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力之
2002-11-27 10:20:19 来源:
《文化·审美·艺术》一书是敏泽先生的第三部论文集。全书分为“文化”、“美学”、“艺术理论批评”、“钱学研究”、“序跋”、“杂文、随笔”等六编,共收七十九篇文章。
“艺术理论批评编”二十二篇文章,既有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学价值观”等重大问题与对“所谓启蒙精神的‘失落’和‘回归’”论的辩驳的,又有对具体的作品如《沂蒙九章》等进行评价的。其中有两篇旧文颇值一提。在《读〈风波〉》一文中,作者指出:封建宗法的思想有顽强的势力,要“克服这种思想,甚至比推翻反动的政权还更费事,因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去推翻反动政权,却又可以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落后思想和照习惯地去服从旧的一套生活”。即使在时间过去了近三十年的今天看来,这无疑还是非常正确且深刻的;在《应当按照文艺的特点领导文艺》一文中,作者针对当时文艺领导上“左”的指导思想及其在实际中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敢于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这是极难能可贵的。此文无论对了解作者与其考察问题的方法,还是研究当时、甚至“文革”前十七年间的文学思想状况,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钱学研究编”共收五篇文章。其中《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纪念钱钟书先生》一文,可称为“钱学”巨制。
“美学编”共七篇文章,均为见灼入深者。《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东方艺术之美》一文,第一次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我国传统艺术“潜隐型体系的客观存在”;《“纯审美论”辨析》一文,作者提出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他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的著名观点。同时,作者又指出,“艺术除了其根本性的审美价值之外,也还有其他众多的价值”。毫无疑问,本文对矫正我们过去长期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当下的纯审美论者“以艺术的审美价值排斥艺术的其他价值”的做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从整体而言,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恐怕还是在其“文化编”。该编共收《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论》、《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创造: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等19篇文章。在这里,作者对许多当代重大的文化问题都提出了自己极富建设性的意见,故该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亦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书与作者受到普遍好评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美学思想史》等著作一样,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放在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见木见林,故其结论每每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作为长期从事文艺研究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一直坚守“不唯上,不唯风”的操守,铮铮以立。作者之辩,心平气和;其论之立,以理长而非声宏。其次,辩证地两分法地看问题。这一点如一根红线,贯穿着作者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工作。执中而超越,理固然也。
来源:《人民日报》 (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