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高校教材为何沦为鸡肋?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高校教材为何沦为鸡肋?
刘德胜
2010-10-29 15:16:24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去年7本专业课书,结果5门课老师都按讲义讲课,几乎都没用到书。”就读于本市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辉说。近日,记者对本市100位大学生调查显示,7成大学生表示教材买了没用:老师上课用不上、考试不考、学生平时也不看,毕业前再卖掉。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教材被弃用呢?
1 复印教材成风 不考试的不买
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的小袁今年上大三,他告诉记者,从大二开始他就不买教材了,“现在流行复印教材!”
他算了一笔账:一本《中国近现代史》有500页,定价是35元。换做复印的话,双面价格是0.12元,一张A4纸可以印教材的4页,印一本书只要15元,便宜了超过一半。“我们班一共45个人,今年只有5个人订了书,其他同学大部分都选择复印。而且我们只复印不得不印的,那些平时用不着的教材,我们不会复印。”小袁表示,每年开学时到复印店复印教材的人络绎不绝。
2 7本教材5本不用 7成学生认为教材无用
记者了解到,按照教育部规定,大学教材属于自愿订购。大一新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购书。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并不强制购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教材无用”是很多大学生不想使用教材的重要原因。
这几周,本市某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张爽,一直“扎根”在学校跳蚤市场。她的“生意”是卖两年来使用过的教材。“这些教材,我没用过,”张爽抓起一本《新闻学概论》向记者展示,300多页的书籍没有任何笔记。“你看我身边这些卖专业书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反而是那些课堂笔记比较受欢迎。”由于生意冷清,张爽有点无奈,“没办法,现在老师上课只按讲义讲课,不用教材。考试前拿来别人的笔记,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过关。”
相对于文科来说,理工科学生对教材也不感冒。去年毕业的王建硕,大学专业是园林技术,教材平时用得很少。“相比课堂学习,老师更愿意带着我们去实践。一学期下来,教材几乎是新的。因为动手能力比较强,就业情况还不错。”而统计学大二学生李辉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们上了7门专业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5门课老师说教材不好,上课不用。一学年下来,绝大部分书还是和刚发下来时一样,几乎是全新的。”
对此,记者对本市高校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专业涉及文科类、经管类、理工类等专业。数据显示,近六成学生表示“老师讲课不使用教材,拿着自己的讲义讲课”,两成多学生反映“上课时老师也会偶尔让大家看看教材,辅助讲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是在按照教材讲课”。同时,七成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教材几乎没用,只是考试的时候画画题”。调查中,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普通院校中,老师在授课时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相对于文史、社会学专业,理科类课程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些,这是因为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变化相对较小。
3 教材陈旧案例久远 修订麻烦老师不干
高校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之本,理应有足够的学术分量和地位,如今为何沦为鸡肋?采访中,很多大学教师认为,有些高校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编写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内容,不少教材中的案例过于陈旧。
为何不及时修订?一位高校老师向记者释疑,“教材不可能总是修订。很多老师都自己写教材,修订稿费很少,大家不愿意费事。而学校订教材也不会经常换,涉及方方面面,通常是一次性订上很多,然后慢慢给新来的学生发。”
此外,即使修订教材,也不见得能及时反映问题。记者了解到,高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需要耗时两年,出版商推行教材需要一年,教育部测评也需一年。按此推算,一本教材从编写到问世,最快需要四年。也就是说,即使最新版教材拿到手上,四年里又会“遗漏”下很多新变化。
所以,面对内容陈旧的教材,不少老师只能更新讲义,以适应教学需求。“大学教材只是一项辅助工具,学生们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和思考。”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杨伯认为,“现今教材更新速度慢,讲义集合了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升华。”
4 教材众多虚假繁荣 抄袭教材现象普遍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虽然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已成师生共识,但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不少基础课、核心课都有上百种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
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即使按“题名”匹配的方式检索《会计学》教材,也能搜索出623条书名,其中402条的出版时间为2005年以后。按照此法,该馆显示的《金融学》教材有431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有127种,《中国法制史》有88种。若在书名后加上“概论”、“导论”、“新编”等字样搜索,结果更为可观。从出版时间看,2005年至今,这4种教材各自的出版数量,远远高于之前的几十年。但从教材内容看,一些教材的创新性非常有限。以《金融学》为例,记者随意选择了三种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其中一本竟然没有列出任何一个参考文献,明显有悖于学术规范。
对此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由于编写教材在很多高校里都计入学术成果,部分教师视为一种“晋升”捷径。“反正教材都是讲基本原理。于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抄到最后,分不清谁是谁的。看起来教材选择面宽了,其实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写,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
“教材编写其实很简单。手上放几本书,每本书抄一段,就可以组成一本新书了。”曾就职于本市教育类出版社的李林寒向记者透露,“特别是一些实用型学科,整本抄袭的现象非常普遍。”
“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国外的高校教材,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在国内高校,老一辈学者对编写教材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动笔。而近些年来,教材却似乎成了人人都可试水的领域,部分编写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指出,现在出版业形成了一个怪圈,各利益相关者均在高校教材领域大干快上,学生反而没有话语权,成了教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受害者。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刘德胜
大学教材出路在哪儿?
高校教育要多样化
天津教科院战略决策研究所所长张宝贵表示,高校不指定教材的现象是正常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领地,所以学生需要阅读多种参考书目,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以某一个问题为导向,广泛阅读、分析、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这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材对普通高校还有意义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也逐渐抛弃使用教材的现象,也有专家表示了担忧。天津社科院专家郝麦收认为,“教材毕竟是起示范作用的,它提供了一个虽不一定优秀,但却中规中矩的模本,对于基础教学学术能力相对弱一些的普通高校,模本更重要。”
他山之石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是否使用教材的情况与专业、老师有关。
波特兰州立大学:数学、电子线路等一些基础课程,老师一般会严格按照教材讲,但有些研究生的课程比较灵活,教师一般不会指定教材。
美国得州达拉斯大学:老师推荐教材,但通常很贵,学生会选择复印或去旧书店买。(天津网2010-10-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2010-10-2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