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高校教材为何沦为鸡肋?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高校教材为何沦为鸡肋?
刘德胜
2010-10-29 15:16:24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去年7本专业课书,结果5门课老师都按讲义讲课,几乎都没用到书。”就读于本市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辉说。近日,记者对本市100位大学生调查显示,7成大学生表示教材买了没用:老师上课用不上、考试不考、学生平时也不看,毕业前再卖掉。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教材被弃用呢?

 1 复印教材成风 不考试的不买

 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的小袁今年上大三,他告诉记者,从大二开始他就不买教材了,“现在流行复印教材!”

 他算了一笔账:一本《中国近现代史》有500页,定价是35元。换做复印的话,双面价格是0.12元,一张A4纸可以印教材的4页,印一本书只要15元,便宜了超过一半。“我们班一共45个人,今年只有5个人订了书,其他同学大部分都选择复印。而且我们只复印不得不印的,那些平时用不着的教材,我们不会复印。”小袁表示,每年开学时到复印店复印教材的人络绎不绝。

 2 7本教材5本不用 7成学生认为教材无用

 记者了解到,按照教育部规定,大学教材属于自愿订购。大一新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购书。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并不强制购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教材无用”是很多大学生不想使用教材的重要原因。

 这几周,本市某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张爽,一直“扎根”在学校跳蚤市场。她的“生意”是卖两年来使用过的教材。“这些教材,我没用过,”张爽抓起一本《新闻学概论》向记者展示,300多页的书籍没有任何笔记。“你看我身边这些卖专业书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反而是那些课堂笔记比较受欢迎。”由于生意冷清,张爽有点无奈,“没办法,现在老师上课只按讲义讲课,不用教材。考试前拿来别人的笔记,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过关。”

 相对于文科来说,理工科学生对教材也不感冒。去年毕业的王建硕,大学专业是园林技术,教材平时用得很少。“相比课堂学习,老师更愿意带着我们去实践。一学期下来,教材几乎是新的。因为动手能力比较强,就业情况还不错。”而统计学大二学生李辉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们上了7门专业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5门课老师说教材不好,上课不用。一学年下来,绝大部分书还是和刚发下来时一样,几乎是全新的。”

 对此,记者对本市高校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专业涉及文科类、经管类、理工类等专业。数据显示,近六成学生表示“老师讲课不使用教材,拿着自己的讲义讲课”,两成多学生反映“上课时老师也会偶尔让大家看看教材,辅助讲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是在按照教材讲课”。同时,七成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教材几乎没用,只是考试的时候画画题”。调查中,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普通院校中,老师在授课时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相对于文史、社会学专业,理科类课程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些,这是因为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变化相对较小。

 3 教材陈旧案例久远 修订麻烦老师不干

 高校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之本,理应有足够的学术分量和地位,如今为何沦为鸡肋?采访中,很多大学教师认为,有些高校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编写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内容,不少教材中的案例过于陈旧。

 为何不及时修订?一位高校老师向记者释疑,“教材不可能总是修订。很多老师都自己写教材,修订稿费很少,大家不愿意费事。而学校订教材也不会经常换,涉及方方面面,通常是一次性订上很多,然后慢慢给新来的学生发。”

 此外,即使修订教材,也不见得能及时反映问题。记者了解到,高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需要耗时两年,出版商推行教材需要一年,教育部测评也需一年。按此推算,一本教材从编写到问世,最快需要四年。也就是说,即使最新版教材拿到手上,四年里又会“遗漏”下很多新变化。

 所以,面对内容陈旧的教材,不少老师只能更新讲义,以适应教学需求。“大学教材只是一项辅助工具,学生们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和思考。”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杨伯认为,“现今教材更新速度慢,讲义集合了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升华。”

 4 教材众多虚假繁荣 抄袭教材现象普遍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虽然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已成师生共识,但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不少基础课、核心课都有上百种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

 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即使按“题名”匹配的方式检索《会计学》教材,也能搜索出623条书名,其中402条的出版时间为2005年以后。按照此法,该馆显示的《金融学》教材有431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有127种,《中国法制史》有88种。若在书名后加上“概论”、“导论”、“新编”等字样搜索,结果更为可观。从出版时间看,2005年至今,这4种教材各自的出版数量,远远高于之前的几十年。但从教材内容看,一些教材的创新性非常有限。以《金融学》为例,记者随意选择了三种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其中一本竟然没有列出任何一个参考文献,明显有悖于学术规范。

 对此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由于编写教材在很多高校里都计入学术成果,部分教师视为一种“晋升”捷径。“反正教材都是讲基本原理。于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抄到最后,分不清谁是谁的。看起来教材选择面宽了,其实多数是千篇一律的重写,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的学术泡沫罢了。”

 “教材编写其实很简单。手上放几本书,每本书抄一段,就可以组成一本新书了。”曾就职于本市教育类出版社的李林寒向记者透露,“特别是一些实用型学科,整本抄袭的现象非常普遍。”

 “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国外的高校教材,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在国内高校,老一辈学者对编写教材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动笔。而近些年来,教材却似乎成了人人都可试水的领域,部分编写者没有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指出,现在出版业形成了一个怪圈,各利益相关者均在高校教材领域大干快上,学生反而没有话语权,成了教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受害者。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刘德胜

 大学教材出路在哪儿?

 高校教育要多样化

 天津教科院战略决策研究所所长张宝贵表示,高校不指定教材的现象是正常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领地,所以学生需要阅读多种参考书目,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以某一个问题为导向,广泛阅读、分析、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这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材对普通高校还有意义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也逐渐抛弃使用教材的现象,也有专家表示了担忧。天津社科院专家郝麦收认为,“教材毕竟是起示范作用的,它提供了一个虽不一定优秀,但却中规中矩的模本,对于基础教学学术能力相对弱一些的普通高校,模本更重要。”

 他山之石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是否使用教材的情况与专业、老师有关。

 波特兰州立大学:数学、电子线路等一些基础课程,老师一般会严格按照教材讲,但有些研究生的课程比较灵活,教师一般不会指定教材。

 美国得州达拉斯大学:老师推荐教材,但通常很贵,学生会选择复印或去旧书店买。(天津网2010-10-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2010-10-2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