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经济学有“力”吗?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经济学有“力”吗?
张世贤
2002-11-27 14:11:27  来源:  
 
 
党国英先生在《经济学家茶座》上戏称现在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时代”,理由是学科是学者的疆域,学者好像也有“帝国主义”情结,其表现是扩大自己的学科领域,侵蚀其他学科的地盘。举例说,20世纪的某个时期,哲学突然繁荣起来,以至于有难以计数的“工农兵哲学家”,全国人民忽然间都“聪明”起来了。正像哲学在一个时期颠覆甚至“消灭”了某些学科一样,经济学作为目前的显学,也在不停地侵蚀社会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地盘。经济学家谈起社会问题和法学问题头头是道,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要由经济学来解释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则感觉经济学似乎在为“力学”打工。君不见,在大大小小的经济分析文章里,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力”?且不说经济学界的前辈马歇尔老先生用力学上的“均衡”概念科学地概括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某种状态,而后世学者则用“非均衡”概念舞刀弄剑,把一个国民经济整体像庖丁解牛一样分析得支离破碎。单就目前经济学界讨论起各种经济现象时,哪一点不在使用“力学”呢?

产业经济学讨论最多的是“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真正应该分析的是市场竞争态势,筹划企业的竞争战略,重塑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一谈就是“竞争力”,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个什么东西呢?谁也没有说,究竟是不明白,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反正谈到竞争就是竞争力,并由此衍生出国际竞争力、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然而谁能区分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区别?谁把竞争力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消费、储蓄和投资等问题,于是,谈到市场购买力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居民“消费力”的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储蓄力”的提高。一开始还真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后经反复琢磨,才逐渐理解这很可能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另一个说法。

微观经济学关于“力”的概念就更是多得不胜其烦。企业经营就要卖商品或是服务,现在讲究的是“营销力”,营销力的提高主要依靠产品的“市场渗透力”,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要依靠“价格影响力”,价格影响力要依靠”成本控制力”,成本控制力要依靠企业的“要素整合力”。说到要素整合力,企业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力”:技术部门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力”、“创新力”,公关部门讲“企业公关力”,营销部门讲“品牌影响力”、“广告渗透力”。更有甚者,个别拿企业文化说事儿的人,还发明出“文化力”。似乎“文化力”已经成为一种整合企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特殊作用力,拥有这种文化力,企业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把“文化力”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推而广之,说得无处不在,玄妙深奥,法力无边,我甚至怀疑它的真实存在。该不是卖狗皮膏药吧?

还有一个“力学经济”的分支唤做“注意力经济”,好像只要吸引眼球就是一种经济生态。如果说这“注意力经济”是专指靠吸引眼球赚取广告的媒体经济,当属不谬;但是,如果是指虚拟的网络经济,那么,网络泡沫的幻灭说明仅仅是注意力还难以形成一种经济形态。

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许许多多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不一定都要用“力”来表示。否则,经济学岂不是一门“社会力学”?既然是“力”,就应该有一个度量单位,试问,上述种种“经济力”是按“牛顿”计算?还是按“千克”计算?

我们不反对把力学概念用于经济学,“均衡”、“非均衡”、“机制”、“软着陆”、“体外循环”等其他学科的术语,用来刻画某些经济现象的特征都非常贴切,并为大家所接受。但是,有些“力”化的经济学概念,多了就泛滥成灾,显得很不严肃。用“力”以后,看似严谨,实则荒唐;表面上孔武有力,实际上苍白无力。樊纲先生曾不无忧虑地提出经济学范式的危机。我们确实应该看到,一个学科,概念一多,范畴就乱。经济学毕竟不是力学,它研究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价值,就没有资源优化配置,就没有经济学。概念的杂乱尽显范式的缺失,谁能指望失范的经济学能出现繁荣?

(本文摘选自总第十辑《经济学家茶座》,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1.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