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小宁
2011-07-18 13:36:5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个父亲的霸道还体现在那一句话:我也许不对,但是我从未错过。这样的父亲或许是歌中所唱的“浑球”,但若做生命的回放,却鲜活得盖过很多完美的父亲——难道不是一个自负的不按常规出牌的父亲,制造了这些生命的喜感与可能?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他令人难以忘怀的《遗产》(Patrimony)中曾这样勇敢地说:“我得到的遗产,不是金钱,不是经文护符匣,不是剃须杯,而是屎。”“你清洗父亲的屎,因为你必须清洗……当你抛开恶心,忘记作呕的感觉,就会感到,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我在英国作家布雷克·莫里森的《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中,也读到了类似的举动,是作为儿子的他,为父亲换尿布:我在想,作为一个家长,他过去是否为我换过尿布?我还在想,这是否就是成熟的标志:不是给自己的孩子换尿布,而是给自己的父母换尿布?

 一切仿佛生命的轮回,父亲终于虚弱到了需要你为他们做这一切的时候。别皱起眉头,这将是你对父亲回忆中最珍贵的部分。菲利普·罗斯、布雷克·莫里森的这两本书,都在告诉你这一点。书中,他们的角色都是儿子。提笔写作时,父亲已经离世。

 而我竟然在布雷克·莫里森的书的开头笑出了声,书中那个父亲,因为忍受不了冗长的排队等待,独自把车开到不属于他的车放行的关口。一大串镇定的谎言,把审查者糊弄了个溜够,最后得以顺利通过。作为儿子,只能说,父亲是个骗子,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一个抠门的人,一个节约时间的人,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一个喜欢获取特权的机会主义者,一个乐意做桌下交易的人。

 这个父亲的霸道还体现在那一句话:我也许不对,但是我从未错过。这样的父亲或许是歌中所唱的“浑球”,但若做生命的回放,却鲜活得盖过很多完美的父亲——难道不是一个自负的不按常规出牌的父亲,制造了这些生命的喜感与可能?

 但你通常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真这么认为,很可能已到了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步入晚年,病入膏肓的时刻。你目睹他以往的强势做派不再,强健的身体不再,终于成为一个你在暗自的较量中要打败的人。作为儿女,这样的获胜并没有胜者的喜悦。一切都是这么悖论,正是这不幸的强与弱的转换,才使你认认真真地打量父亲。我说的是那些儿子。男人与男人之间,是怎样对抗又相似的因子在起作用,是做女儿的我们所不能懂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读懂这本儿子记述父亲的书,它惊人的真实——以致于书中的妈妈不愿将它并列于儿子其它书的一侧,因为其中提到的父亲的隐情一直带给她心理的不适。它也惊人的坦率——儿子和女儿会在讨论父亲即将到来的死亡时说:“我希望,他今天晚上就会死去。我不希望他再活下去了。”“我也这样想。”

 书里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医生,但他被记述的阶段,则是临终前的那一段。他显然比别人更了解疾病,但这无助于他缓解病痛的折磨。也许他最明智的选择是在家中治疗而非医院,这让这本书有了特别意味——一家人,共同伴随父亲一同感受肌体的衰竭与时间的流逝。无数次,琴弦欲断,而又未断。生命走向它的终点,如果拿分秒去感受时,原来也可以如此漫长。

 你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因为死亡横亘,突然有了哲学的难度——“最后”是指他还清醒地能认出你,还是临别看你的那一眼?是灵柩中躺着的遗体还是抛洒的骨灰?是现实中的身影还是梦中的映现?若是如作者所说:“当我看着我的孩子,当我对着镜子打量着自己,我依然能够看到父亲”时,这算不算见到父亲?

 其实不必追究答案,这个问话的本身,已经足以让我们流泪。因为它表明,关于父亲的一切,都已成为回忆。他不再和不驯的儿子暗暗较劲,他不再能掌控别人的生活。他不能怜香惜玉地偷爱另一个女人,而表面上振振有词:同时爱上两个女人,是可能的。

 是的,父亲并非完美的人,但他确是把我们带到人世的人,现在,他又提前把死亡演练给我们看。死亡同出生一样,包含着壮阔与不堪两个方面。死亡或许还有更多的遗留,包括在火葬前,把心脏起搏器取出。

 一本与死亡相关的书,开头与结尾却那么生机勃勃。是的,可以用上生机勃勃这个词,因为你能感到,这个身为人父的男人,多么会在铁板一块的原则中找到变通。仅开头那幕就使人相信,如果他的家庭真正处于危难之时,他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保证家人的安全。“那么,下一个活儿是什么?”这是书的结束。多么简洁有力的问话,仿佛他还有无数劲儿,要为这个家庭使上。

 我是如此喜欢作者拿这句话作了书的结尾。而不是某种哀伤的情绪。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我曾数度流泪,但也承认,经常会在某些时刻不期然地笑出声来。

 我的父亲现在也步入老年,他的行为越来越显出执拗与乖张。我的母亲正在和他每天做着不断重复的说服与较量工作。我只但愿他们一直这样下去。书中一句朋友的安慰话是这样说的,“有人说,失去父母会使人成熟起来;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宁愿选择永远做孩子。”我想说,这也是天下所有儿女的愿望。(文汇报)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Blake Morrison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订购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