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百年书窗依然澄彻 ——读《中国百年书评选》札记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百年书窗依然澄彻 ——读《中国百年书评选》札记
王一方
2002-11-27 10:06:07  来源:  
 
当下是客厅阅读的时代,书、报、刊连同电视网络快餐杂烩一锅,畅销书虽风光,生命不过一月两月,如同朝露。凝神一瞥,能够积淀下来的东西委实太少。其实,书籍的阅读生命应该有别于报刊、电子传媒,它的特质是以精制粗,而非以快制慢、以多制少,应该激荡血肉兼及潜入历史,因此,它的文字应该有更多的深究与批评空间。于是承载批评的多寡便成了理趣浓淡、思想厚薄的分野。读完伍杰同志费时五年辑成的三卷《中国百年书评选》,第一个启悟便是“穿越批评的阅读”。

穿越批评的阅读是一种阅读姿态,也是一种阅读境界。它需要在阅读生活之外建构一份独立的批评生活,从而使阅读不只是视觉感官的愉悦,而兼备思想的汲取;不仅只是信息、知识的扩充,而是人类理解的共享,人生智慧的升腾。

这套选本依政治分期辟为若干段。其实最简明的办法是将100年拦腰分开,其思想资源、文化境遇、学风趣味迥异,无法捏合观之。前50年的书评园地里,可圈可点的东西颇多,如严复为其译作《天演论》写下的四则按语,古韵今识,述而兼作启蒙的激情四射。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尤其彰显大家之气,理直文刚,既尊重原著的思想原创,又放言批判。如指责适之先生“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了”,“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同时又换角度,跑野马,引出新的命题和思绪来。作者、读者、评者都有意外的收获,老舍评臧克家的《烙印》,识高趣远,以一个“劲”,一个“味”来衡量臧的新诗——诗言志,不能没有“劲”,也不能都是一个“劲”,都是像“一条巴豆虫嚼着苦汁营生”的劲,真希望有点变化;文字修炼未及,“设若多数旧诗是有味没字,克家是有字而欠点味。”张岱年评胡适之的《淮南王书》尤有刀笔,“胡氏好用西洋的学说来解说中国的思想,有时便令人‘醒’,有时便‘不切’”。书评写作上才识丰赡,理趣周到的应算李健吾,选家对他亦有偏爱,选文最多,但篇篇精彩。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曾赴巴黎游学,曾参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的筹办,因此,他的批评文有“根”,有“象”,有“情”,理趣反倒在其次。他主张批评不是一种单纯的批判,而是一位公正的分析者,“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一个批评家,第一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批评者不是硬生生的堤,活活拦住水的去向……只是另一脉水。”正因为李健吾这些“结实”的主张,才写出许多淳厚的文章。与健吾先生同样致力于书评繁茂的还有萧乾、常风等人,他们的工作为评论界所熟知,在此便不例举了。

书评出雅境,讲究文与心的双双契合,谁人的作品?谁充作评家?何种心境?何种交往?何种距离?有如男女婚配,追求情缘共生。这种契合在过去的百年里不难寻觅,如梁启超评胡适之,陈寅恪、金岳霖评冯友兰,成仿吾评郁达夫,朱光潜评周作人,闻一多评郭沫若,胡愈之评韬奋,冯雪峰评丁玲。而且笔下不是“举案齐眉”式的恭逢,而是学识、人格的相互烛照,见缝插针,无情批评,可惜,这番缘分与景象当下实不多见。

后50年的书评随着出版业的起落而颠簸了一程,80年代中才草青花红,格局也为之一变。一是主题与文体的细分,同时出现媒体的分流,学术、专题、中众、小众的评论从大众媒体中淡出,进入专业媒体,文学、文史、娱乐、消费、商务、科普书评成为书评报刊的主流。且在文化引导之余,凸显了消费引导的职能,书评成为促销的文本和工具。独立书评与商业书评之争悄然而起。刚健之气,真率之风的批评文字受到挑战,更多温雅,更多趣味,更多机智的文章受到宠幸。虽然也有靠骂名人自炫的投机者,但已不是在用智慧,而是在用心机。无论如何,涵识抱朴、理趣俱佳的追求仍是书评界学风的主流。如朱正先生的一系列甄别式文史书评,有如华佗刮骨疗毒,不留情面辨瑕疵,满腔热情说睿见。钱钟书先生评《走向世界丛书》充满识见:作者“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文字又有趣,“中国走向世界……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不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历史真理一番化世俗的大白话说得通透明白,也引发读者往下读的兴致。好评论大概是坚守思想性,不拒商业性的,相反,端着文人学者的架子,文章板正、文字无趣,但是学界、百姓都不会买账。

说了半天书中的文例,回头来再说批评生活的建设,系统阅读有分量的书评只是一途,下一步应作为独立的批评角色参加到批评的厮杀角逐之中,像梁启超所说的,备足一些思想、文化“干粮”,把自己也拴在多种批评的链条上,延续下去,去作批评的批评。批评生活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往下“剥”,不求“实用”,但求“受用”。日后看问题、写文章就会豁然开阔。

(《中国百年书评选》伍杰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来源:人民书城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