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高等教育人才观的争论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高等教育人才观的争论
2002-10-25 15:28:46  来源:  
 
 
1. 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进行普通教育,一直存在着争论。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莱文曾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进行过概括,认为“每过40年左右,美国就会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次大辩论”。1828年,耶鲁大学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开始威胁到传统的博雅教育,于是发表了一份报告,坚决捍卫普通教育,这就是著名的《1828年耶鲁报告》;1869年,哈佛大学新校长艾略特大力倡导选修课,推行专才教育;1909年,哈佛大学采用了集中课程与分配课程,以期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建立平衡;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著名的《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报告,但并未遏止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断专业化的倾向。进人2O世纪8O年代,高等教育改革中又对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争论: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题为《重建遗产》的报告,强烈呼吁改变大学中轻视文科的倾向;同年,“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研究小组”提交的《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能》的报告指出:“本科生课程过于狭窄,美国高等学校现在有互互m种不同的主修专业计划,其中一半属于专业领域。在个别学士学位课程计划中,专业课程竟占80%。”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Bob)发表了《高等教育》一书,提出了广博文理教育的重要性;1987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nestBoyer)在其著作《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中强调,大学主修课或集中课要与普通教育计划结合起来,学生要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普通教育课程。以上充分说明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争论的历史轨迹。

我国一直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潘懋元教授和薛天祥教授等人对高等教育的定义中都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的理解,这是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的。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照搬苏联模式,按产品设置专业,强调专业设置与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培养的毕业生专业面过窄,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不高。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性和职业变更的实际需要,也无法满足新技术革命对人们提出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培养上不再过于强调狭窄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的专业素质与创造能力。目前,高校都在扩大专业口径,压缩必修课的内容与数目,增加选修课的内容与数目,更新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与创造能力。

2.专才(专)与通才(博)

与第一对范畴相关的是,在专业教育中,既可以培养专才,也可以培养通才。这就是说,专业教育不等于培养专才;普通教育不等于培养通才。

本科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也存在一个“钟摆现象”。(1)在大学刚刚兴起时,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大学培养的是所谓熟知“七艺”的通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学科分化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大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专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从培养通才到培养专才是一场革命,适应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社会在高度分工的同时又高度综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通才教育又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次高等教育观念的理性回归,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是适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时代要求的,也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革命。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分化和职业的进一步分工,当时的科学家多是专才。二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生产、科研和管理,一个生活于当代的人,不仅需要精通专业,而且还应有广博的知识,通才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日本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意识到培养通才的必要性,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要求各大学超越以往的学科划分,将各学术领域统一综合起来,重新编排科研内容,改革科研体制,加强了各边缘学科、复合领域的研究,促进了通才的培养。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在培养目标上倾向于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通才,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教育必须以加强个人适应能力为第一目标,以便能够很快、很容易地适应经常出现的新事物。这一思想体现了美国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倾向于通才。ZO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大学通才教育课程学分都超过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的U。美国曾对13见名科学家做过五年调查,对他们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苏联强调培养专业人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高校专业进行调整,减少专业数目,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增设一些新的专业,但专业取向仍然是培养专门人才,反对通才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当借鉴美国的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通才教育,把专业教育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另一种意见则是调整专业设置,加宽专业面,培养目标仍然是专门人才。我们认为,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但这种教育定位于通才是比较合适的,当然这种通才并不是全能的人才,而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晓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文科学的T型人才。T型人才,一横表示广博宽厚的知识,一坚代表精深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3.专科与本科

有人认为中国的本科人才多了,专科层次已经不需要了。实际上,(l)本科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2)就业中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3)与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层次偏高。

发展专科教育当然要制定适当的政策,解决好专科办学条件、教师的待遇和晋升、学生奖助学金和职业前途等问题,但是,改变人们不利于专科教育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教育的发展与一国的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具有重学轻术的传统,专科教育虽然建立很早,但发展却很迟缓,专科总是向本科看齐,办不出特色来。在社会上和决策部门中也有轻视专科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创造有利于专科教育发展的环境,使专科教育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层次。

在今后若干年,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专科生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的比例应该远远高于美国的38%这一相应的比例,但恐怕也不能超过50%而成为在校大学生主体,这一比例定在45%可能比较适宜。

 4.统一性与多样性

建国40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这不仅表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专业以及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相同的知识、能力结构与水平,也表现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与爱好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强调整齐划一,抹杀人的个性、特长与爱好,导致所培养人才的“千人一面”。过于单一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19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与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必然是多样的,我国高校开始了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探索,在不同的专业、同一专业的不同学校、甚至同一班级,由于选修课和学分制,学生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摘自《高等教育理论丛书·高等教育改革论》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