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枕流公寓今昔——《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枕流公寓今昔——《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04-16 11:11:52  来源: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王慕兰是著名画家沈柔坚的夫人,她在十年间,陆续出版发表了《往事如歌——与柔坚相依相伴四十五年》、《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而此书是她第三本著作。王慕兰的散文,充满着情与理,那些温馨的往事,更显得弥足珍贵。

 楼内设施齐全,有抗强震的功能

 我于上海解放后,参加上海青年文工团,团部设在原国民党三青团的青年馆内,现为上海戏剧学院。对面就是位于华山路699-731号的海上名楼枕流公寓。当时看到这幢气度不凡的楼宇时,我心想里面的住户不知何许人也。后来听说以外侨、商界、政府要员、沪上名人为主,著名电影明星周璇也于1932年在此安家。1949年前夕,大多数住户已搬离,入夜,只有少数住户亮着灯光,显得落寞萧条。

 我与柔坚于1953年结婚后,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从铜仁路上联华公寓一室半的结婚房,迁至复兴西路34号的一室一厅。1956年8月女儿小黎出生后,我们正在愁住房不够用,巧逢落实党的高级知识分子政策,市府有关部门分配给我们枕流公寓六楼一套住房。我们看过房后喜出望外,柔坚感到我家人口少,住房面积太大,希望能调换三间套。工作人员称,六楼以下都有住户,先住下再说,有机会再调整。我入住后,站在房门外走廊的窗户旁,能看到上戏校舍内原青年文工团用过的一幢白色两层楼房,回想起当年多姿多彩、充满激情、天真无邪的日子,不胜留恋。这回更换住房真是命运的巧安排,出乎意料。

 那时枕流公寓还属私产,一楼有账房间,有留用人员办理有关管理事宜。经从有关的报刊资料及老住户处获悉,华山路上从华山医院(原红十字会医院)到复旦中学一带,不少产业归清朝重臣李鸿章所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造的房产如枕流公寓、丁香花园以及独幢住宅都是西班牙样式建筑风格,建筑外墙呈灰白色,顶层铺设古铜色西班牙筒瓦的装饰性檐口,与墙面形成色彩反差,增强了立体感与审美情趣。枕流公寓原址为泰兴银行大班的住宅,被李鸿章购得后,归其子李经迈,并拆除旧居重建,由哈沙德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建成新式高档公寓,以适应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在上海设立小公馆和在上海“十里洋场”从商的外侨的需求。李经迈引用“枕流漱石”的成语,将大楼取名为“枕流公寓”,意喻远离世俗,清心静思,磨炼意志。

 大楼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呈八字形,有抗强震的功能,地上七层,地下一层,高度28.9米,并拥有2500平方米的花园与草坪,四季花木葱茏。楼内设施齐全,卧室与盥洗室相连,卫生设备都是进口的时尚产品。室内有水汀装置,南北通风好,冬暖夏凉。房屋装修讲究,钢窗制作精良,门球是铜浇铸的,檀木地板经久耐用。每户客厅内皆置壁炉,餐室与厨房间有备餐室。一楼门厅高峨宽敞,有电梯和信箱。一至五层,每层有四、五套房间不等,六至七层两边是大套间,中间两套是复式建筑楼中楼,上下层有楼梯连接,别有情趣。大套户内还有两小间,可作佣人房或储藏室,前、后有两扇门,主仆出入各有其门。731号的住户较少,没有门厅,每层两套,二室一厅,均有朝南阳台,面积不大但经济实用。

 文化人成了大楼的新主人

 我们是1956年9月底前,搬入枕流公寓的,过届不久,六楼搬进一家新的住户,整套家具都是新添置的,电梯司机告知新主人是《文汇报》总编辑、老报人徐铸成。其他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入住的有: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朱端均,电影、话剧演员乔奇、孙景璐、徐辛,文艺理论家叶以群,作家峻青、周而复,越剧名演员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评弹演员余红仙等近20位文化名人,可谓明星荟萃,盛极一时。充分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变化,如今文化人成了大楼的新主人。那时枕流公寓已建成多年,久未修葺,有历经沧桑之感,但设施尚完好。为了维护水汀管道不生锈,每周六锅炉房还供应暖气和热水。客厅内的壁炉也能烧木材取暖,每逢寒冬腊月,看到炉内的红红火焰,使人感到暖意和家庭的温馨。

 楼内的文艺界人士虽然都是场面上人,但平时很少串门拜访,偶然在等电梯时相遇也只是点头致意,互不干扰。我家与乔奇、孙景璐夫妇关系较密切,因为我早与乔奇相识,在抗美援朝时,配合军事干校招生任务,我曾请乔奇去电台朗诵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还多次应邀去学校为青年演出,很受欢迎。我和柔坚看过他演出的多部话剧,对他出色的演技赞赏有加。他们夫妇礼貌周全,平易近人,在大楼里人缘颇好。傅全香为人豪爽、真诚,善与邻居交往,有时也来我家看望柔坚。住在我家楼下的作家峻青是山东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出版有《秋色赋》、《峻青小说选》、《黎明的河边》、《屐痕集》等。解放战争时期,柔坚曾在山东华东局创作室和《大众日报》社工作,与峻青,还有《铁道游击队》小说的作者刘知侠相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刘知侠住在我家附近,常来枕流公寓串门。《铁道游击队》出版后,他拿到巨额稿酬,多次请我们和峻青夫妇等一起吃饭叙聊。刘知侠还买了4块枣红色的厚丝绒窗帘送给我们布置新居。峻青每次回山东老家都带土特产回沪,将红枣、花生送给我们。大楼里大人之间因工作繁忙较少走动,而孩子们都成了好朋友。我有时在窗口看到女儿沈黎、儿子沈钢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草地上游玩,女孩子跳橡皮筋,男孩子追逐奔跑。

 不料好景不长,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住在64室的老报人徐铸成落马,他被定性为右派后,迁出枕流公寓,他的那套住宅先后搬入4户人家,打破了原来一家一户的格局。1959年反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中,厄运也降到傅全香的头上,她新婚才3年的丈夫刘健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被开除党籍,免去外轮公司副总经理职位,下放到郊区一所小学当教师。刘健担心拖累爱妻,主动提出离婚。傅全香像她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一样,对爱情忠贞矢志不渝。她与刘健荣辱与共,恩爱如初,受到人们的赞誉。

 1959年时,上海住房日益紧缺,市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紧缩住房面积,调剂给有困难的同志。柔坚感到我家住房面积偏大,两个孩子尚幼小,可以合住一间,便主动让出两间给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事、漫画家陶谋基居住。虽然柔坚从此没有专用画室,生活上也诸多不便,但他说:“住得紧了,心却宽了。”在大炼钢铁之际,大楼受到破坏,两扇大铁门和大门上方钢铁铸造的大吊顶被拆除,室内的水汀管道被锯掉,连壁炉的铁围栏也要拆除,柔坚竭力护卫,才勉强保留。有些住户为了增加住房面积,打掉壁炉,烟道被堵,再也不能启用。这样的人为破坏,加上3年经济困难时期,房管部门无力维修,使这幢古典建筑了无生气,日益衰颓,像个落难的“贵族”。

 挂上市级保护建筑的标记

 “文革”结束后,居民住户大洗牌,搬进了许多职工和干部家庭,乔奇、傅全香平反后,调换到建筑面积较小的套间。飞燕还巢,劫后余生,老邻居重新相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都不愿再提起那段苦难的经历,而是重启新生活,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乔奇、孙景璐重返舞台后,不管大小角色,只要有戏演就快乐,人称他们为“戏疯子”。傅全香平反回到家中,丈夫刘健也恢复了人身自由,家庭重新团聚。1979年彭德怀冤案昭雪,刘健也有望恢复名誉,一天晚上,他在写回忆材料时突发心肌梗塞,伏案逝世。1980年春节,傅全香来我家拜年时,含泪对柔坚说:“刘健之死,使我痛不欲生,但为了我视为生命的越剧艺术,只要有口气,还要活着继续奋斗。”柔坚也重新拿起画笔,意气风发,深入大江南北,收集素材,创作积累了一批佳作。自1982年起,在国内外多处举办个人画展,获得好评。在上海举行个人画展时,老邻居乔奇、傅全香和油画家韩安妮等都来祝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工商界杰出代表胡厥文也曾在枕流公寓居住,当时他在北京工作,闻讯后委托小儿子胡世孚送给柔坚一幅字留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当选为市政协主席任内,曾入住枕流公寓四楼大套间。那个时期,大楼内又一次人气旺盛,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楼内常有外国友人造访,对这幢古典式的公寓赞赏有加,非常喜欢,但对古建筑破落、没有保护好感到不可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枕流公寓挂上了市级保护性建筑的标记,但没有实质性措施,其间也小修小补过几次,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收效甚微。所幸的是,枕流公寓这幢不可移动的文物,日益受到上级领导和静安区文管委的重视,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认识到它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于2007年10月27日上午在楼内草坪上举行“文化名人楼”的挂牌仪式,沪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静安区文管会表示要多方争取资金修葺枕流公寓,使之重放光彩。那天,我作为居民代表出席了庆典,因为除傅全香尚健在外,老一辈的文艺界知名人士有些已迁居或先后离世。

 2009年春,借迎接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召开的东风,枕流公寓大修列入议事日程。经过这次整修,枕流公寓面貌一新,特别是门前景观熠熠生辉,装上了镂空的大铁门和古典式的照明灯,卸除了原来破旧的防盗门,换上了原有的木质门框镶嵌玻璃的大门和新的门铃系统。每层楼的走廊也都认真修理,平整敞亮。我在此居住已有53年,亲身经历了大楼的沧海世事,深感大楼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希望从此不再瞎折腾,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本文摘自《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王慕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