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公共外交的精神——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赵启正老师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有感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公共外交的精神——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赵启正老师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有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张庆园
2011-04-12 16:30:0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政协举办“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记者会,使公共外交成为“两会”代表们热议、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紧接着,有两本公共外交的著作几乎同时面世,分别是
赵启正
老师所著的《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和韩方明先生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
经过奇迹般的连续高速发展,中国如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已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外交战略势必要适应全新的情况。东西方文化本就差异巨大,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路线和政治理念又完全不同,相互间实现和谐融洽显然需要彼此付出积极的努力。
如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大众媒介兴起,更多的商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众参与到了跨国界的交流和合作当中,他们的利益和意见已经成为国家交往、政府决策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公共外交正是在这种时代的洪流中涌现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由此看来,公共外交成为两会热点、两部著作几乎又同时面世,这些时间上的巧合并非是历史的偶然。
我有幸参与《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书稿整理工作,并在第一时间阅读成书。全书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让人感觉无比亲近,宏大的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显得很轻松、自然。不过,全书从理论归纳到案例陈述无不是基于赵启正老师近二十年来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独到思考。因此,当自己在学习思考中试图模仿演绎那种生动的风格时,总会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赵启正老师首先是我敬爱的导师,是我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因此,我更加清楚的明白,书中轻松的语言和生动的实践背后,是赵启正老师极为严谨的行事作风。
赵启正老师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过浦东开发、外事、外贸,还曾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在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十一届二、三、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人。他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被世界广为熟识。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赵启正老师亲身经验的凝练,在朴实而生动的言辞中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公共外交和跨文化的理论,并且经过了充分的效果检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但往往是突然置身其中,然后倍感迷惘,往返多次而不得要领。我认为,这本书非常有助于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的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建立心灵层面正确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
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赵启正老师明确提出,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为目标的、对外友好交流的活动,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书中还生动的阐述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所应遵循的很多基本原理。例如,对外交往应当理直气壮在心,“理直气和”在表,这样能使自己自信且从容,并能发挥出语言背后巨大的潜能。再如,重视通过翻译准确传播“国家关键话语”,突出了符号及标签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核心。又如,“苹果比维生素C片好吃”的比喻,道出了对外传播方法论的精髓。这些表述不但生动地呈现出跨文化交流的内在规律,同时也紧密切合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精华。实践证明,符合这些基本原理的公共外交活动有利于形成独立、独特的人格、国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缘、国缘,进而实现良好的效果。
此外,由于赵启正老师的独特资历,书中所引用的案例和资料几乎都直接来自相关权威部门,他本人还是其中很多案例的直接发起者和参与者,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孔子学院”、“北京-东京论坛”等。而实践篇的案例则均是作者公共外交活动的精彩记录。同时,书中还整合了当前的最新信息,如VOA停止对华广播计划、维基泄密等。
可以说,赵启正老师荟萃了自己二十余年经验和思考、历时三年付梓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其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解释力和生命力。
由于几乎同时面世,我还有幸拜读了韩方明先生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与赵启正老师的著作不同,《公共外交概论》以另外一种风格建构了公共外交严密的理论体系,涉及理论范式、历史变迁、主体、客体、目标、形式以及方法等各个方面,并进了精要阐释。我认为,对于众多相关领域人员来说,《公共外交概论》是一个重要索引,为公共外交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众多入口。
今天的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对于公共外交的各家之言,我们大可兼收并蓄,当然也可各取所需。公共外交的本质是乐观、阳光的,这里也难免会有冲突,但彼此的心灵更加敞亮。
从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洪流中看,随着文化的共生和融合,也许国家存在的形态终将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到那时,民族和文化间的交往将具有另一种意义,那时候也许不再被称为“公共外交”,但“公共外交”所具有的人类社会相互沟通理解、促进和谐的精神本质一定会得到延续。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4月08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2011.03.21 15:48:30)
大外交 新理念——看政协发言人赵启正纵论世界和中国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3.11 10:53:2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2011.03.07 11:12:48)
走进公共外交的新时代 《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外研社 (2010.08.05 16:07:46)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