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华师大出版社 踏上“第三次创业”之路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华师大出版社 踏上“第三次创业”之路
作者:王洪波
2010-03-10 14:32:20  来源: 华师大出版社 
 
 如果写新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恐怕是跳不过去的。它成立于1957年(尽管当时只运行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即停办,后来于1980年复社),是为数不多的初创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在1990年代大学出版社异军突起、飞速发展的阶段,它也是成长最快、最受瞩目的大学社之一。

 “回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到1998年代中期是出版社的初创时期,也是‘第一次创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华师大社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具备了一定的出版能力,但品牌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还很孱弱,还不足以应付市场的风浪;从1999年到2008年是出版社的高速成长期,也是‘第二次创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华师大社销售码洋从几千万增长为5.5亿,以迅猛的势头跻身于全国大社、强社的行列。今天,华师大社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既面临许多的困难,也充满了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华师大社要开始‘第三次创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总结说。

 实际上,朱杰人的话描绘出许多大学出版社普遍的发展轨迹,也指出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已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出版业的形势在变,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朱杰人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要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概念。近年来,出版业的政策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图书市场的竞争愈益激烈,出版集团相对于单体出版社来说处于优势地位,数字化出版挤压了传统出版的空间……这些,都使出版人感受到了危机和压力,也刺激他们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009年,华师大社迎来了诸多重要变化:7月底,该社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单位名称变更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这背后是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方方面面的改变;8月初,出版社全面启动数字化管理,实行“无纸办公”,书稿的审读、文件的流转均将在网上进行;还有一件喜事则是新办公大楼的启用,这将极大地改善出版社的办公条件……

 1997年,当朱杰人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调任出版社社长时,华师大社还是一个在业内既无实力也无名气的小社。经过10余年的奋斗,华师大已成为业内不可小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今,他又带领全社员工开始了新的一次“创业”,而他们近期一次次的重拳出击已令业界同仁为之瞩目——在上海书展上,他们推出“张翎小说精选”(6册)和“华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批作品,宣布进军原创文学领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今年7月份,他们推出国内第一套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审读通过的学前儿童阅读材料——《阅读树·学前儿童分级阅读能力培养用书》,在学前儿童读物出版领域初战告捷;他们出版的《聪明格》,被认为是全新形式的教辅读物和青少年益智休闲读物,市场反应非常热烈;今年4月份,他们举办了数字出版人才招聘会,数字出版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他们并购了大雅、六点等民营出版公司,出版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启动这些新项目当然会有风险,比如,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出版社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比较弱的,经常是老脑筋,老办法,缺乏新思路,创新不足,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朱杰人告诉记者。

 “但总的来说,改制完成之后,出版社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各个分社、各个部门之间竞争的氛围比较浓烈,年轻人的成长非常迅速,这是我特别高兴看到的。”朱杰人说。——也许,他在社内提出“第三次创业”,目的正在于激发大家新的创业激情吧。可以想象,这份激情,将托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未来。(来源:中华读书报)

 摘自:华师大出版社2010-3-10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