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没有人能挡住你胡思乱想《中国行日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没有人能挡住你胡思乱想《中国行日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小 宝
2012-04-05 11:31:4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行日记(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定价:32.00元

    1974年,罗兰·巴尔特(通译罗兰·巴特)来到了“文革”中的中国。三十多年后,他的《中国行日记》在法国“出土”,中文版今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时中国大使馆正式邀请罗兰·巴尔特访华,旅行者自付费用,官方旅行社安排行程,旅行为期三周。巴尔特一行受到邀请,大概因为他们是当时法国有名的左派,而且还是毛派。估计大使馆知道一点巴尔特在欧洲思想界的影响,但未必有兴趣或者有能力读他的《零度写作》、《神话研究》、《S / Z》。他们应该听说过他是符号语言学家,但他们还知道他是个烟酒之徒、是个对漂亮男臀津津乐道的龙阳爱好者吗?对此他们可能一无所知。当时各界的八卦情报能力没有今天这么强大。

  他后来让各方面都有点失望。法国的一般舆论以为,他访华回来,会像访苏归来修正对苏联乐观看法的纪德一样,修正他对中国的看法。结果他访华后撰写的《中国怎么样》,角度婉转,不讨论政治,相当善意地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的理解——或者说不理解。而中国的“文革”领袖,如果企图影响、教育这些西方的左派,他们会更灰心。这本有趣的《中国行日记》告诉读者,从第一天开始,巴尔特从本能到理性,都极度厌恶那套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

  巴尔特把这些陈词滥调学术化地称为“砖块”、“俗套”、“多格扎”,以此指称毫无生气的政治化语言的修辞、句法和结构。进入中国之初,他几乎被这样的语言环境窒息:“所有信息的完全封闭,性政策的完全封闭。最为惊人的是,这种封闭是成功的,任何人,不论他逗留的时间长短和条件如何,都不能成功地在任何一点上突破这种封闭。”“就我个人来讲,我无法在这种激进主义、这种狂热的连续性、这种强迫性和偏执狂的话语中生活。”“没有任何偶遇事件、皱痕,没有任何俳句,细微差别何在?乏味吗?就没有细微差别吗?一周以来,我没有写作的激情,没有写作的快乐。枯燥,乏味。”

  这场旅行从头到尾足足二十四天。二十四天以后,巴尔特并没有精神崩溃严重抑郁,甚至连开始常常提到的偏头痛都消失了。道理何在?这本书给我的乐趣,就是仔细阅读后自以为发现了巴尔特自我拯救的秘密:别人能限制你胡说八道,可是没有人能挡得住你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战胜乏味专制的小李飞刀。

  巴尔特是基情四射的同性恋。1974年的中国行,环境封闭,他的内心却越来越放荡,他的旅行注意力,越来越投向人的身体,投向与情欲关联的事物。正是这种以内抗外取得的平衡,维持了他的心理健康。

  他们参观北京新华印刷厂,“索莱尔斯对品种繁多的校样非常感兴趣,而我,则对操作印刷机的那些身体(男人及女人)感兴趣”。

  在上海,他观察陪同他们的作家叶雅理(音译),“他的秃顶受到他的严格保护,总是戴着鸭舌帽,把安全帽高高地戴在头上”。陪同他们的第二天,叶作家把裤子穿反了。

  看杂技演出,他关心:“我旁边的小伙子是谁?他白天做什么?他的房间是怎样的?他在想什么?他的性生活是怎样的?他的领口很小,白色而且干净。两手细软,指甲很长。”他特别欣赏男手的白净、细嫩、柔软、湿热,在日记里反复提及。

  复旦大学五位英姿飒爽的青年教师给法国人讲解批林批孔。巴尔特看着他们,思绪如野马奔腾:我会喜欢他们中间的哪一位?讨厌的又是谁?谁比较性感?这些教师之间有没有萨德式的关系?他们的身体……

  后来他们去了龙门石窟。那些石像美丽、雄伟、威严,可是他边看边想:“尽管有这一切,我肯定不会看到一位中国男人的小鸡鸡。可是,如果不了解性别,又如何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呢?”

  回法国之前,他在北京看了一场中国对伊朗的女排比赛。他被观众席里两个男孩子迷住了:“有十四五岁吗?他们正处在变音阶段,他们嗓音各异地讨论着这场比赛(有时,在汉语声调中有某种英语的东西)。若是在过去,他们想必会得到一位官员或一位地主的喜欢。”

  这位满脑子肮脏念头的怪叔叔最后活蹦乱跳地回到法国,没有多少伤害,没有洗脑。但花了一笔钱,赔上了大半个月,他们出发前想象的正经工作完成了没有?《中国行日记》里没有明确回答。倒是《中国怎么样》一文给出结论:“我们前往中国,脑子里装着成百上千个迫切、自然的问题:那边的性、女性、家庭道德怎么样?其人文科学、语言学、精神病学又如何?我们撼动知识之树,好让问题的答案自动掉落,好重新汲取我们重要的智识养料。可什么也没落下来。我们只带回(除政治答案外)空无。”

 

  选自《东方早报》原文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02/19/content_587175.htm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02月28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务会计实务》 (2012.04.01 11:30:52)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筑景观动画实训》 (2012.04.01 11:25:22)
  • 作家可以培养,写作人人可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为作家》 (2012.03.31 15:39:31)
  • 凝视,你就会看见——关于阅读《路上的春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3.31 14:44:54)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资本是个好东西》 (书摘) (2012.03.31 14:35:05)
  • 并不浪漫的留学之路《打开牛津剑桥大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3.30 11:11:10)
  • 《白垩纪文学备忘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3.27 15:28:07)
  • 《大象与跳蚤:个人与组织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3.26 16:57:45)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私募基金(2011)》 (2012.03.23 15:28:29)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贸会计实务》 (2012.03.21 21:46:21)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