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小言
叶嘉莹
2011-12-15 10:18:5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陈洪校长转下的纪宝成先生之《乐斋词》之电子版,近日始得请人代为打印出来,尚未及详细拜读,而上周陈校长邀聚,询及纪先生欲倩我为其词集撰写序言之事,我未能早日报命,深为歉憾。但个人之身体既已日益老衰,日常生活多赖自理,且内外之工作极为繁重,因此常感力有所不及,此亦人生一无可奈何之事也,惟祈友人多加谅宥耳。
    何以言“乐”
    纪先生在国学与古典文化方面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倡导,则为我之素所钦仰。及至最近读到了他的《乐斋词》,方得进一步了解到纪先生在倡导国学的事功以外,固原有其自身平日对古典文化之一份兴趣与修养在也。
    当我拜读纪先生这一册词集时,首先引起我之兴趣的,乃是纪先生何以取“乐斋”为此一词集题名的用意。当然,依一般习惯而言,“乐斋”自应是纪先生之书斋的题名。纪先生自己对于此一题名未曾作过解释,但若就其对国学与古典文化之热心倡导的作风来看,私意以为其题名之取义或者可以有以下的两种可能。我首先想到的是《论语·学而》开端的几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次我又想到的,则是《孟子·尽心上》中所曾提到的“君子有三乐”之言,以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论》《孟》二书,固原为中国国学中之基础典籍,然则以纪先生之学养志意,及其多年来从事教育与对于国学之倡导而言,则其以“乐斋”题名之可以有以上之两种取义,自然也就是极为可能的了。纪先生之词集以“乐斋”题名,证之于其平素之学养与事功,则吾人自可知其修养与志意之所在矣。
    独钟于词
    除去此一题名所引起的我之遐想以外,另有一点也曾引起我之注意者,则是纪先生所传送下来的作品,乃是仅有词稿,而并无诗稿。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固颇为罕见,意者纪先生之对于词体,必当有其独见与独钟之处也。我个人平日对词之为体,亦曾有所偏爱,因敢就个人一己之体会,略一说之。
    夫词之为体,其起源与特色固曾早被前代学人加以多方之论述,推其原始,则词体之得名,原来固只不过但取其为合乐之歌词之义而已。然而词体既以其合乐之故,在形式上形成了其参差错落、长短多变之特美,于是豪杰之士遂能在摆脱了诗体严整之约束后,在词体中别开蹊径,作出了多方面的拓展。当词体逐渐脱离了歌唱的约束以后,乃以其特殊之形式发展成为了远非齐言之传统诗体所能限制的一种新兴的诗体。两宋之苏、辛开辟于前,对词体之拓展实有极大之贡献。及至有明一代,虽因时尚所趋,词体颇有与曲体合流之势,或为后人所病,然而其生动变化之处,亦未始不可视之为对词体之开拓变化之另一进展。及至明清易代,当日之词人其遭际既各有不同,共为人之才性亦各有差异,所以乃造就了如叶恭绰在其《广箧中词》中所说的“丧乱之余”,“蕴发无端”,“分途奔放,各极所长”的清词中兴之盛。及至现当代以来,既有白话文学之提倡,其严格遵守旧格律来写作旧诗词者虽自表面看来似颇有减少之势,但词之生命则反因有白话文之一体,乃更发展为古今文白无施不可的一种新变之风格,于是新时代乃形成了一种词体之新风格与新气象。
    纪先生既具新时代之精神,更对旧文化有倡导之热心,故其写之于词,乃有古今新旧兼容并蓄之妙。在内容方面既写有“深山背柴”之不平凡的艰苦经历,也写有全家游园的幸福生活;既写有拆除陋烂房之决心,也写有乔迁之喜的欢庆;既写有汶川地震之劫难,也写有亚马孙河之壮游;既写有对《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对古典之关怀,也写有两个小外孙之童心稚趣。其词作内容之多,含蕴极广,凡此种种自非传统旧词之闭守书斋吟风弄月者之可相提并论。我今已届老耄之年,得读新时代的新风格与新内容之作品,对中国传统旧诗词之生命的历劫长存代有新声既深怀欣喜之情,而瞻望未来,则在新中国的新建设之下定当更有集大成之新声的出现。拜读纪先生的大作之余,对于在其领导之下的国学院之同学其将写有既具新风格更兼旧传统的融汇古今之作有厚望焉。(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1日 05版)
    (本文选自纪宝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乐斋词》一书的序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2/11/nw.D110000gmrb_20111211_4-05.htm?div=-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12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当代中国认识论与人学的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夏甄陶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1.12.15 9:15:02)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功是一种状态《非你莫属》 (2011.12.14 15:32:19)
  • 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书评 (2011.12.12 11:02:39)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闲话胡适(历史回眸)》 (2011.12.02 16:22:14)
  • 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2.01 8:37:27)
  • 《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1.25 10:36:45)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学习的革命》 (2011.11.23 14:53:39)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文献学》:一部优秀的教材 (2011.11.23 14:18:10)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对中国发展道路深刻思考 (2011.11.22 14:09:54)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周蔚华教授做选题策划讲座 (2011.11.22 10:25:25)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