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实用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主编会议在南师大随园校区南山专家楼隆重召开。窗外寒意阵阵,室内暖意融融。来自浙江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晓庄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为教材编写、建设与发展,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会议由出版社副总编辑徐蕾编审主持。她首先代表出版社对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本系列教材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同时指出:各主编(作者)在进行写作构思之前,重中之重要对本册教材的框架、内容和形式有三位一体的宏观整体把握。
一、突出实用性,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辑教材的实用性即实际应用性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摆脱过多的理论阐释以及内 容与实际相脱节的写作模式,突出能力导向和应用特色,强调实用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强调创新性,要处理好知识传承性与教材创新性的关系。撰写学术著作、科研成果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家,但是在教材写作时要选择较为流行的、通用的学界理论、观点、流派、思潮。要在栏目设计上新颖别致;在案例遴选上采用经典的、权威的案例。提倡和鼓励选用原创的案例,或者经过二度创作改编的案例,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

三、重视语言的凝炼性,切忌专业词汇的艰深晦涩。简明扼要地介绍新理念、新动态、新概念、新闻事件等,摆脱一般教材编写的俗套,突出新闻与传播专业、行业特色,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通俗易懂。勿使应用型大学的本科大学生望而生畏,反之要走近新闻与传播专业、走进受众群体。图片、案例、资料、新闻故事亦强调精炼、新颖。
作为本辑教材的总主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顾理平教授指出:教材的编写不同于理论著作,希望各位作者要把本教材的写作放在自己学术研究生涯的高度上去考虑,一本好的教材确实能够提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是其他类型的著作不可比拟的。在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又是新闻大省的背景下,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还没有出版实用性教材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如果打好“实用性”这张牌,一定会取得成功。同时,顾理平总主编对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新颖性。内容要有业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最新的实践操作技法,要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二、地域性。所选择案例材料,最好是新闻传媒发达的省份(如江苏省)以便使读者产生亲切感。
三、学理性。作为教材,理论介绍一定要准确,整体理论框架科学严谨,叙述简洁明了、平实,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四、实用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抓住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五、新锐性。教材的叙述语言在保证整体理论框架正确的基础上要清新、生动有趣、新鲜、贴近学生。突出我们“新锐博士团队”的创作特色。
六、规范性。写作讲究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务必逐一注明文献材料、图片等出处。
高等教育事业部主任林荣芹副编审就本辑教材在编写内容的创新、编写体例的创新、装帧形式的创新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辑教材侧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让新闻与传播类大学生通晓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拓展基本实训。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现代新闻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以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市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具有公共关系的基础知识与活动能力。在理论的阐释、技能的训练、知识点的论述等方面,力求做到普适性。基本要求做到理论不要求太深、基本技能不要求太难、基础知识不要求太多,把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放在新的理论的创新点和生长点精当简介上。教材的知识构架必须是以实用性为依托,杜绝教材编写的“从理论上来到理论上去”的“炒冷饭”现象,采取严格的书稿准入制度,宁缺毋滥。力求打磨特色、锻造品牌、走教材名品化之路。(文/高教部,图/戈书颐)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