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把红楼当小说读——《微观红楼(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把红楼当小说读——《微观红楼(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寇秀兰
2010-03-12 10:53:2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十多年前,我正偷偷学写小说,无意中被一位同学发现了。同学在讥笑了我的不自量力后,提到了她的博学的哥哥以及哥哥对《红楼梦》头头是道的评析。我那时似乎并不太在意她的“打击”,她对哥哥的崇拜以及“一套一套的”“怎么怎么样”的红楼让我分了心,我期待着她说出下文。可惜的是,她并没有说出她哥对《红楼梦》到底有怎样的评价。我后来所能记起的只是她说话的语气和曾有一个普通人对《红楼梦》的着迷。

 有很多次我在想,他是怎么解读的?

 红楼本是通俗小说,民间流传“老不看三国,少不读红楼”,这俗语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但在我的印象里,红楼早已登上大雅之堂,红楼的解释权在专家手里。我所理解的红学专家,就是穷其一生或者半生至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红楼并卓有见解的人。这样的想法也许并不只我有,当以十年之功,自称“秦学”研究者的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开讲《红楼梦》时,一再宣称自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固然是刘心武先生的谦虚,但这话恐不止是对广大听众说的,也象是对“红学大家”说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心武集索隐与探佚于一体的解读,确实搅动了一池“红”水,各路专家或褒或贬,受到启发者纷纷发挥想像的余地,红楼探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红楼的研读范围已经由索隐、探佚发展到对脂评的研究了,这当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红楼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只是让人感觉对《红楼梦》本身的研读却在淡化。

 《词的故事》完稿后,我蒙发了以“红楼梦”文本为依据,从细节中,用小说本身提供的材料来解读红楼的想法,以找到作品本身给读者的感觉。因为小说和论文不同,和其他文学体裁也不同,它本身塑造人物,塑造人物性格,又有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而优秀的小说,则更为生活化,真实而自然,有着多重精彩丰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体会作品,读懂作品,才是对作者的最大尊重。当然,读者的解读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但作者在写作某个人物时,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与读者的看法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那正是优秀小说家的优秀作品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复杂性。

 小说是与人生做参照的。无论是以宫闱秘事为基点的索隐派,还是以作者经历为依据的“自叙传”派还是以“脂评”为依据推测故事发展与人物结局的探佚者,无一不是与人生做参照,而读者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思考融入到对小说的解读中,虽然作者未必然,但读者自有其“合理”的解释,我谓之为“读小说”。《微观红楼》便是我读小说《红楼梦》生发的一些想法。

 就这样,陆续写了几十篇后,我将文稿发给人大出版社的编辑,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大家都说好”。我自然知道这里有鼓励的意思在,但也让我信心大增。于是终于成就了这样一本《微观红楼》。

 微观红楼,从小处着眼,书中求证。不用索隐,也不去探佚,而是把红楼当小说读,把红楼当社会人生来看,一句话,一个情节,一个疑问,一个人物都可以作为探索的因由。因《红楼梦》版本较多,而且有些内容差距较大,为此,我基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依据,或解答疑问,或探索人物心理,或分析社会环境,或前后对照,或跳出文本,以切近现代社会的视点来阐释人物。写出来了,自己也不知算什么东西。

 可巧近日看到王蒙先生的一段文字,忍不住暗自发笑。王蒙先生说:“红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是非常中国化的一门学问。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它不完全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如归纳或演绎的方法,也不完全用验证的方法来研究。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感悟,一种趣味,一种直观、联想、推测或想象,而这些都是不那么科学的。另外它又是非学科的,我们无法把它限制在文艺学、小说学、文体学等学科之内,它扯出什么来就是什么”。我所写的当然更称不上研究,不过,倒很像王蒙先生说的“它扯出什么来就是什么”,这也是使我发笑的原因。但愿读者读了有些启发,我便心满意足了。

 寇秀兰写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书名:微观红楼
 丛书名:中国古韵
 著译者:寇秀兰
 开本:异16开
 页数:271页
 出版时间:2010.2
 定价:29.00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