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至清至静 至纯至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冈教育溯源》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至清至静 至纯至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冈教育溯源》序
2010-11-24 09:36:43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冈教育溯源》序
作者:
朱英国
黄冈教育,在湖北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可谓别具一格,具有特殊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她内涵丰厚。她根植于鄂东崇文重教的沃土之中,受到特殊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呈现出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教育遗风。在中国教育史上,教育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在黄冈找到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冈教育就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她影响深远。自古迄今,黄冈教育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求学之风、好学之风、重教之风,一直随岁月流淌。其间,灿若繁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屡出其中,凡科举及第者,必有黄冈人。还有许多有关黄冈教育的美好故事、动人传说,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勇向前,探索未来。重教兴学,为官规,为民俗;好学乐学,是传统,是风尚。黄冈,现已形成以“高升学率”、“奥赛摘金夺银”、“高成才率”为三大表征的“黄冈教育现象”。
时至今日,黄冈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为海内外所公认的品牌。2007年首届“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我被邀请出席,感触颇深。我感受到黄冈教育这个品牌很响、很有竞争力,是来之不易的。她是鄂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两千多年来黄冈教育与文化的凝聚,更是黄冈人民对全国基础教育的一大贡献。对黄冈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探讨,揭示其规律,这不仅必要,而且很有意义。
就在论坛结束后,黄冈市教育局的年轻干部雷中怀,撰写了这本《黄冈教育溯源》。这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中怀同志是我在这个论坛上认识的。因地缘关系,故来往较多。他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对教育与文化有一定的研究,用功很勤,积十余年的材料收集,写下这本《黄冈教育溯源》。
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一个历史命题。即黄冈教育形成了品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这颗璀璨的明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得之偶然,还是有其根源?这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正本清源,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切入点十分新颖。立足黄冈教育的客观事实,将黄冈教育放在中国教育史、湖北教育史这一发展轨迹中进行审视,挖掘出了黄冈教育的真正内核;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黄冈教育的发展历程;从黄冈境内现存的文物和教育遗迹着手,揭示了黄冈教育发展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抓住黄冈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力求体现黄冈教育的现代意蕴。不仅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黄冈教育精神、内涵和精髓作了介绍,而且展示了黄冈教育最富时代意义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和核心价值。
这本书有鲜明的特色: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从全书的整个框架来看,由“教育发轫”——写学校,到“名师渊薮”——写名师;有名校、名师必有“高徒”,写“科甲鼎盛”;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历程,离不开文化熏陶、教育遗风的浸染,写“文化传承”、“书香弥漫”;直至革命时期,黄冈教育又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大批军事奇才,写“革命先声”,等等,都是层层推进,脉络分明。并在叙写的时间上,也是先后有序。上起西周时期,黄冈境内设有家塾、党庠、州序、乡校,四学发轫;至战国私学兴盛;至隋代科举开端;至唐代官学建立,建有荆楚最早的儒学——兰溪学宫;到北宋时期建有最早的书院——雪堂书院;至明清,黄冈书院林立,科甲鼎盛,鄂东教育极一时之盛;到清末民初,涌现出令人瞩目的留学群体,等等。对这2700多年来的教育历程,一一进行梳理,条理清晰,自成体系。从书中提出的观点来看,成一家之言,其见识卓然,谓之首创,亦不过分。如提出民国以前的黄冈教育发展轮廓是:始于春秋,蛰伏于隋唐,宋、明、清及清末分别为四个发展高峰期;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是:鄂东古、近代教育,是孕育于黄冈特殊山水之间的一种特殊教育,是以学塾、官学、书院为主要支撑的多元化教育,是以名师执教为主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相并存的教育;是历代官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地方乡绅乡民支持的结果,是有固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结果,也是黄冈学子崇尚知识的结果。在文化层面,提出杜牧是黄冈文化的奠基者、王禹偁是黄冈文化的传承者、苏轼为黄冈文化的核源。还梳理出带有总结性的数字黄冈教育:黄冈历史上共建有书院75所;在1300年的科举中,文举与武举累计走出944名进士,3985名举人,会元3人,解元89人;还有1位榜眼(罗四维),4位探花(胡明庶、帅承瀛、陈銮、程明超),5位状元(黄凤麟、卢储、文质、刘子壮、陈沆),6位宰相(王方庆、王玙、周墀、郑进、姚明恭、张鹏翮),80余名尚书、侍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走出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等。这些观点鲜明,总结准确,可谓言之有物。从书中的语言来看,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得出的结论,浑然天成,此可谓言之有据。
这本书集博古与当今、理论与个人心得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与教育研究参考价值,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读后让人心神愉悦。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探究黄冈教育内涵的好书。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