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东亚华商网络与华人社会:全球视野与区域格局下的观照 读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趋势》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东亚华商网络与华人社会:全球视野与区域格局下的观照 读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趋势》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王爱平
2011-10-14 11:26:04  来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总体来看,大多是国别、地方研究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侨乡等专题研究,体现了民族国家框架下华侨华人研究的特点。今近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的新著《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趋势》,② 感觉该书在宏观层面系统梳理了广义的东亚(含东南亚和东北亚)华人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勾勒了东亚华人社会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是首部东亚华人社会整合研究的专著,其研究视域和分析视角明显体现出与以往华侨华人研究不同的特点,给人以诸多启发。

    以往国内学术界对海外华人社会的研究,多是由华侨到华人变迁的单线式的分析研究,该书明显与此不同。全书对东亚华人社会考察研究重点之所在,是以对东亚经贸圈和东亚华商网络的形成、调整和发展的考察为主线而展开的,旨在阐明东亚经贸圈与华商网络及东亚华人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及其进程与特征。

  关于这一点,作者的论证逻辑在于:东亚经济贸易圈、华商网络与移民之间存在着互为作用的关系。作者认为,“海外华人高度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一现象不但是地理因素使然,更是东亚经济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所致”,东亚商贸圈的主导力量,恰是以海商为主的华商网络,在13一19世纪中期长达以刃年的历史岁月中均如是。华商网络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与移民活动的互动,尤其是17世纪以后,这种互动关系使移民规模及移民社会不断扩大,而中国海外移民的发展也使华商网络获得最可靠的支柱(该书第2一4页)。东亚华人社会因东亚经济贸易圈、华商网络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移民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华商网络与中国移民之间的互动也一直影响着东亚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此,该书对东亚华人社会形成、发展及变迁的研究,十分注重对其与中国互动历史的考察,并最终导归到对东亚华人经济体整合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关注和研究。

  在全球视野和东亚区域格局的观照下,该书将华商网络的发展历史及其因与移民的互动而形成的东亚华人社会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这几个阶段展开分析论述。

    13至19世纪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海商经贸网络和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该书的第一篇“东亚华商网络、中国海外移民与华侨社会的形成”,即与第一阶段相对应,主要论述自13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东亚经贸圈、以海商为主的华商网络与海外移民的互动及东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作者认为,中国海商网络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其与移民活动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使移民规模及移民社会不断扩大,而中国海外移民的发展也使华商网络获得最可靠的支柱。到14世纪中后期,中国海商活跃在东亚各地商港,中国移民在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已形成大规模的华人社会。17世纪前期以降,中国海商网络进入大发展时期。欧洲人东来带来的巨大商机,使华商海外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移民规模及移民社会不断扩大,从北方的日本长崎到赤道附近的巴达维亚,华人社区遍布东亚各地。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海商网络大调整和华人社会的转型时期。该书的第二篇“侨政和东亚华人社会的转型”,即与第二阶段相对应,主要论述分析清代以来的中国侨务政策、东亚各国对华人的政策与东亚华人社会的变迁及华人认同的进程。作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本土的衰落迫使东亚华商网络进行大调整。华商网络的中心逐渐从中国东南沿海向海外转移,中国海商网络转型为海外华商网络。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移民社会的转型,即侨民社会逐渐整合人当地社会,作为华族而成为当地多元民族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华侨的政治认同也有了根本变化,转而在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阶段,该书第三篇“东亚华人经济体崛起及其一体化趋势”,即与第三阶段相对应,主要考察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海外华商网络重新扩展到中国大陆以后的情况,并分析探讨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之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作者认为,这一阶段中海外华商网络重新扩展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在海外华商网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海外华商网络在中国大陆的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传统东亚华商网络的范围。与此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中国人第四次移民东亚热潮,东亚各地密布华人社区,并再次呈现经贸与移民互动的情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业各经济体的交流和融合程度前所未有,其先导作用首先在于华人经济体之间的高度整合(见该书第3-5页)。

    在该书中对东亚商贸圈和世界华商网络进行了新的整合研究和纵深研究。作者依据新发掘的资料,论证了当前的华商网络和东亚商贸区与历史上的华商网络和东亚商贸圈之间的渊源关系。作者指出,在20 世纪后期东亚经济腾飞后,“在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中,传统的东亚商贸区再现活力。东盟‘10十3'建构的提出和实施,或可看作是东亚商贸圈的复兴”(该书第3页)。

  其次,作者在书中专列一章“中国新移民前往东南亚的过程、原因和分布”,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问题,以此论证历史上的华商网络、华人社会与当前华商网络、华人社会的承继关系,这是该书的一个较大贡献。在多年大规模田野调查①和搜集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者疏理了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主要历史脉络和成因,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新移民前往东南亚称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第四次大潮”,并根据不同的目的地与移民的特点,又将其分为“三波”考察。第一波的新移民来自传统侨乡―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目的地是菲律宾和泰国;第二波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延续至今,主要目的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第三波启始于21世纪初年,主要前往缅甸北部、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北部等地,其数量之大远非前两波移民可比。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移往东亚各国新移民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统计和估算,提出进人东南亚的新移民达250 万人以上,再加上韩国、日本的新移民,总数则达400万人,这是迄今关于当代中国移民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注重考察分析中国和东亚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特别是中国历代政府的侨务政策,并提出了引人思考的观点,充分反映了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作者认为,中国的海洋发展和海外移民事业两度受挫于明初和清初中国政府的海外政策,并重申他五年前提出的、引起广泛反响的著名论断―“明初海洋政策和郑和下西洋是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见该书第一章第一节)。作者秉持其一贯观点,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侨务政策给予客观和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些政策是华侨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还通过客观的学术研究对当前中国政府的海外华人专业人才政策提出了批评。作者认为,在世界华人资源与大陆相关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海外专业人员的缺位不能不说是最大的遗憾”,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提升专业人才的行政待遇作为对专业人才的价值肯定,其实是对专业人才价值的扭曲”,是“官本位”的表现,批评政府“缺乏对科学和知识的足够尊重和敬畏”。作者强调指出,如何吸引海外华人专业人才,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作为世界华人资源最重要部分的专业人才与中国大陆资源整合时,即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日”(见该书第十四章和全书结论)。

    第四,作者对东亚华人经济体的高度整合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先导作用的论断很有说服力。以往国内外学者也注意到了华人经济体间的依赖和整合,但大多是从“大中华经济圈”观点出发,且缺少系统的实证研究支撑,往往引发对中国崛起及华人与中国关系的猜忌。该书以翔实的经贸、投资、劳动力流动等统计数据,论证了大陆、港、台、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整合不断加深的趋势,指出东亚华商网络和华人经济体间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具有三个坚实的支点:一是具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亲缘、语言和表现在共同心理状态上(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的文化基础,能使华商之间易于建立“由同一种语言和文化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弥补法治的缺乏以及规则和法规缺少透明度”。共同的文化背景也将更容易消解冲突,促进合作。正如西欧和北美的经济互相渗透与合作基础即是文化的一致性使然。二是处在共同的东亚区域。相近的自然及地理条件和相互交往的交通便利,降低了物流和人流的成本。海外华商网络可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是在自然经济区域内的不同经济体的合作典范、三是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基础。明代以来形成的华商经贸网络基于共同的地域和文化基础,寻求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数百年来华商之间的联系长期维系,基本上一直能够为共同利益而聚合,尽管华商网络的中心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客观上都增强了东亚华人经济体间的整合。

    因此,华商网络是当代东亚华人经济体整合的基础:东亚华人经济体的高度整合,并非政治操作的产物,也不会趋向于政治整合;这是以华商网络为基础的区域经济资源整合的表现,是超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经济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逻辑结果。

    总括全书,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在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华制度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贸易催生中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和华人社会的形成,移民与贸易成为华商网络的两大支柱,从而使华商网络成为东亚经贸和文化圈的主导力量数百年。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本土的衰落使东亚华商网络的中心转移到海外,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亚华商网络迅速重返大陆,以大陆为核心进行东亚乃至全球华人的资源整合。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东亚华人经济体的高度整合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先导和核心动力。

    就研究方法而言,作者对东亚华人社会发展脉络、相互整合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力求依时叙事,表现出历史学的基本关怀,同时也融人了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该书关于海外华商网络、东亚华人社会发展历史与趋势的多种新沦断,建立在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不断吸收各相关学科新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有关的学术理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亚洲交易圈”的理论,王赓武教授对华商、华人认同的研究,廖建裕教授关于华裔“再华化”的提法和印尼华人人数的考察,新加坡学者谢秀瑜等对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的研究等,该书均有分析、探讨、回应或运用。同时,作者的多种新论断也是扎扎实实地建立于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据笔者粗略统计,该书引证各类资料超过700种,包括未刊、已刊档案和资料汇编70种,方志、古籍91种,前人文集、论著270种,译著、译文59种,外文著作119种,海外中西文报刊40 余种,各类统计资料和会馆刊物20余种,中外官方机构和国际组织网站70余种。

    该书十分重视实证和计量研究,并且重视新资料的发掘和资料的重新诊释。书中关于当代东亚华人的各种统计表格多达60 余种。作者甚至注意到并大量搜集中国、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各航空公司网站有关航班的资料,编制成统计表,以考察分析80 年代以来中国新移民进人东南亚的各种影响因素该书对新移民的研究还使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资料。近年来,作者和他的学术团队在福建侨乡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对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移民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考察研究那些通过合法渠道出国的移居者,而且关注诸如以游客身份入境逾期滞留定居者、非法滞留的中国劳务人员及非法购置移人国死亡人身份证的移居者等。那些非正常渠道移民的访谈资料,得来实属不易。总之,该书的资料价值也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王爱平,女,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①廖赤阳、刘宏:《 网络、国家与亚洲地域秩序:华人研究之批判性反思》,《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l期。
 ②以下简称《 东亚华人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由其博士研究生刘文正协助完成.见该书后记。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厦门大学出版社《厦大往事》 (2011.06.17 9:02:55)
  • 厦门大学出版社图书《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荣获出版界最高奖 (2011.03.23 17:01:31)
  • 蕴大学精神 铸学术精品 热烈庆祝厦门大学出版社成立25周年 (2010.06.22 20:50:04)
  • 为了现在与将来的学术真实《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04.21 11:21:47)
  • 城乡二元结构向何处去《中国农村经济制度 变迁60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10.10 10:15:33)
  • 厦门大学出版社又有一书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2009.01.21 11:12:00)
  • 《反洗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01.06 10:52:52)
  • 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 (2008.03.03 15:57:07)
  • 《内部控制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09.12 9:01:06)
  • 《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09.11 11:34:46)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