕士生教学参考用书。

 蔡学俭、王先霈、雷绍锋、胡亚敏、罗紫初、王泽龙等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培养了一大批出版编辑人才,打造了一支科研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是我国研究出版科学的一个学术重镇。大家指出,中心的科学研究与出版社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格,这在全国大学出版社里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大家也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出版社总编辑段维作了主题报告。严定友、冯会平、刘晓嘉、李蓉、夏兴通、刘满元等围绕出版政策、出版企业文化等进行了研讨、交流。

 1999年,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王先霈教授倡议并担任主任的编辑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4年,根据出版业形势的发展和研究领域拓展的需要,中心更名为出版科学研究中心。10年来,研究中心在推出学术成果、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学科建设、开展对外交流、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出版学术界和业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30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