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初读苏州大学出版社《可能世界叙事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初读苏州大学出版社《可能世界叙事学》
吴近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1-07-14 13:30:28 来源: 苏州大学出版社
张新军
的这本《
可能世界叙事学
》,带给人的感受,可以说是耳目一新。首先,“可能世界”是近年来出现在学界一个新鲜词。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常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片头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字样并不陌生。但是,作者要探讨的“可能世界”,却是一个定位更加科学,逻辑更加严密,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驳杂的概念。
其次,作者将“可能世界”的概念引入了我们并不陌生的叙述学,并展开跨学科视野,应用“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念,以外科手术一般精细的笔法,在文学、网络、游戏、新闻、法律等与当代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考察和分析。
可能会令文科学者和学子望而生畏的第一章“可能世界理论”,其实是对可能世界理论的起源,在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发展,以及各学科之间在“可能世界”概念上的出现的交叉点与分歧进行的一次深入浅出的梳理。第二、三、四章则是整合各学科资源,对“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的三大支点(“虚构性”、“叙事性”、“经验性”)进行铺叙。第五章则立足当下,用作者的话说,这一章是讨论了“可能世界思想在具体类型的叙述分析中的启发价值”。在本章作者再一次展开跨学科的理论视野,选取了法律与道德交锋最突出,最激烈的领域——公共事件及其相关新闻范例,以及新兴的“数字叙述”,即电子游戏的叙述学二者作为样本。
《
可能世界叙事学
》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国内介绍可能世界理论的前卫之作。还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察叙述世界的全新视角。我们都知道底本与述本之分,而一旦叙述行为生成,也就意味着选择与取舍的存在。这也说明了,被叙述出的世界,注定与我们身在其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它注定不完整,也存在着拉伸、萎缩、变异等诸多可能。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某些观点可能会与“可能世界”不谋而合,而把“可能世界”理论引入叙述学来,则会帮助我们转换视角,并开拓视野。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的跨学科步伐迈得非常大——伸向了量子物理学关于可能世界的理念,而这也直接支撑起了作者的“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的三大支点。可以说量子物理学关于可能世界的观点,丰富了叙述世界的形态。坍缩的经典世界与分裂的平行现实的观点,既颠覆了我们既往对于叙述世界的一元论观点,也为新兴叙述模式——如电子游戏、网络接龙小说、开放式结局电影等提供了可分析的理论依据。
其次,作者试图以“可能世界”为切入点来处理长期以来存在于叙述学中“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两派之间的分歧,提出叙述学的“认知转向”问题。众所周知,这是叙述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今方兴未艾的各种新兴叙述模式,包括肥皂剧、电子游戏,接龙小说等,更是允许读者越俎代庖,参与到故事的编排行列中来,左右着情节的走向,制造各种分裂的“平行现实”。这就说明早先的“修辞方法”将会遇到严峻挑战。而一味地以读者接受取向作为研究方法,则又很可能脱离叙述学本位,并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
面对当今世界的文化形势,作者梳理了海内外学者对叙述学“认知转向”问题做出的尝试,并明确提出,对各个问题的探察需要引入认知视角,打破结构主义的“文本封闭原则”,在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他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提倡“考察叙事技巧与世界模型之间的相应变迁关系,”从“可能世界”观念出发,在“文本形式”与“经验历史”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虽然很明显地站在了“认知方法”一派上,却观念出发,在“文本形式”与“经验历史”之间建立起联系来,这样表现出了为认知方法划定一个框架,预防过度阐释的努力。
此外,《
可能世界叙事学
》一书引入的多个范例时效性非常强,且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与心理体验。作者引入的很多话题,都是风行一时的公共事件,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不排除一些读者也曾在网络上参与了对这些话题的讨论的可能性。
但可贵的是,面对“杭州飙车案”、“湖北烈女案”等新闻时,作者并未像大多数网民那样,头脑发热地从“为富——不仁”,“贫穷——无辜”,“为官——欺民”这种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出发来阐释这些文本。这些案件的底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一个百分百准确的答案。而随着这些案情在网络上的流传,鉴于网络的开放性,每一个网友都有可能参与对案件的评论和复述中去,而麻烦之处就在于,网友的评论与复述,必然掺杂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倾向,于是就如同量子力学所说的世界的“平行分裂”那样,案件的述本可以无穷无尽。但是鉴于有一个大多数人都遵循的道德准绳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那里,所以这些案件的肇事者——富人和官员,被推向了不利的一边。
作者无意为这些肇事者平反,但是他透过“可能世界”理论视角,发现了公共事件的网络叙述的“双刃剑”性质——一方面,这种叙述可能会冤枉好人;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叙述也可以起到一种群众对机关行使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总的说来,《
可能世界叙事学
》一书兼具理论周详,逻辑严密与例证丰富的特点,阅读起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读者具备充分的耐心与毅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书的附录中,作者不但列举了中英文参考文献,新闻原文,还共享了多个海外叙述学网站,为广大叙述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