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台湾眷村的故事——《宝岛眷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台湾眷村的故事——《宝岛眷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俊贤、王伟忠/文
2010-06-02 10:33:5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60年的情感与记忆。1949年,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六十年来,他们心中带着重返大陆的期望,在眷村从暂时落脚到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而眷村,也从暂居之所,逐渐变为故乡。该书细细诉说眷村的一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
吃在眷村
台湾的眷村味,集合了大陆各省的美食地图。麻辣够味的辣子鸡丁、外酥内脆的烧饼油条、扎实带劲的山东馒头、酸劲十足的东北酸菜白肉火锅、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当然还有红烧、清炖两相宜的牛肉面,以及饺子、麻辣锅、包子、甜酒酿等不一而足。这些台湾常见的口味,其实大都来自于1949年前后的大陆移民。也许当初只是聊慰思乡之情,或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没料到却创造出精彩丰富的现代台湾饮食。而眷村,正是大陆移民中最具代表性的群居聚落。
以隶属空军的三重市三重一村、台中清水信义新村和银联二村为例,部队迁移到台湾之前,曾长期驻扎四川、贵州一带,来到台湾之后,他们还是吃着麻辣的四川菜,将口音与川菜都移植了过来。而居民以云南人为主,米干、米线是他们的主食,其饮食特色影响了附近平镇、中坜地区,形成了云南美食的大本营。大薄片、豌豆粉、椒麻鸡等正宗云贵小吃,这里全部都可以吃到。
在经济条件不佳、物资匮乏的年代,克难的精神也反映在美食上,家家户户的妈妈们,都练就了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好功夫,这一餐的剩菜剩饭,再稍作加工,又可以饱餐下一顿。眷村的人情味浓厚,与邻居“分享”家里的私房菜,更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态。
农历过年该是眷村最精彩的饮食舞台,过年前各家院子开始吊挂广东香肠、湖南腊肉、南京板鸭、金华火腿、猪肝、猪头肉等,种类繁多,各有风味。偶尔出现的冬天阳光,蒸晒出肉品的油脂滴地,腊味随风四溢,年味浓得化不开。
严格的外省教育
大部分眷村第二代都在台湾出生。从会说话或识字开始,大陆老家的地址就成为眷村子弟必背的功课,即便有口无心,倒也滚瓜烂熟。也许近在福建、江浙,也许远达内蒙古、东北,当时谁也不知道,背这些地址到底有没有用,亲自踏上父母亲故乡的那一天到底会不会来。但逢年过节时,遥祭大陆列祖列宗的固定仪式绝不能免。晚辈双手拄香在胸前,似懂非懂地听着长辈们操着家乡话喃喃自语。对下一代是家庭教育,对长辈则是刻骨乡愁的自我疗愈。直到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眷村长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唯有两鬓飞雪。生离死别几十年,他们大多期待子孙能够一起返乡,见见烽火下残存的亲人,细诉故乡泥土上的童年踪迹。
为了方便大批眷村子弟就学,军方陆续成立军人子弟学校。现在的台北市怀生国小、桃园县陈康国小、新竹市载熙国小等早期都叫空军子弟小学。1967年左右,军方转交地方政府纳入正式教育体系,各校并改以空军英雄的名字作为校名。桃园县杨梅镇埔心地区因为聚集了七八个眷村,地方政府于是成立四维国小以满足学龄儿童的需求,虽然这所小学名义上并不是军人子弟学校,也有少数闽客籍学生,但实际上也相去不远。四维国小的校徽以梅花为底,交错着毛笔和步枪,文武合一的意义与眷村特质颇为契合。
投身军旅多年的父亲们,对于子女就读军校的态度有两极化现象:有些孩子不爱念书或冥顽不灵,家长强力主导他们念军校,期待严格的军事化教育能重塑性格与人格;但也有些父母坚决反对子女步其后尘,希望他们好好念书,能开创不一样的人生。或许因为戏曲是眷村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之一,有不少眷村子弟被送进隶属军方的陆光剧校、海光剧校、复兴剧校、左营豫剧队等,学习“长枪、短打、身段、唱腔”,以及剧情里的忠孝节义,寻找自己“生、旦、净、末、丑”的人生位置。
经历几十年光阴,一般军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拮据到过得去,外省长辈常灌输下一代的观念就是:“读书是唯一翻身的机会,家里没能帮什么,只有靠你自己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句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清楚点出年轻学子努力的人生目标。
玩在眷村
在电视还没发明的年代,眷村娱乐似乎有许多的可能性。最简单的消遣莫过于大树下摆起龙门阵,拼凑几张半退休椅子,聊天南地北、发陈年牢骚。眷村的广场可说是个多功能空间,立两座篮球架,白天就是个篮球场;晚上倦鸟归巢,则成了偌大停车场,停放了部队交通车以及后来日渐增加的私家轿车;若在场中央拉起白布幕,不折不扣的露天蚊子电影院迅速完成,观众们自备坐椅,准备迎接随剧情起伏的喜怒哀乐。
“魏龙豪、吴兆南上台一鞠躬!”这句开场白相信眷村人大都耳熟能详。相声大师在段子里抑扬顿挫、说学逗唱,不断抖包袱、添笑料,听众凑着收音机边上竖直耳朵,即使不是每个段子都那么好笑,依然跟着如浪潮般一波波的罐头笑声“穷”开心。也许因为珍惜,因为单纯,所以很简单就得到快乐。神奇的收音机也为大家送来京韵大鼓、数来宝、铁板快书等各种曲艺,还有扣人心弦的广播剧、闽南语老歌和京剧。特别是京剧“西皮、二黄”的高亢悠扬、锣鼓钹铙节奏的清脆有力、票友断续清唱着似懂非懂的京剧唱腔,流泻交织在鸡犬相闻的巷子里,彻头彻尾营造出最对味儿的眷村氛围。
建筑的记忆
“生命会自己找出路”。其实房子如同生命力强韧的植物一样,有时像石缝中冒出的阜微小草,在夹缝中求生存;有时又像气势如山的大树,延伸根茎枝叶,向外开疆辟土。
眷村的建筑形态从最早接收日本人撤台后遗留的“日式宿舍”,到蒋夫人与“妇联会”筹建的大批连栋鱼骨式“克难黑瓦平房”、四或五层楼公寓式的“职务官舍”,以及更新老旧眷舍的十余层楼大型小区式的“××新城”。从“新村”到“新城”,见征了几十年的眷村演变历程。
在诸多眷村中,“黑瓦、竹筋、泥壁、红砖墙、窄巷”的克难平房数量最大,它成为许多人印象里的眷村典型和象征。早期眷舍前后尚有空地,居民以竹篱笆划分各自势力范围,扩张小眷舍之外的使用面积。
不论阶级高低,眷户多少都有庭院或空地,特别是巷子头尾两端的住户,更有可供扩张的腹地。除了增建房间外,早年有人会种些蔬菜为自己加菜,也有人莳花弄草、怡情养性一番。常见的有葡萄、番石榴、木瓜,一兼二顾赏树又采果;花色艳丽的有刺九重葛美观又可作为防盗绿篱;清新不俗的桂花、狂放浓郁的夜来香、隐约淡雅的百里香、花形优美的缅栀花,为眷村增添屡屡飘香的嗅觉记忆,长大离家后,只要一闻到这些熟悉的味道,过往的片刻记忆无不顿时唤起。
其实面对眷村拆迁,眷户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朋友邻居是老的好,居住几十年的熟悉环境、亲手栽种的花木都令人舍不得;另一方面,捱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既残且破,修不好的漏水叫人困扰不已。每逢台风地震,结构安全性也堪虑。从“新村”走到“新城”,空间从“平面横向”转为“立体垂直”,眷舍原本“各有特色”变成“整齐划一”;住户从“单一军人背景”,产权移转后扩大为“士农工商不拘”。不论硬件环境、生活圈、朋友交际网络等,无不天差地别。重新适应这些巨大变化,对老人家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神。
经过光阴磨合后,眷村融合成一个大家庭。近年来,迟暮之年丧偶的“老芋仔”再婚,来自东南亚与大陆的配偶进入新眷村,如今,这个融合创新过程仍不断进行。眷村题材也经由文学、电影、相声、戏剧等不同媒介,汲取大时代小人物坚韧的生命历程,淬炼成触动心弦的艺术形式。
回首两岸炮声隆隆、硝烟袅绕的动荡年代,身为军人的父辈们必须背井离乡,枪子儿里来,炮火里去。而作为军人后盾角色的眷属,唯有咬紧牙关、独立坚强地撑起男主人经常性缺席的家。眷村自然形成一股温暖的安定力量,安定前线后方的将士,也安定社会浮动忐忑的人心。大家庭里或许有争吵、打骂、意见不合,住在村里时也许会嫌房舍老旧狭小,但当离开村子,一股向心力却若隐若现凝聚连系着。不论走到哪里,不论眷村拆除与否,眷村早已变成眷村人永远的心灵故乡。
眷村才是DIY
DIY听起来像是从外国传来的文化,现在的人觉得DIY是一种生活潮流,代表自己有钱有闲,所以拿起电钻帮自家阳台做个木头步道,摆上几盆花草,来象征生活品位。其实,以前的年代虽然没有DIY这个洋词儿,但人人都Do it yourself,因为没钱请旁人代劳。
眷村妈妈会做各种食品,馒头面条、腊肉香肠、各省酱菜,全都自家厨房生产。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晒衣竹竿上晒的都不是衣服,改晒腊肉、香肠,一闻到那味儿,就知道该过年了!
有的妈妈靠好手艺赚钱,我家曾经开过馅饼粥店。爸爸的长官、王大大家则开了包子店。现在王大大的包子店已经由第二代接手,女大大还会帮帮忙,每天一早,老客人都自动带着茶杯到店里吃包子,吃饱了聊聊天,透过包子回忆点眷村味儿。
眷村的爸爸们则都是各式各样的专家——连续剧专家、军事专家、喝酒专家、修理电器专家、钉东西专家。他们知道所有其他人不知道的秘密,包括情报头子戴笠究竟死了没;拥有所有人无法匹敌的酒量;最懂得某导演的戏剧手法;还深知两岸领导人的思维;拥有专业的电工知识,能够维修所有找得到的电器。而且这样优秀的爸爸可不是只在你家、我家,问一百个爸爸,会有一百零一个爸爸觉得各种绝活只有他知道、他最懂,旁人全没他懂。
本文摘自《
宝岛眷村——一群临时的过客永远的家
》
张嫱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订购
)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